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诺奖得主访苏见闻:苏联大学生不愿意学英文,鄙视德美

蓝江聊历史文化 2024-12-13 09:30:32

1936年诺奖得主访苏见闻:苏联大学生不愿意学英文,鄙视德美

世人皆知1936年的苏联是个令人向往的"工人天堂",却不知在这个看似繁荣的国度里,藏着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那一年,法国著名作家安德烈·纪德带着对苏联的无限向往,踏上了这片红色的土地。作为一位左翼作家,他原本以为会看到一个充满希望的新世界。然而,当他走进普通的火车车厢,与一群年轻的苏联大学生攀谈时,却发现了一个令他震惊的事实。这些年轻人竟然对西方世界充满轻蔑,认为根本没有必要去学习英语、德语这样的"落后国家"的语言。这种盲目的自信,到底反映了什么样的问题?为什么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会有如此奇特的想法?这背后又隐藏着什么样的历史真相?

安德烈·纪德的苏联之行

1936年6月的一个清晨,巴黎北站站台上站着一位身材瘦高的老者,正是即将启程前往苏联的安德烈·纪德。站台上挤满了为他送行的法国文化界人士,有人递上鲜花,有人握手道别。

世人皆知纪德是法国著名作家,却不知这位作家此行的特殊意义。在动身之前,苏联驻法国大使馆就特意为他准备了一份详尽的行程安排,甚至连住宿和用餐的地点都事先安排妥当。

莫斯科火车站上,苏联作家协会的代表们早已等候多时。他们为纪德准备了一辆崭新的小汽车,还有一位专门的翻译。这般规格的接待,在当时的苏联可谓是最高礼遇了。

但是纪德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他婉拒了专车,而是选择乘坐普通的火车游览苏联。"我想看看真实的苏联。"纪德对翻译说道。这让陪同人员颇为为难。

在列宁格勒的一节普通车厢里,纪德遇到了一群正在度暑假的大学生。这些年轻人认出了这位法国作家,兴奋地围着他问东问西。纪德却发现,当他用英语和德语交谈时,这些大学生们竟然一脸茫然。

更让纪德吃惊的是,在莫斯科大学的访问中,一位教授告诉他,现在的学生们对外语学习兴趣不大。与沙俄时期相比,懂得外语的学生越来越少了。

一天晚上,纪德在莫斯科歌剧院看完演出后,遇到了几位年轻的文学院学生。当他谈起法国文学时,这些学生却说:"我们有高尔基、有马雅可夫斯基,为什么还要读波德莱尔呢?"

在列宁图书馆,纪德注意到架上的外文书籍大多蒙着厚厚的灰尘。一位图书管理员告诉他,借阅这些书的人越来越少了。而在十月革命前,这里的外文书籍可是一书难求。

纪德的行程并不局限于大城市。在乌克兰的一个农业大学里,他遇到了一群农业系的学生。当他询问是否了解美国的农业技术时,学生们骄傲地回答:"我们的集体农庄已经是世界最先进的了!"

就这样,纪德的访问一直持续到了八月底。在这两个月里,他走访了十几所大学,与数百名师生交谈。每到一处,他都会详细记录下自己的见闻,这些笔记后来成为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令人吃惊的教育现状

世人皆知沙俄时期的贵族教育极为重视外语,却不知到了苏联时期,这种情况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1936年9月的一天,纪德在莫斯科大学的图书馆里翻看了一份1910年的学生档案。那时的学生不仅要学习法语和德语,还要研读英语原版文学作品。一位老图书管理员向纪德展示了一份珍贵的清单,上面记载着1910年圣彼得堡大学的毕业生中,有85%的人能够熟练掌握至少两门外语。

然而当纪德走进莫斯科大学的课堂时,看到的却是完全不同的景象。外语课上座率极低,而那些来上课的学生对外语也提不起什么兴趣。一位德语教师告诉纪德,现在的学生们认为学习外语"浪费时间"。

在基辅大学,纪德遇到了一位曾在沙俄时期任教的老教授。这位教授拿出了两份试卷,一份是1912年的,另一份是1936年的。1912年的试卷上,学生们用流畅的法语讨论着巴尔扎克的作品。而1936年的试卷上,学生们连最基本的语法错误都犯了不少。

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考试成绩上。在列宁格勒工业学院,纪德发现图书馆的外文期刊专区几乎无人问津。一位学生对他说:"我们的《真理报》上说,苏联的科技已经领先世界了,为什么还要看外国的期刊呢?"

