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过去十年英格兰足球有一个统一的主题,那就是战术更新。
自201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安东尼奥·孔蒂、佩普·瓜迪奥拉和尤尔根·克洛普等欧洲最优秀的教练登陆英伦,曾经沉闷又不成熟的英超走在了战术创新的前沿。
本赛季开始,英超进入了一个动荡期。新的想法仍在涌入联赛,但尚未出现下一个伟大的理论。瓜迪奥拉在曼城的执教之路举步维艰,我们拭目以待,看看这项运动的下一步向何方发展。
以下是一些关于足球未来的想法,有的可能特别需要脑洞。
角球防守的“胆小鬼游戏”让我们从一个比较奇怪的问题开始吧。
几年前,罗伯托·德泽尔比通过球门球拉开球场的方式风靡一时。
他安排五名球员紧贴守门员,另外五名球员则在中线附近,这样就形成了一个505阵型。这种和野球队十分类似的阵型清空了中场,将不知所措的对手一分为二,然后布莱顿的门将就会大脚把球开向前场,直接绕过半数防守队员。
这种局面或许会再次出现,长传球无疑会再次流行起来,成为对抗高位逼抢、短距离门球和高位防线的天然解药。十年来,顶尖球队一直致力于将对手限制在狭小空间内,这必然会引发反作用,让防守再次变得僵化。
因此,这里有一个针对所有德泽尔比模仿者的建议,就是风险有点高。
在防守角球时,与其在禁区内塞满人,为什么不玩一场“胆小鬼游戏”,在中线上留四五个人呢?
这将创造出令人兴奋的五对二长传反击局面,或者更有可能的是,迫使进攻方留下五六名球员在后场防守。
如果这样,本方的禁区人数大为减少,守门员也可以进行更简单清晰的防守,减少失球的机会。
角球战术如今盛行,定位球教练也成了各支球队的常规配置,但我们或许对凌乱禁区里的盯人体系过于关注了。
球队有能力释放空间,并利用极度紧张的比赛节奏,只是别太胆怯。
频繁切换阵型扰乱对手足球战术中欺骗性还需提高。
防守有“暗黑艺术”,有假动作和眼神欺骗。但战术方面的特洛伊木马,或者说战术诱饵,又在哪里呢?
球员们的战术越来越灵活,大多数教练也是如此,他们会在不同的场次甚至在同一场比赛中频繁调整阵型。
但是,4-3-3和3-4-2-1之间仍然存在根本区别,尽管许多教练都愿意根据比赛情况改变阵型(例如,在1∶0领先的最后几分钟内使用三后卫阵型),但没有人会在比赛一开始就改变阵型。
没有人会为了欺骗对方教练这样做。
想象一下,两支球队都排着类似的4-3-3阵型,边锋紧贴边线,两名8号位球员位于一名防守型中场身前。前10分钟,他们会互相试探,熟悉对手的比赛节奏。
然后突然有一支球队换成了3-4-2-1阵型。边锋消失了,中场的三角阵型变成了四重阵,对方不得不努力适应。
五分钟后,他们又换回了原来的阵型,或者干脆换成第三种阵型。这会很混乱,但可以通过平时的训练解决,到了比赛中,一旦切换阵型,在对方那几分钟紧张的适应过程中,主动改变阵型的一方会拥有巨大的优势。
这种战术可能会对比赛产生巨大的影响,频繁切换阵型尽管可能显得夸张,但它倒逼教练采取一种新的方式思考时间。
目前,足球界人士对时间的思考非常有限:我们要保持领先多久才能做战术上的调整?什么时候应该进行第一次换人?什么时候应该孤注一掷、奋力一搏?
