军长42岁、师长34岁,他43岁,只是连长,却让人泪流满面

娱的铺子 2022-04-18 22:56:53

很多读者跟我说我写的抗美援朝比王树增的《远东朝鲜战争》好。错了,根本不是同一类型的书。我写的是战史,王树增写的是纪实文学,类型不同,不能比较。我自己是非常喜欢《远东朝鲜战争》这本书的,这本书是我了解抗美援朝战争的引路人。从纪实文学的角度来说,很好啊,开头就让我震撼。

书的开头讲的就是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38军114师342团1营营长曹玉海。他本来已经转业了,根本不用去打这场战争。可在部队出发前,他找到了自己的部队,再次入伍。1951年2月12日,在350.3高地上,当美军骑兵1师的部队冲进3连阵地时,他带着最后的战士冲了上去,一颗子弹击中头部、一颗子弹击中胸部,壮烈牺牲。不久后,他的教导员方新抱着一颗60迫击炮弹冲进敌群,拉掉了引信。

志愿军中有很多人像曹玉海那样,本来已经离开了部队,但在部队入朝参战前又回到部队。

经典电影《英雄儿女》是国人所熟知的,人们印象最深刻的镜头自然是王成拿着报话机呼喊:“为了胜利,向我开炮。”

现在很多老人一说起《英雄儿女》,就会说这部电影真实、感人。这是自然的,因为《英雄儿女》的各种情节都是来自于志愿军指战员的真实事迹。而且很多情节来自于志愿军47军,因为电影的编剧就是志愿军47军政治部秘书科科长毛烽。

比如电影中有一个情节:战士们为了让部队能够顺利通过敌军架设的铁丝网,用身体搭成人桥,让战友们踩着自己的肩膀冲向胜利。在志愿军的战斗中这一幕很多,而《英雄儿女》取材的是47军141师423团的老秃山战斗。在老秃山战斗中,423团3连11班是尖刀班,冲至敌军哥伦比亚营最后一道铁丝网时,负责爆破的战士在铁丝网前连续牺牲,最后只剩下滕明国、李高彪、丁兆贵、吴二华四人。连队主力已经跟上,眼看就要受阻于最后一道铁丝网,遭到敌军密集火力杀伤的情况下。代理班长滕明国高呼:“让我们以自己的身体给同志们开辟道路吧。”说完,滕明国、李高彪、丁兆贵、吴二华扑向铁丝网,用身体搭起人桥,3连主力踩着他们的身体冲上了老秃山,打败了哥伦比亚营。

丁烽在讨论《英雄儿女》的剧本时说:“他们穿着单薄的军装,铁丝网那个刺扎在身上一扎一个血洞,最后部队顺利地冲到了主峰上,可是他们再也回不来了。”

在当时讨论剧本时,有很多素材最后没有被电影使用,这是因为志愿军各种感人的事迹实在太多了,区区一部电影根本没法全部采纳。本文讲的就是当时讨论过的一个素材,最后可能因为类似事迹太多,没有在电影中体现。这个素材讲的是志愿军一个连长手持手榴弹扑向美军,与敌同归于尽。在这个事迹所在的1951年47军秋季防御战斗中,仅139师415团,手持手榴弹与美军同归于尽的指战员就有25人之多。

读者们肯定也看多了、听多了类似的事迹。可我要说这个事迹不一样。因为事迹的主角有三个“特殊”。

第一个“特殊”是连长的年纪比军长、师长、团长还要大。

这个连长叫王德山,43岁,1932年入伍。那一年,志愿军47军军长曹里怀,42岁,1928年入伍;军政委李人林,37岁,1931年入伍;141师师长叶建民,33岁,1931年入伍;师政委彭清云,33岁,1933年入伍;422团团长王焕忠,37岁,1932年入伍。当时的志愿军,连长基本都是20多岁,营长30不到,团长30出头,师长30多岁,军长40出头。

连长的年纪居然比军长、师长、团长还老,这是怎么回事?

王德山最早参加的部队叫东北抗联。1932年4月,时任朝鲜首相成柱(成柱为他原名)在吉林省安图县明月沟创建安图县抗日游击队,投入到抗日斗争中。王德山是首相手下最早的战士之一。1940年冬,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分散的各个小部队纷纷退入苏联,但王德山没能跟去,在分散的游击战中他被日军抓获,日本人未能识别他抗联战士的身份,把他扔到矿场做苦工。

日本投降后,他被解救出来,随即加入东北民主联军,成为林彪手下的一员,当时在6纵。1948年初的冬季攻势中,他随部队在黄花山阻击国民党军新5军。时任班长的王德山率部在前沿奋战,荣立特等功,后调入10纵。新中国成立后,已经是连长的王德山因为年龄偏大,属于转业安置人员。但47军接到入朝作战命令,王德山以自己跟随过成柱首相在朝鲜作战过为由,强烈要求回部队入朝参战,重新任422团2营机枪连连长。

