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妹报恩成山里人

蒋钦评文化 2025-04-08 02:26:29

2021年11月29日,我与两位朋友到云南省峨山县城西边30多公里的小山村雨黑箐游玩。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们沿213国道向西行驶了20公里,再驶入乡道。公路两边森林茂密,树阴下阳光斑斑点点的撒在路面上。车子的速度只有20多码,我们开着车窗,清新的空气不断吹进车内,不时能听到小鸟的啼啭,非常惬意。

我们先参观一个停产多年的铁厂,后从东北方向的山峰盘旋而上,到了半山腰,看到路右侧有个小村子,我提议进去看看。车子停在村口的晒谷场边空地上,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奶奶在晒包谷,脱粒后的包谷遍布场子。这时,偏西的阳光照射在这个只有8户人家的静谧房舍上,有6户人家还住在破旧的土木结构的房子里。斑驳脱落的房舍土墙,叶子枯黄的老树,在阳光的照射下,村子给人一种古朴的印象。

一只小狗懒洋洋地出来看看我们,它没有吠叫。几只鸡在附近找虫子吃,对包谷视而不见。轻轻拂面的山风有一丝寒意,我们用手机拍了几张照后便离开了。

回到县城后,我听到雨黑箐的一个故事。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的大饥荒期间,县城里的农民很多人家都断粮了,靠吃野菜维持生命,每个人都面露菜色,许多人患上浮肿病。大人到田野干活可以偷点东西充饥,小孩只有队上食堂打给的那点饭,整日饥肠辘辘,无精打采地在向背风太阳。

一位五十多岁的妇女来到县城女儿家,看到四个外孙女面黄肌瘦,目光呆滞。女儿向她介绍了饥荒情况后,无奈地发出了一声叹息。她说自己的村子偏僻,村里的几户人家都是亲戚,平时除了耕种粮食外,都偷偷开了一点山地,种上包谷、红薯,吃饱肚子没有问题。如果你放心,我把他们三姐妹带到那里住一段时间,你们带着小四,等情况好转了再送回来。女儿与丈夫商量后,感谢母亲帮他们渡过难关。

三姐妹跟着外婆到了雨黑箐,每天都能吃饱肚子,脸色渐渐红润起来。平时,除了跟外婆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外,还与村里的小伙伴到山上采摘花卉野果,玩得非常开心。饥荒的日子过去后,母亲来接他们回县城上学。外婆提出一个要求,希望三姐妹留下一个给她养老。

大姐哭了,她喜欢城里的生活,不愿意在这个小村子度

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城里人在农村度过一生

过自己的一生,哭得非常伤心。三妹呆呆地看着大姐号啕大哭,感到不知所措。二妹没哭,她也不想留下,但是看着外婆眼巴巴地看着他们,眼睛噙着泪水。她想到在外婆家的这些日子,除了能吃饱肚子外,还与小伙伴们每天到山里去玩,外婆从来没有说过一句难听的话。大姐是铁了心的不愿留下,小妹年幼无知,看来只有自己留下照顾外婆了,于是她轻轻地点点头。看到她答应了,外婆露出了笑容。

留下照顾外婆的女孩叫柏惠君,那年她十四岁,将笄之年放弃了城镇的生活,成了村姑,在雨黑箐结婚生子,为外婆养老送终。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村子附近的山上开采铁矿,她每天背着箩筐去捡矿石,积攒起来后,让儿子用拖拉机运去卖。据说她每天捡的矿石能1000元。她与县城的唯一联系,是每逢五、十日的赶集日子,把平时从山上采来的野果、菌子、野菜背到城里卖。她经常落脚的地点是大姐和三妹家,喝点水,吃碗饭,再买一些生活用品,天黑前步行回家。

对她留在外婆身边,没有到过雨黑箐逃荒的四妹,对二姐的所为不理解,常常说她傻,放着城里风风光的日子不过,非要到那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去过一生,不用理睬外婆的无理要求。因为她们经常争吵,她与四妹人生关不同,便老死不相往来。

柏惠君十四岁留在雨黑箐,七十六岁去世。她用六十二个春秋报答了外婆,养育了后代,用坚强的信念和瘦弱的身躯诠释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中华美德。她古稀之年告诉侄媳:“外婆希望我们三姊妹留下一个给她养老,大姐哭着喊着说不愿意,三妹年幼不懂事,我不留下哪个留下?”

“我不留下哪个留下”,好像地藏菩萨说:“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柏惠君老人是菩萨现世啊!

0 阅读:0
蒋钦评文化

蒋钦评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