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新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苦苦寻找14年,辗转多个城市的妻子陈金娣,竟然就在自己家附近——隔壁邻居翁长华的二楼里。
他曾不止一次打听到村里流言蜚语,曾无数次和女儿翻新了村里的每一个角落,也曾拦住村干部不允许注销妻子的户籍。
结局却荒诞得让他难以接受:妻子并没有被拐卖,也没有远走高飞,而是选择在相隔不过几百米的地方,悄悄生活了14年。
故事还要从1984年讲起。那一年,陈宝新迎娶了年轻开朗的陈金娣。
对于这个家,他倾注了所有心血。陈宝新是个老实巴交的庄稼汉,平时话不多,但对陈金娣的宠爱,村里人都看在眼里。
他把家里的活全包了,地里忙活完了回家还要自己做饭,生怕累着陈金娣。
朋友们偶尔提醒他,夫妻俩应该有分有合,别把她宠得太厉害,怕是日子长了会出问题。
可陈宝新总笑着摇摇头,“能娶到她,我就心满意足了。”
有了孩子后,陈宝新更是任劳任怨,为了让妻子和孩子过得好一点,他又在村里找到了一份装卸工的活。辛苦是辛苦了些,但总归比种地收入高。
一次搬运货物时,他的眼睛被砸伤了,治疗后失去了一只眼的视力。
更糟糕的是,没过多久,他的腿也出了问题,走路一瘸一拐,体力和行动力大不如前。失去了家庭的经济支柱,家里的重担全压在了陈金娣身上。
这一切对陈金娣来说太过突然,她早已习惯了不劳而获的生活,骤然间要扛起养家的责任,她心里生出无数怨气,夫妻之间的争吵渐渐多了起来。
陈宝新内疚不已,心里也生出愧疚,但无奈身体的缺陷让他无能为力。
每当他拄着拐杖看到妻子一脸不耐地看着他,他的心里总会多一份酸涩和自责。他原以为,只要自己好好道歉,多关心妻子,两人之间的关系还能和好如初。
可是,他没想到,自己的隐忍和付出并没有换来妻子的理解。
某天深夜,一场激烈的争吵后,陈金娣收拾了几件衣物,悄悄离开了家。
天亮时,陈宝新才意识到妻子已经不见了,他的第一反应是“她只是出去散心,等冷静下来自然会回来。”
但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陈金娣始终杳无音讯。
陈宝新着急上火,发动家人四处寻找。尽管他腿脚不便,仍坚持跟着一起去宁波、杭州、上海等地,希望能在人潮中看到妻子的身影。
他以为妻子是被人拐走了,或是因生活压力太大外出打工了。村里人私下议论纷纷,甚至传出她可能已经遇害的猜测。
陈宝新每次听到都气得不行,总是拄着拐杖冲上去和人理论。他心里始终相信,陈金娣还活着,总有一天会回到自己和女儿身边。
这么多年,他拦住村干部,不让注销陈金娣的户籍,坚持每年给她交医保,仿佛这是夫妻俩之间唯一的联系。
而陈金娣在这些年里到底去了哪里?事情的真相直到2007年才揭开。
这一年冬天,陈宝新接到妻子姐姐的电话,在得知消息的那一刻他心里有些心酸和怅然,似乎不知道该以什么样的心情去见自己的妻子。
来到医院,见到妻子的那一刻,他几乎认不出眼前这位面色苍白、满身憔悴的女人就是他朝思暮想的妻子。
医生告诉他,陈金娣因长期生活环境恶劣,患上了严重的妇科疾病,病情急需治疗。
最让他心痛的是,医生在检查时提到,“病人病情和长期性生活不洁有关。”
陈宝新忍不住问她,这些年去了哪里,其实他还想说自己去找过她,去很多很多的地方找过她。
陈金娣的眼神一闪而过的躲避,低声回答:“就在…就在村里。”
这短短一句话,让他顿时感觉天旋地转,脸色发白,他颤抖着说不出话来。
原来,在这14年里,她竟然一直生活在村里,甚至就在距离他家不到300米的地方——邻居翁长华家二楼。
他无法理解,她为何选择逃离他,却藏在邻居家生活。
随着进一步的了解,真相让陈宝新彻底崩溃。
翁长华和他一样,有一个破裂的家庭,他的妻子因精神问题,平日里疯疯癫癫。
就在陈宝新受伤那段时间,翁长华和陈金娣的关系逐渐亲密起来,最终发展成了情人关系。
当年离家后,陈金娣便住进了翁长华家二楼,为了不被人发现,她白天不敢出门,晚上也仅在翁长华陪伴下悄悄去镇上转一转。
翁长华的妻子时常发疯般指着二楼破口大骂,村民们以为她是在发病,并未在意。
即便有时邻居们听到些风声,但都认为不可能,谁会想到一个离家出走的女人会藏身在邻居家呢?
陈宝新最终还是选择支付医药费,甚至默默安慰她,“都过去了,以后我会照顾你。”
出院后,陈金娣回到了家。但不到两个月,她便提出离婚,陈宝新极力挽留也没能成功。
离婚后,她急切地找到翁长华,想要和他共同生活,然而翁长华因无法妥善安置患病的妻子,拒绝离婚,她幻想的生活终究成了一场空。
陈金娣最终选择了离开,没有人知道她去了哪里,她走了,就像当初那样决绝。
陈宝新再次回到了那个只有他和女儿的家中,他心里仍然忘不了那个曾和他同甘共苦的妻子,即便这一切在旁人眼中多么荒谬。
这个故事没有一个圆满的结局,没有一个明确的谁对谁错,只有一段荒诞不经的过去。
人生百态,永远也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永远也捂不热一颗冰冷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