时间是与对手球队进行的消耗战,是我们做出反应的东西,是我们指尖溜走的变量。
诱饵阵型需要将比赛分割成多个时间段,并规划好每个环节。一旦我们开始这样思考,90分钟的比赛时间就会感觉更长、更丰富——更有可把握和掌控的空间。
失传的界外球战术每场比赛大约有30次界外球,但没有人想到对这种比赛中最常见的定位球进行创新,所有人都忽视了界外球有一个可以利用的细节——没有越位。
当然,17年前确实有一个人做出了创新,只是没人想过要传承他的创新。
罗里·德拉普的“手榴弹”曾是英超联赛最具标志性的画面之一。
在他效力斯托克城的前四个赛季中,他的界外球为球队贡献了25个进球,令防守球员胆寒不已。因为害怕他的界外球,英超还出了一个“名场面”——赫尔城门将博阿兹·米希尔在解围时选择不把球踢出边线,而是直接踢出底线。
然而德拉普的界外球技术却随着他的退役失传了。
想必德拉普的肌肉结构并没有什么独特之处,以至于这项技术无法传授给其他人,那么为什么从没有人复制他的技术?阿森纳主帅阿尔特塔曾表示,阿森纳能被与托尼·普利斯执教的斯托克城做比较,那是“一种赞美”,那为什么他没有把德拉普招入自己的教练组呢?
最有可能的解释是“里克·巴里”现象。巴里于1980年从NBA退役,当时他拥有NBA历史罚球命中率第一的纪录。他坚持使用的“端尿盆式”投篮至今无人模仿,原因只有一个,这种技术被视为幼稚、不酷、不……篮球。
当里克·巴里建议“大鲨鱼”奥尼尔尝试以“端尿盆式”投篮来提高他那52%的罚篮命中率时,奥尼尔说:“我宁愿命中率为0%,也不愿使用这种投篮方式。”
也许类似的现象出现在了足球界,德拉普掷界外球的方式被认为太过丑陋和直接,不符合精英教们练的优雅哲学,所以不值得学习和采纳。
如果是这样,他们应该提高警惕。一旦有人放下身段复制德拉普的技术,可能会引发一连串的模仿,界外球会变成类似角球的机会,并且永久改变足球的比赛方式。
“掠夺型”中后卫如果说中后卫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没有发生过变化,那就太夸张了。
克里斯·怀尔德在谢菲尔德联队采用的套边中后卫战术,使得那些部署三后卫的主教练们在中后卫位置上采取精简的阵型变得司空见惯。例如,英格兰队主教练托马斯·图赫尔可能会指示他的外侧中后卫在禁区角落附近徘徊。
但总体而言,这个位置变化不大。多年来,边后卫位置一直在调整,最终安格·波斯特科格鲁玩出了新花样——他让边后卫担任八号位。或许是时候赋予中后卫新的职责了。
你可能会说,这种“掠夺型”中后卫并不是什么新鲜事。40年前,弗朗哥·巴雷西就曾突破过对方防线,而21世纪初,里奥·费迪南德在英格兰也凭借这一特点而闻名。
但我们可以更进一步。
中后卫在无人盯防和跟踪的情况下,可以开始在无球状态下穿过防线,悄无声息地进入前锋线甚至更远的地方,就像托特纳姆热刺队的德斯蒂尼·乌多基一样。
如果一名边后卫需要来回奔袭补防,那么没有理由不让强力的中后卫(现在的中后卫控球能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好)担任隐形前锋,成为打对方防线一个措手不及的破坏力量。
没有守门员好的,等一下。听我说完。
利物浦在联赛杯中0∶1落后于英甲球队。比赛还剩5分钟,11名球员全部进入对方半场。
守门员阿利松现在担任四分卫的角色,待在中线附近向左右两侧传球。
很显然,任何人都比阿利松更适合这个角色。因此,斯洛特撤下阿利松,换上一名前锋,并且带有讽刺意味地将守门员手套交给了被认为需要认真防守的阿诺德。
阿诺德在前一周的训练中留下来参加了几节额外的训练课,学习守门员的基本知识,尽管他在球场上承担门将的五分钟内不太可能有太多的扑救任务。
如果阿利松在场上担任门将,那么他最可能遇到两种情况:一、全线退防的对方无心进攻,拿到球权后匆匆远射,相对而言,这种射门他也很容易扑到。二、对方抓到了反击机会,形成以多打少乃至单刀,这种情况阿里松也很难扑到。
这听起来有点疯狂,但仔细想想……又何尝不可呢?利物浦损失不大,却获得了一名更出色的四分卫和一名额外的前锋。
真正的战术创新需要特立独行的思维。诚然,门将的角色在过去十年里已经发生了变化,但阿诺德们在门将位置上究竟能发挥多大作用?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