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为玉米、小麦担忧?信号来了,2025年粮食定调了!

银杏说国际 2025-01-25 20:05:03

最乱的时候,往往也是最接近黎明的时候,所以才有黎明前的黑暗。

现在距离过年越来越近,而我们看粮食市场也正乱作了一团。当然,如果单从行情上来看,看不出什么,因为真正乱作一团的是市场情绪。

但我们之前曾说过,当阶段性的行情看不清楚的时候,不妨跳出来,看看远去,从大的行情框架中再去看阶段性的走势,这时候很多问题反而就变得清晰了。

粮食市场正是如此。

所以,尽管现在市场对玉米、小麦等预期争议很大,但我们不妨从更大的框架中去看,或许就能明了许多。

这个框架是什么呢?

一个是供需,而另一个就是政策。

供需我们其实已经快说烂了,因为不管是玉米还是小麦,供需其实很明了,所以这里车轱辘话就不再来来回回地说了。

今天要说的是政策。

农业是政策性行情,尤其是熊市的时候,政策的影响就显得更加重要。

为什么呢?

因为牛市的时候闭上眼都能赚钱,但熊市不一样,俗话说熊市不言底,而市场最害怕的就是深不见底,所以这个时候政策的主导就成了指引黑暗市场的一盏明灯。

那么,2025年粮食市场的政策是什么呢?

前不久,国务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其中就谈到了关于粮食政策的举措。

总结一句话就是,2025年粮食市场主要是“两稳一增”。

“两稳”主要是指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和稳定大豆种植面积。

这很好理解,我国一直致力于保障并提高粮食产量,而在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了1.4万亿斤。

而这背后的基础就是要保障粮食种植面积,所以这不仅是2025年,乃至是未来更多年里粮食政策的一个主旨方向。

另一稳就是稳大豆。

大豆是一个老故事了,由于以前我国人口众多,而土地面积有限,于是为了优先保障口粮供应,我们就实行了三大主粮自给自足,而大豆则选择依靠进口。

但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猪养殖的发展,市场对大豆的需求越来越高,于是我们进口的大豆数量也越来越多。

现在基本每年我国进口的大豆数量在8000万到9000万吨,有时甚至破亿吨。

而近几年,我国开始着手提升大豆这个短板了。

在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我国大豆产量连续两年达到了2000万吨以上,但是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下游需求跟进不足,于是国产大豆面临一个供大于求的局面,豆价连年下跌。

谷贱伤农,显然这对大豆种植是不利的,所以要稳定大豆种植面积,必须还要有更大的政策力度。

除了“两稳”以外,还有“一增”,即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的提升,而这大概率也将会成为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的重点。

2024年,我国谷物产量达13045亿斤,比上一年增长了1.7%。而其中亩产比上一年提高了5.1公斤,占到粮食增产贡献的八成。

所以接下来,大面积单产提升将成为粮食领域的重点。

而这和2025年的粮食市场有什么关系呢?

第一个关系是,要实现增产,必然价格的底不能被打破。

这几年常提到一个词,叫种粮积极性,其实说白了就是种粮的热情不能降低,但这热情怎么来呢?

主要就是不能谷贱伤农,要保障种植人的合理利益。

尤其是在牛市转入熊市的行情中,托底就显得特别重要。

这也是为什么玉米、小麦等增储连续发力的原因,为的就是要托住价格的底,稳定市场及情绪。

所以可以预见,2025年玉米、小麦不会深不见底,那么就会是一个有底而寻顶的局面。

那么,底有了,顶在哪儿呢?

这就说到第二个关系,玉米或成为增产潜力最大的作物。

尽管市场一再嚷嚷玉米供需偏紧,但观观认为,在没有特殊事件情况下,玉米供需不会是一个趋紧的局面,而是一个趋于平衡乃至宽松的局面。

因为在我国三大主粮中,玉米是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多的作物,而同时也是需求最大的作物,所以玉米增产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再加上近几年被疫情、俄乌冲突这么一折腾,我国进口玉米数量连续5年超过配额,这也说明提升国内玉米产量的需求是多么急迫。

所以,玉米一定是重点增产的对象。

所以,在增产背景下,也就限制了玉米的顶,也就是说,2025年的玉米仍然是一个“上有顶,下有底”的局面。

这是玉米的大框架,同时也是2025年粮食市场的大框架,别管市场怎么喊,怎么激动,都跳不出这个大框架去。

这时候再回过头来看玉米小麦的行情,是不是就明朗多了呢?

本文完,感谢阅读!随手点赞,给个支持。

0 阅读:3
银杏说国际

银杏说国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