更让纪德意外的是,在莫斯科外语学院,他遇到了一群正在学习英语的学生。当他用英语与他们交谈时,这些学生支支吾吾说不出完整的句子。一位英语教师无奈地告诉他,现在的学生们觉得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语言是一种"政治错误"。

在斯大林格勒师范学院,纪德看到墙上贴着一张标语:"我们的文化是世界最先进的文化!"而在教室里,原本应该用来进行外语口语练习的时间,却被用来学习《联共(布)党史》。

有趣的是,在参观莫斯科一所中学时,纪德发现学生们的俄语作文中经常引用外国名著,但这些引用都是来自俄语翻译版。当他询问是否读过原版时,学生们纷纷摇头。

一位来自列宁格勒大学的教授向纪德展示了一份统计数据:1924年,该校70%的学生可以阅读外文资料,而到了1936年,这个比例已经下降到了不到20%。更令人惊讶的是,在理工科专业,这个数字甚至更低。

这种情况在全苏联的高校中普遍存在。在哈尔科夫工业学院,一位机械系的学生骄傲地对纪德说:"我们的工业技术已经超过了德国,根本不需要看德文技术资料!"而在他身后的书架上,却堆满了布满灰尘的德文工程手册。

科技发展的真相与错觉

世人皆知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了巨大成就,却不知这些成就背后隐藏着怎样的隐患。

1936年的夏天,纪德来到了斯大林汽车厂参观。厂区的大门上高悬着"我们已超越美国福特"的标语,工人们正在热火朝天地组装汽车。一位厂长向纪德介绍说,他们的生产线完全是自主研发的。然而,当纪德走进车间时,却发现大部分机床上都刻着"德国西门子"的商标。

在列宁格勒的普梯洛夫工厂,情况也差不多。工厂里的工程师向纪德展示了他们最新生产的拖拉机,说这完全是苏联自己的发明。可是当纪德仔细观察时,发现这台拖拉机的设计图纸角落里还留着美国卡特彼勒公司的水印。

更有意思的是,在莫斯科航空发动机厂,纪德看到工人们正在对一台进口的德国发动机进行"逆向工程"。一位技术员悄悄告诉他,苏联许多关键的航空零部件都还需要依赖进口。

在乌拉尔的一家钢铁厂,纪德遇到了一群美国技术顾问。他们告诉纪德,这座号称"完全苏联制造"的钢铁厂,实际上有80%的核心设备都是从美国进口的。但是当地报纸却报道说,这是"全世界最先进的纯苏联制造的钢铁厂"。

一次,纪德在基辅的一家农业机械厂看到了一个有趣的场景。工人们正在庆祝超额完成生产任务,可是仓库里堆满了质量不合格的零件。厂长解释说:"数量是上去了,但质量还需要提高。"

在哈尔科夫拖拉机厂,纪德注意到许多关键工序都需要外国专家指导。一位德国工程师告诉他,苏联虽然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但在精密加工等领域还有很大差距。

有一天,纪德参观了莫斯科郊外的一个军工厂。门口的宣传栏上写着"苏联的军事工业已经领先世界",但工厂里的高级技师却在私下里承认,他们的许多精密仪器还要依赖德国进口。

在列宁格勒造船厂,纪德发现船用发动机的核心部件上都标着"英国制造"的字样。但是当地报纸却说这些发动机是"完全由苏联工人自主研发"的。

这种情况在化工行业更为明显。在顿涅茨克的一家化工厂里,纪德看到了大量德国和美国的化工设备。但是工厂的宣传手册上却说:"我们的化工技术已经完全摆脱了对资本主义国家的依赖。"

工人阶层的自我认知偏差

世人皆知苏联是工人阶级的天堂,却不知这天堂里的工人们对自己的生产力水平有着怎样的误解。

1936年7月的一天,纪德在莫斯科一家纺织厂里,遇到了一群正在庆祝超额完成生产任务的工人。工人们告诉他,他们的工作效率已经超过了英国和法国。当时的《真理报》还特意报道了这个消息,称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又一个明证"。

可就在同一时期,法国里昂的纺织工人看到了这则报道。他们觉得很有意思,就提议在自己的工厂里也搞一次这样的劳动竞赛。结果令人大跌眼镜,里昂工人一天的产量竟然相当于莫斯科纺织厂一个月的"义务劳动"产量。

