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形之下,海洋虽然可以作为交通的媒介,但同时也是一种不便于人类行动的阻碍。
在漫长的农业文明时代,除了极个别特殊地区外,海洋主要扮演了阻碍交通的角色。就像丝绸之路在陆上而不是海上一样,那个时代的国际交流主要依赖陆路交通,而且各大文明之间也缺乏密切的互动和交流。
但是,伴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这一传统格局逐渐瓦解了。一个真正的全球化时代露出端倪。
1405-1433年,28年间,郑和七下西洋,代表中国传统海洋力量发展达到顶峰。郑和舰队中最大船只的排水量达到了1500吨,而达伽马的旗舰也不过300吨。
当时,中国舰队在世界上的“无敌”程度远比21世纪的美国海军更“严重”。那时候中国标注的海图,世界所有的海洋都是大明海。在中国之外,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没有这么霸气过。
可惜的是,郑和下西洋并没有一个的明晰战略目标,换言之,就是不知道出去干什么。耀武扬威的目的差不多只是满足统治阶层的虚荣心。
作为一个自给自足的农业大国,郑和下西洋缺乏深刻的商业驱动力,又缺乏开拓海外商贸基地和殖民地的意识。
对于沿途遇到的小国家,只要它们愿意维持朝贡体系就可以了,满足于做形式上的“亚洲家长”。比如,菲律宾,曾经想并入中国,但中国不同意。
明朝的军队比元朝军队走得更远,但却没有蒙古帝国的雄心壮志。
正是在这种不愿开拓海外“发展空间”的背景下,郑和七下西洋就成了一场统治阶层自娱自乐的奢华游戏,对于一个农业大国而言,这种没有实际收获的行为,只能是徒然增加国家的财政负担。
于是结局只能有两个,要么给郑和舰队一个明确的、全新的战略任务,要么就偃旗息鼓。
明朝最高统治者选择了自行消灭世界远洋舰队。海图,被烧了个一干二净,剩余的则被相关官员藏匿起来作为纪念。巨型舰队则任由海水和时光冲刷成腐朽的碎片。
明朝放弃了制海权,同时也放弃了成为世界超级大国的机会。
假设明朝最小限度地利用一下绝对优势的全球制海权,也可以普及东方文化,顺便也可以为大明王朝输入源源不断的利益和世界最新的发展信息,那它就不会在唯我独尊的自大中沉沦,既不会败于已经没落的蒙古军队,更不会败于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女真人,而社会的富裕,也不会孕育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
但历史是不能假设的。事实是,明朝的君王,只满足于对脚下的土地进行管理,甚至视海外华人如仇敌,把那些在海上开疆拓土的华人作为海盗,一个个都砍头了。
历史终于对这个昏庸的朝代进行了无情的惩罚:先是1449年,土木堡之战失败,然后是内部起义、社会动荡,最后是清军入关,明朝政权崩溃。
明朝本可以利用制海权,从农业时代进化到资本主义时代,它的舰队只需要再坚持几十年,就可以和西方的探险者相遇。但是,它不仅没有进化到更先进的社会形态,反而被社会形态更落后的游牧部落给取代了。
中华民族深重灾难的历史,就此翻开了悲惨的一页。可以说,几百年后的欧洲入侵、日本入侵,在明朝覆亡的废墟中已经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