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阅微札记
编辑 | 阅微札记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中间。
前言
“家是玉麦,国是中国”。
这是遥远西藏边境,一个不到300字人口的乡镇,只要到达这个地方,都能看到这8个清晰的大字。
而在中印边境的雪域高原上,有这样一位藏族老人,他用一生的坚守,不仅守护了近2000平方公里的国土,更将中国实控线向印度推进了5公里。
那么他是如何做到这一壮举的?在这片平均海拔3600米的苍茫大地上,又有怎样的故事在上演?
边境哨所,一家四口的坚守
要说这位藏族老人的故事,就不得不提到玉麦乡这个地方。
可以说只是想要保证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桑结曲巴和他的家人坚持了下来,说起来,这个决定真的很不容易。
而桑结曲巴他们不一样,他们选择了留下来,守护这片土地。
在1959年,玉麦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当时中国早就已经解放了。
当时的西藏还依旧没有解放,而在解放前这里还有30多户人家,差不多200多人,然而解放西藏也是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毕竟旧时代对于旧时代的西藏来说,还是奴隶制社会,底层的百姓生活是异常的艰苦。
这个消息在玉麦村引起了巨大的动荡,村民们面临着艰难的抉择,多数人在恐惧驱使下选择离开,但桑杰曲巴却保持了冷静和理智。
他看穿了匪徒的伎俩,坚信留下才是最佳选择,而他的决定影响了其他几户人家,他们也选择留守。
春去冬来,解放之后的西藏百姓日子过的稍微好了一点,虽然也有人再次的返回到玉麦来,但最终就只剩下桑结曲巴一家四口了。
想象一下,原本热闹的村子突然就只剩下一家人,那种孤独和压力,恐怕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
而桑结曲巴一家的日子并不好过,他们主要靠养牛和采集鸡血藤来维持生计。
在这种高海拔地区,种植农作物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由于地处偏远,他们与外界的联系非常困难。
每次需要换取生活物资,都要长途跋涉,这种艰苦,我们现在的人可能很难想象。
但是正是这样的艰苦环境,造就了桑结曲巴一家坚强的意志,他们不仅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要应对来自边境另一侧的挑战。
随着时间的推移,玉麦乡的条件逐渐改善,但在那之前,桑结曲巴一家是如何将中国实控线向印度推进5公里的呢?这个过程,恐怕比我们想象的要惊心动魄得多...
桑结曲巴的故事,说起来真是让人佩服,1923年,他出生在西藏山南地区隆子县。
那时候的西藏,还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谁能想到这个普通的藏族孩子,日后会成为守卫国土的英雄呢?
1960年,桑结曲巴成为了玉麦乡的第一任乡长,这个职位听起来挺威风,但实际上,可不是什么好差事。
当时的玉麦乡,就只剩下他一家四口人了,而就在这一年,桑结曲巴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搬家后桑结曲巴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新家门前升起了一面五星红旗。
这面旗帜不仅是他们对祖国的忠诚,更是向世界宣示主权的重要标志,想象一下,在茫茫的雪域高原上,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那场景一定很震撼吧?
但是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毕竟那几年中印边境经常不安全,印军经常来挑衅滋事。
但桑结曲巴不一样,他每次都坚决抗议,誓死守卫自己的家园。
有一次印度士兵直接降落在玉麦的一个山头上,而桑结曲巴在发现印军之后, 迅速向解放军报信,而原本7天的路程,他只用4天就完成了。
最终印军也怕事情闹大了,再加上桑结曲巴的态度坚决,强烈反对之下,印军最终也是离开了。
桑结曲巴的坚守,不仅仅是为了这5公里的土地,更重要的是,他守护的是近2000平方公里的国土。
这片土地,相当于三个新加坡那么大!想想看,如果没有桑结曲巴一家的坚守,这么大一片土地就可能落入他国之手。
在那个年代,守边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没有现代化的通讯设备,没有完善的补给系统,一切都要靠自己。
桑结曲巴一家,就这样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默默守护着祖国的领土。
而桑结曲巴曾经说过,“如果我们走了,这块国土上就没有人了!”,这句话也深深的烙在两个女儿的心中
2011年桑结曲巴去世了,享年77岁,但他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玉麦乡,他的大女儿卓嘎接过了父亲的担子,成为了第二任乡长。
而玉麦乡,也在慢慢发生着变化,公路通了,通讯改善了,连旅游业都开始发展起来
从前的玉麦乡,就像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但现在,它正在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新兴小镇。
这种变化,不正是我们国家发展的一个缩影吗?
不过发展归发展,我们可不能忘了玉麦乡的初心,它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发展经济,更重要的是守护国土。
所以在发展的同时,我们还要时刻牢记边防意识。
看着玉麦乡的未来,我觉得充满希望,相信在政府的支持下,在当地人民的努力下,玉麦乡一定会越来越好。
也许有一天,它会成为一个繁荣的边境小镇,成为我们国家发展的一个生动例证。
结语
桑结曲巴和他的家人用毕生精力守护着这片边陲国土,他们的故事诠释了什么是家国情怀。
如今的玉麦乡正在蓬勃发展,这不仅是对先辈们付出的最好回报,更是中国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生动写照。
让我们铭记这段历史,传承这份精神,共同守护我们的美好家园。
来源:中国国家地理2017年11月03日——《人口最少的玉麦乡 9户人家坚守着国土》的报道
来源:中国西藏网2018-01-01——《有国旗的地方就是中国——让习近平总书记感动的玉麦乡英雄传奇》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