在列宁格勒的普京诺夫工厂,纪德遇到了一位老工人。这位老工人向纪德展示了他们引以为豪的流水线,说这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线"。可是当纪德询问具体的生产数据时,这条生产线的效率还不及德国同类工厂的三分之一。

更有趣的是,在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工人们正在举行劳动竞赛。一位年轻工人自豪地告诉纪德,他们一天能组装3台拖拉机,这在资本主义国家是不可想象的。可是纪德后来得知,底特律的福特工厂,同样数量的工人一天能组装12台同类型拖拉机。

在基辅的一家造船厂,纪德看到工人们在进行"社会主义竞赛"。墙上贴着标语:"我们的效率已经超过英国造船工人!"可是当纪德仔细核算后发现,这里完成一艘货轮需要的工时,是英国克莱德河造船厂的两倍还多。

有一天,纪德在哈尔科夫的一家机械厂里,听到工人们在讨论最新的工资标准。他们认为自己的收入已经超过了德国工人。但实际上,如果把工资换算成实际购买力,他们的收入还不到德国工人的一半。

在顿巴斯的煤矿,矿工们向纪德展示了他们的"先进采煤方法"。一位矿工说:"我们一天能开采8吨煤,比英国矿工强多了!"可是纪德后来了解到,威尔士矿区的工人平均日产量已经达到了15吨。

莫斯科郊外的一家电机厂里,工人们正在庆祝完成年度生产计划。厂里的宣传栏上写着:"我们的生产效率领先世界!"但是当纪德看到具体的生产报表时,发现这里生产一台电机的成本,比德国西门子公司要高出40%。

在列宁格勒的波罗的海造船厂,工人们向纪德介绍说,他们的工作条件比西方国家好得多。但是当纪德走进车间时,发现这里的安全设施还很简陋,工人们甚至没有基本的防护装备。

历史的警示

世人皆知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时的闪电战,却不知在这场战争爆发前,苏联上下对德国的实力有着怎样的误判。

1936年,当纪德结束访问返回法国后,他立即着手整理在苏联的所见所闻。他在日记中写道:"这个国家从上到下都沉浸在一种奇怪的自满情绪中。"

在莫斯科军事学院,纪德曾遇到过一位军事教官。这位教官向学员们介绍德国军队时说:"德国人现在连坦克都造不好,他们的装甲部队只是一堆废铁。"然而五年后,德国闪击波兰时,他们精良的装甲部队却让全世界大吃一惊。

1937年,莫斯科举办了一场国防工业展览会。展览馆里到处都是"苏联军工技术领先世界"的标语。可是当时参展的一位德国记者却在报告中写道:"苏联的军工产品在精度和质量上都远远落后于德国。"

在列宁格勒的一家军工厂,纪德看到工人们正在生产反坦克炮。工厂领导告诉他:"我们的火炮性能比德国克虏伯公司的还要好。"但实际上,这种炮在后来的战争中,面对德军的坦克时却显得力不从心。

基辅军区的一次军事演习上,指挥官向纪德展示了苏联最新式的坦克。"德国人要是看到这些坦克,一定会被吓破胆!"可是1941年巴巴罗萨行动开始时,德军的坦克部队却在短短几周内就突入苏联腹地。

在哈尔科夫航空发动机厂,工程师们正在研制新型战斗机发动机。厂长说:"我们的发动机技术已经超越德国。"但战争初期,德军的战斗机却在空战中占据了绝对优势。

斯大林格勒的一家兵工厂里,纪德遇到了一群正在检查子弹质量的工人。他们说:"我们的弹药质量是世界第一。"然而战争爆发后,苏联士兵却经常抱怨子弹的不合格品率太高。

1939年,当德国入侵波兰时,莫斯科的报纸还在说:"德国军队不过是纸老虎。"但两年后,这只"纸老虎"却一口气推进到了莫斯科城下。

顿河畔罗斯托夫的一个军营里,一位少校对纪德说:"德国人要是敢来,我们三天就能打到柏林。"1941年6月22日,当德军越过边境时,这种盲目乐观的情绪却带来了惨重的代价。

就在德国入侵前夕,斯大林还在克里姆林宫召开会议,讨论如何进一步提高工农业产量。当有人提出加强防御工事时,会议主持人说:"德国人不敢动我们一根手指头。"

0 阅读:15
蓝江聊历史文化

蓝江聊历史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