422团1连战士吴清华,312.8高地的幸存者,摄于1952年

1951年10月,美军发起秋季攻势。47军141师422团在天德山、418高地、312.8高地以一个团力抗美军三个团又一个营,打出了闻名军史的天德山防御战斗,天德山的422团5连被授予“天德山英雄连”荣誉称号,312.8高地的422团1连被授予“二级英雄连”荣誉称号。一个团的防御战斗,两个连级荣誉称号,这是志愿军战史上唯一一例。

第二个“特殊”是不同建制的炮兵支援其他团的步兵。

天德山防御战斗的5连其实和上甘岭的8连有相似之处,5连原本只有130人,在战斗中多次补充,最终是280人,补充到5连的有很多就是2营机枪连的指战员。

战至10月5日晚,141师师长叶建民决定放弃天德山、418高地、312.8高地,已经与美军血拼6天的422团撤出战斗,由421团4连接防原422团1营的334高地,掩护422团部队转移。然而,支援421团4连战斗的迫击炮和重机枪却是422团2营机炮连。王德山不愿意撤退,除了必要的炮手和机枪手,机炮连其余人员都抽走补充天德山的5连,这些补充的指战员只有后来在上世纪70年代任422团团长的胡学忠(时任班长)成为极少数的幸存者之一。

王德山,这个43岁的老连长舍不得他的兵,他说我不撤,我要和我的兵死在一起。他要和他那些已经牺牲的战士一起战斗,为他们报仇。于是志愿军战史中出现一个小小的奇观,421团的步兵战斗,支援火力却是422团的。

志愿军421团运输连

6日拂晓,美军骑兵8团2营尾追422团部队,向334高地发起迅猛攻势。421团4连刚刚进入阵地不久,就陷入苦战之中。美军骑兵8团2营士气正旺,依仗其兵力优势,发起一波又一波凶猛冲锋。421团4连和之前坚守天德山、418高地、312.8高地的422团一样,苦战不退,打得几乎伤亡殆尽。

第三个“特殊”是炮兵阻击,掩护步兵撤退

王德山在迫击炮阵地指挥战斗,美军炮兵早已发现他们的阵地,压制的重炮炮弹像雨点般落下。志愿军战史称,20分钟内落弹700发。按理,迫击炮应该转移阵地继续战斗,可是前方步兵战斗正处于白热化,美军攻势极猛,失去迫击炮支援,将使本已苦战的步兵更加被动。王德山命令继续打,炮架子被打坏了,王德山自己当炮架,转头命令已经哭出来的炮手:“给我急速射。”炮手每填充一次炮弹,“炮架子”王德山都要被震得浑身颤抖,连续发射后,更被震得口鼻流血,多次扑倒在地。但支援4连的迫击炮始终没停过。

激战一整天后,美军骑兵8团2营占领了4连大部分阵地。4连获命令可以撤退,可美军已将4连逼入山沟里,眼看4连将面临灭顶之灾(参见炮兵2师师史)。王德山带着两个炮班从后面的阵地上来了。炮弹打光了,王德山命令部队撤退,自己却拿起了步枪和手榴弹向前沿阵地走去,他的兵几乎都牺牲在天德山了,他不愿意撤,他要和他的战士在一起。两个炮班(其实就是几个炮手)的战士不愿意扔下自己的连长,也拿起步枪跟在了后面。

志愿军422团2营机炮连,摄于1953年

美军骑兵8团2营正在疯狂地发起最后一次进攻,王德山和他的炮手冲了上去。很快,子弹打光了,很快,手榴弹也没了。王德山转头最后看了一眼,拿起最后两颗手榴弹,大喊一声:“和狗杂种们拼了!”直接向美军冲了过去。这个43岁的老连长,比军长、师长、团长年纪还要大的老连长,已经离开部队不需要参加这场战争的老连长,没有离开自己的战士,和他们一起,永远长眠在了天德山地区。

最终,4连顺利撤退战斗。

王德山和本文前述的415团25个手持手榴弹与美军同归于尽的指战员一样,没有人被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志愿军被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的指战员是有限的,但没授予“战斗英雄”的那些指战员,他们一样是英雄。他们和我们一样是普通人,但他们又和我们不一样,他们做的事,普通人做不到。

作者简介:王正兴,新华社瞭望智库特约军事观察员,原解放军某野战部队军官,曾在步兵分队、司令部、后勤部等单位任职,致力于战史学和战术学研究,对军队战术及非战争行动有个人独到的理解。其著作《这才是战争》于2014年5月、6月,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栏目分两期推荐。他的名亦为“这才是战争”,欢迎关注

0 阅读:1
娱的铺子

娱的铺子

专注于为影视剧解毒,有一说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