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我去朋友家做客,亲眼目睹了一件让我久久不能忘怀的事。
朋友家8岁的儿子小宇,那天一直闷闷不乐,见人都不打招呼,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
朋友因为来客,想让孩子表现得有礼貌些,于是催促小宇去倒水。
不料小宇一不小心把茶水洒了出来,朋友顿时气不打一处来,冲着孩子开始连续责骂。
而这时,小宇眼角噙着泪,喃喃道:“反正我什么也做不好。”当时这句话像根刺一样扎在了我的心里,让我回去的路上反复琢磨。
孩子频繁说“我什么也做不好”的隐性含义我们先来说说小宇这样说的情况吧。
小宇平时学习不算差,但总觉得自己比不上别人。
像这样频繁挂在嘴边的“我什么也做不好”,其实隐含的是一种“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
这种情况是指孩子接连遇到挫折,无论如何努力都看不到改变,从而产生的一种无力感。
小宇遇到的每件小事,比如写字被批评、做题被嫌慢,积少成多,最终让他觉得“努力等于徒劳”。
这样一来,孩子就会在心里逐渐放弃自己,不愿再尝试。
作为家长,如果你发现孩子总是重复这样的沮丧言语,不妨试着关注他的情绪,给予正向的支持。
你可以通过描述事实来认可他的努力,并且从简单的小任务开始,让孩子体验到成就感和自信心。
比方说他拿了一次普通成绩,你可以夸他某道题目做得特别棒,以此鼓励他。
再者,关注孩子的进步过程,而非结果,让他逐步重拾对自己的信心。
为何“都是我的错”的表达值得关注不少家长看到孩子认错,往往觉得这是孩子懂事、听话的表现。
可事实可能没那么简单。
孩子这种“主动认错”的表现,实际上是在遭受挫折和伤害时,通过包揽责任来保护自己,减少外界对自己的压力。
比如我一个表姐离婚时,7岁的外甥女就变得异常胆小,只要表姐心情不好,她就会抢先认错,甚至弟弟摔倒她也说是自己的错。
实际上,这背后是孩子在试图通过承认错误来维持家庭的稳定,避免更多的不安与冲突。
这样的行为,会极大地透支孩子的心理能量。
遇到这种情况,家长需要明确责任归属,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
同时,用温柔的身体语言安慰孩子,让她知道,“你已经很棒了”。
这些做法有助于孩子重新建立安全感和强大的内心。
了解孩子为何经常说“随便,反正都一样”还有一种情况是,孩子常说“随便,反正都一样”。
这是因为孩子的需求和想法经常未被家长重视。
曾经有个男孩,每次提需求总被驳回,比如想去动物园家长说学习重要,慢慢他就不再提要求,变得情感冷漠,甚至被诊断出轻度抑郁。
就像电脑被切断电源,不再发送连接请求,孩子也关闭了自我表达。
家长在平日生活中,需要提供有限选择,让孩子感受到他们的意见被重视。
对一些小事,比如穿衣打扮,给予孩子自主权也是必要的。
同时,及时回应孩子的请求,兑现承诺。
这些做法可以帮助孩子重新建立自信和沟通的意愿,从心理上获得安全感。
青少年频繁说“不关你的事”,家长该如何应对有些家长会抱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经常对自己说“不关你的事”。
这种表现并不是叛逆,而更可能是孩子的情感需求未被父母尊重。
当父母只关注成绩,对其他事情漠不关心时,孩子的失望会逐渐累积,以这种反向表达发泄出来。
此外,有些家长习惯大包大揽,不给孩子独立空间,孩子自然有反感。
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应该及时退一步,尊重孩子的个人意愿。
当孩子需要空间和自由时,不妨给他们一些空间,而不是事事插手。
让孩子明白,你虽然尊重他的独立,但仍然在他需要的时候提供支持。
正如儿童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所说,孩子需要一双既能承接泪水,又能托起笑容的手。
孩子挂在嘴边的这些话,往往隐藏着他们未能明确表达的求助信号。
当孩子再次说出这些话时,家长不妨多一点耐心,去理解和回应他们的需求。
或许,仅仅是那一刻的关注和理解,便足以融化孩子心底的冰层。
所谓平视,就是保持一颗沉静的心,与孩子共同面对。
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呢?
欢迎在留言中分享你的故事,我们一起来探讨,成为更理解孩子的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