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司马迁的《史记》开篇写的是他。通过司马迁的描述,我们有一种感觉,黄帝是生活在游牧和农耕交界地带的人。因为他身上既有游牧民族的特点,也有农耕民族的特征。
黄帝像,山东嘉祥祠汉代石刻
黄帝被尊为天下共主之后,《史记》中有一句话描述他:“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这是一句非常重要的话,直白不露地表明黄帝的游牧民族特征。黄帝成为天子之后,他的办公地址居然四处移动,因此他极有可能是一个游牧民族出身的人。
但矛盾的是,黄帝也出现一些农耕民族的特点:“时播百穀草木,淳化鸟兽虫蛾”。这句话也是在司马迁笔下的《史记》中出现的,描写的是黄帝种植百谷草木、驯养鸟兽蚕蛾的场景。这是农耕民族的典型特点。
为什么黄帝身上会同时出现游牧和农耕两种矛盾的特征?最大的可能是他生活在一个游牧和农耕的交界地带!这个交界地带就是关中盆地!
关中盆地是一个狭窄的平原,它河流密布,土地也适合耕种。但是它的北边是黄土高原,它的西边是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边缘。它的南边是秦岭。它的东边是中条山和崤山,黄河在两山之间向东流入华北平原。关中盆地的四周不是高原就是高山,它像一个镶嵌在荒凉的西北大地上的一颗明珠。
关中盆地的北边和西边在先秦时期生活着众多的游牧民族,如羌和戎等等。其中的一些如果迁入关中盆地,就会逐渐农耕化。他们就会兼具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特征。黄帝部落即如此。
历史上关中盆地孕育了很多帝国,既统治关东的平原地区,也统治关西的高原地区,这跟关中盆地是农牧过渡地带有很大关系。黄帝就是以此为根据地,统治中原和高原。后来的西周、秦、西汉和唐莫不如此。
令人惊奇的是,经历了几代之后,黄帝的子孙身上的游牧色彩消失不见了。他的孙子颛顼继位之后,没见到颛顼有居无定所的记载。黄帝的曾孙帝喾继位之后也一样。当然也有可能是司马迁没有记录下来。不过他们的农耕色彩确实越来越浓厚了,《史记》里面倒是有很多记载。
黄帝和他的子孙逐渐农耕化除了关中盆地的地理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联姻,黄帝家族和农耕民族的联姻。
黄帝的正妃是嫘祖,传说她是中国种桑养蚕治丝的开创者。很明显,嫘祖身上具有农耕文化的特征,她的氏族要么本来就是农耕民族,要么是农耕化的游牧民族。不管怎么样,黄帝一定会受到她的影响。
嫘祖是正陵氏人,有研究说正陵氏来源于四川。她和黄帝生的两个儿子被分封在四川。其中的一个儿子昌意也娶了四川籍女子蜀山氏为妻。
不管如何,黄帝家族和四川部落的联姻对黄帝肯定产生重要影响。四川平原的农耕文化一定对黄帝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我们做个总结,黄帝家族本来是生活在高原某地的游牧民族,后来迁徙到关中平原定居下来,并且和农耕民族联姻,就这样黄帝家族逐渐被农耕化。当然,有没有可能是反过来,黄帝家族本来是农耕民族,后来迁徙到关中平原被游牧文化同化?历史上这种情况非常罕见,因此不太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