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行业的风云变幻与现状剖析
在过去十多年的时光里,房地产行业宛如一颗璀璨的巨星,在我国的经济苍穹中闪耀着无比耀眼的光芒,长期稳稳占据着第一大经济支柱的宝座。尤其是2021年,那简直可以说是房地产行业的巅峰时刻。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高达17.94亿平方米,销售金额更是达到了令人咋舌的18.19万亿元,全国的土地拍卖收入也轻松超过了8.7万亿。彼时的房地产市场,那火爆的场面就像一场盛大的狂欢派对,它无疑是国家经济领域中那根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支撑起了经济的一片广阔天空。
然而,世事难料,风水轮流转。后来发生的事情大家都清楚,房地产行业逐渐步入下行期,曾经的辉煌不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汽车行业犹如一匹黑马,一路高歌猛进,在2023年成功取代房地产行业,成为我国第一大的支柱产业。
如今,我国汽车行业的现状又是怎样的呢?产销量与出口量均傲居世界第一,这无疑是一张耀眼的名片。但可别被这表面的繁荣迷了眼,在这繁华背后,行业利润亟待提升,暗藏的危机犹如暗流涌动,需要我们格外警惕。
把时间的指针拨回十年前,在电动车与智能化尚未兴起的燃油车时代,国内汽车市场是上汽、东风、一汽、长安、北汽这五大巨头的天下。它们的汽车销量占到全国市场份额的七成,甚至高达四分之三。若是再深入探究一下这些巨头售卖的品牌,就会发现背后站着大众、丰田、本田等一系列外资品牌,合资车的销量贡献了一半,而纯国产自主品牌汽车市场的占有率仅有两成,新能源汽车全年销量更是不足十万辆。
当年,上汽集团和东风的销量占据了国内市场的三成,被媒体戏称为行业的双寡头。可市场就像一个善变的“魔术师”。到了2020年,国内汽车市场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五大巨头的市场份额逐渐下滑,吉利、长城、奇瑞等自主品牌势头猛进,打破了原有的格局。如今,比亚迪一举登顶国内第一大汽车集团,吉利进入前三,奇瑞也杀入第六。后起之秀小米汽车更是市值破万亿港币,光芒四射。
过去十年,中国汽车行业的格局如同翻江倒海一般,“迪王”在新能源领域崛起,成为营收规模与销量上唯一能与特斯拉一较高下的车企。
2024年,我国汽车行业依旧成绩斐然。连续16年产销量位居全球首位,全年汽车销量突破3140万辆,大约是同等规模人口印度销量的6倍。向海外出口汽车586万辆,连续第二年超越日本,稳坐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宝座。而且,全年汽车商品累计进出口总额为3028亿美元,出口金额高达2338亿美元,贸易顺差达1600亿美元。
新能源领域更是大步流星地向前发展。产销量均在1285万辆以上,增幅近35%,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市场,拥有完善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自主品牌也毫不逊色,2024年实现销量1797万辆,同比增幅超2成,占到乘用车市场销量的三分之二。但市场就这只有一碗饭,有得必有失。除了韩系车微增,德系、日系、法系、美系品牌在华销量的降幅均在10%以上。
再看看利润方面,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汽车全行业营收10.65万亿人民币,同比2023年增长4%,首次超越房地产,高出新房销售额1万亿。然而,利润却只有4623亿,相较于去年还下降了8%,且利润主要集中在出口和上游产业链。若按3100多万辆汽车销量计算,每台车的利润大约只有1.5万元左右。
较为亮眼的当属锂离子电池制造行业,利润增长48.5%,宁德时代预计2024年净利润高达490亿元至530亿元。但上游的锂矿开采巨头天齐锂业、赣锋锂业却大幅亏损,与2022年的高额利润相比,真可谓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概括来说,汽车行业出现了增收不增利的尴尬局面,利润率不足5%。主要原因是国内市场供大于求,车企们纷纷打起价格战,甚至陷入了卖得越多亏得越多的怪圈。2023年,日本丰田营收47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35万亿元,利润2350亿,利润率在10%,仅丰田一家车企的利润营收就占到了中国汽车行业利润的一半,这差距不禁让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