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勇猛无畏,为何他的两个儿子却是“草包”?

斋小晗评文化 2024-07-26 15:12:40

晚年时节的赵云,跟随诸葛亮出征。

在天水关,遇到了后三国时代的英雄姜维。

两个人各持一杆长枪,战得好不痛快。

一生不曾有过败绩的“常胜将军”,忍不住暗自感叹道:

“此人必为后起之秀也!”

然而,到底是年迈体衰。

无法与血气方刚的姜维,长时间拼体力。

赵云准备撤回,却不想掉入了姜维的诡计。

遭遇了前后夹击,此一战损失不小。

深谋远虑

每每读到老当益壮的赵云,在前线厮杀时。

总是忍不住犯嘀咕,他的儿子们去哪里啦?

关平、张苞这些小将正在沙场历练,赵云何不将儿子送往前线呢?

常言道:虎父无犬子。

赵云,不可能放弃对儿子的培养。

其乃为蜀汉的五虎上将。

在蜀汉的军队里,拥有着无可撼动的地位。

刘备,又极其倚重他。

难道他会爱惜儿子的性命?

想当年,诸葛亮北伐,眼看着自己不在行伍之中。

宁愿以年迈之躯,披挂上阵。

也不愿送儿子前往前线?

又或者真如其他人所说,他的儿子的确是“草包”,根本不堪重用。

因此,诸葛亮不愿意给他们建功立业的机会。

我们不要忘记,他是一名将军,同时也是一名父亲。

他自少年时期,自常山跟随公孙瓒。

后又跟随刘备四处漂泊,经历过多少次生死难关。

好容易才拼下这份家业。

他怎么舍得让儿子再走一遍,自己走过的路呢?

他决定让两个儿子,换一种方式为蜀汉效力。

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

蜀汉建国以后,百废待兴。

前锋攻城掠地,固然可以建功立业。

稳定后方,提供粮草同样也是为国效力。

因此,他为两位儿子请来蜀国名师。

教授他们儒家思想与治国方略,以学习文化为主。

当然,自祖上传下来的赵家枪法不能丢,他也会抽空指点两位儿子习练。

史书中,关于他两个儿子的描述极少。

长子赵统,被封为虎贲中郎将。

幼子赵广与姜维在守卫沓中时战死,为国捐躯。

如此说来,难道两个人没有按装父亲的路子走完一生?

尤其是幼子,他为什么不肯听从父亲的建议?

非要到九死一生的战场闯荡。

这其中的是非曲折,并不复杂。

其两个儿子,毕竟是名门之后,不可能一直赋闲在家。

诸葛亮北伐期间。

他的两个儿子尚且年幼,还不具备上战场的能力。

有人可能会说,霍去病十二岁便可上阵杀匈奴。

赵云的长子,总不能连十二岁都不到吧!

想一想,老赵家的顶梁柱,都奔赴战场啦!

总不能让人父子,都到战场冒险吧!

总得为蜀汉的以后,留下一点血脉吧?

因此,诸葛亮并没有强制安排其长子上战场,而是给了其一个有名无实的闲职,即虎贲中郎将。

这个职位的主要职责,就是保护皇帝。

皇帝刘禅同样年少,需要一个信任的心腹来保护自己。

这个心腹,不但要极为忠于蜀汉。

同时武艺还不能低。

最合适的人选,无疑就是赵统。

想当年,长坂坡一战,人家父亲赵子龙七进七出,就是为了拯救尚在襁褓中的刘禅。

这份忠心天地可鉴。

再后来,孙尚香的部下在荆州一带多有不法行为。

被刘备批评后。

因不忿要回娘家,其要带走刘禅。

若不是赵云及时赶到,刘禅怕是会成为东吴的人质。

此等功绩,放眼蜀汉,根本找不到第二个人。

父亲如此忠心,必须给赵家一个机会。

于是,赵统如愿得到这样一个职位,保护皇帝平常几乎不会遇到什么危险。

每日里就是正常下上班,尽好自己的本分。

正确的抉择

赵统的性情与父亲相近。

谨慎克制,智慧内藏。

若不涉及底线问题,从不与人发生口角。

试问这样的人有机会建功立业吗?

要想在历史上留下赫赫威名,必须要到真正的战场上去厮杀。

像白起那样灭赵,像王翦那样绝楚。

最不济,也要有一场成名之战傍身。

身在后方的赵统,根本没有这样的机会。

当然,他谨遵父亲的嘱咐,从来没有主动要求上前线。

反观其幼子赵广却截然不同。

赵云为其命名为“广”。

不知是否内心渴望幼子与李广一样,在历史上千古流芳,历史没有明确记载,无法考证。

这位儿子与老大不同。

老大沉稳,他却性急如火。

好武艺,经常趁着父亲不注意,与各家子弟切磋武艺。

目的就是长见识,他对战场有一种狂热的渴望。

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几次登门拜访,邀请赵广担任主将,都被其大哥赵统拒绝。

理由是其性情如火。

战场主将,最忌讳情绪不稳定。

容易被敌情所左右。

但是赵统终究拗不过弟弟,也不可能次次都拒绝姜维。

赵广最后,还是如愿当上牙门将。

这个职位的含金量极高,只要能够立下战功。

下一步,就能位极蜀国军团的高层。

可惜此时的蜀汉,已经是日薄西山。

自诸葛亮去世后,赵统就看出了端倪。

诸葛丞相在世期间,凭借天赐智慧能够事无巨细地安排妥当,抵抗住曹魏。

姜维的水平与之相差甚大。

曹魏正值巅峰,其掌权者不昏庸,国力仍旧蒸蒸日上。

与之相比,蜀汉太过于弱小。

以西南之地与中原地区抗衡,除非中原地区的占据者是一位昏主。

奈何人家哪儿有司马懿,一个能与诸葛亮相抗衡的人物。

弟弟赵广偏偏不听,非要到前线保家卫国。

结果魂归西天。

他忠于蜀汉,可是为了蜀汉去死实在没有意义。

天下一统是历史的趋势。

他可以保证赵家从此归隐,不再为任何政权效力。

这就是,他们对蜀汉最大的忠义。

因此,蜀汉灭国后,历史的舞台上再也没有了老赵家的身影。

他们不汲汲于富贵,也不愿意在留下像“常山赵子龙”那样的响亮称号。

一日三餐最暖人心

你可以说他们是贪生怕死的“草包”。

也可以说他们是识时务。

他们不在乎,他们求的,就是在动荡的人世间能和家人们共进一日三餐。

至于那些,把其二子不得志的因素,归咎于得罪了某些人。

完全是无稽之谈。

或许有些许因素,但仅仅只占其中的一小部分。

0 阅读:0
斋小晗评文化

斋小晗评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