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冬月三一阴,只怕大寒满天星”是何预兆?2025蛇年是啥年景?

读书文史 2025-01-12 12:46:08

【未经授权,请勿搬运,需要开白请联系后台】

文 | 读书君

1月20日,我们将迎来24节气的最后一个节气——大寒。

大寒,顾名思义,是天气寒冷到极点的意思,它标志着一年中最为寒冷时期的到来。在这样一个如此特殊的节气里,一句老话“不怕冬月三一阴,只怕大寒满天星”尤为引人注目。

那么,这句俗语究竟什么意思呢?有何预兆?2025年蛇年将至,又将是怎样的年景呢?一起来看看。

一、大寒的由来和特点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压轴节点,大寒到,意味着旧的一年走到了尽头。

、每年当太阳黄经达到300°时,便是大寒节气,时间在每年公历的1月20日左右。比如2025年的大寒,将在1月20日3点59分52秒到来,农历时间为腊月廿一。大寒到,意味着农历新年将至。

大寒节气有个显著的特点,即天气尤为寒冷。因为大寒节气前后,往往处在全年最为寒冷的三九、四九阶段,此时北方寒冷地区积雪不化,天寒地冻,而南方虽然没有北方严寒,但也同样寒风刺骨,湿冷难耐。

二、大寒有三候

大寒有三候,每一候都深刻地展现和突出了物候与自然万物的变化。其三候分别为:“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

意思是在大寒节气,母鸡开始下蛋孵化小鸡;鹰隼之类的猛禽正处于捕食能力极强的状态,盘旋于空中到处寻找猎物以补充能量、抵御严寒;而水域中的冰一直冻到水中央,此时的冰最坚实、最厚。

看!每一候总结都极具代表性。从中我们也能看到,我们的老祖宗对自然万物的观察,有多么的细致!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不理解,为什么是在大寒节气,母鸡开始孵化小鸡呢?

原因其实也很好理解,即虽然大寒节气寒冷,但此时阳气已经萌动。北半球的光照时间开始增加,而光照对母鸡的生殖活动有着重要影响,它能够刺激母鸡的卵巢活动,促进产蛋和孵化行为。

三、“不怕冬月三一阴,只怕大寒满天星”的俗语解读

冬月,即农历的十一月,也称仲冬。我们常用“寒冬腊月”来形容冬天的严寒,这里其实涉及了三个月,即农历十月(寒月)、十一月(冬月)和十二月(腊月)。

“不怕冬月三一阴,只怕大寒满天星”这句俗语,从字面上看似乎有些晦涩难懂。我们再细分一下,“三一”主要是指农历十一月的某一天,这里可以理解为泛指农历十一月的一个时间段;“阴”则指的是阴天或雨雪天气;“满天星”则指代晴天的意思,因为只有在天气晴朗的夜里才能看到满天的星星。

所以,整句俗语的意思是说:人们并不害怕农历十一月出现阴天或雨雪天气,反而更担心大寒时节出现晴朗的夜空。

这又怎么理解呢?

通常来说,进入农历的十一月,天气已经非常冷了,尤其是北方地区。在该冷的冬季节气里,就应该有其本该寒冷的样子,所以老话说“不怕冬月三一阴”。也就是说,进入冬月,出现阴天或是阴雨、雨雪天气等,都是其正常的气候现象,不必忧愁。

老话说“瑞雪兆丰年”,冬天的寒冷、降雪有助于杀灭病虫害,为来年的农业生产创造有利条件。因此,老话说“不怕冬月三一阴”。

相比之下,“大寒满天星”则被视为是一个不太好的预兆。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倒数第一个节气,也是最后一个节气,标志着一年中最寒冷时期的到来。

若在这一天夜里天气晴朗,繁星点点,那么就意味着大寒节气的天气比较暖和。

而在本该最寒冷的时候,天气暖和,这就意味着气候可能有些异常。正所谓“牵一发动全身”,这对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是不利的。

比如大寒时节天气过于暖和,农田里的病虫害不仅能够安全越冬,还会大量繁殖,这将会影响来年的农作物生长和收成。为此,便有了“怕大寒满天星”的说法。

在中国民间,与大寒节气相关的俗语还有不少,比如“大寒不寒,春分不暖”“大寒见三白,农民衣食足”“大寒不寒,人马不安”“大寒白雪定丰年”等,表达的基本都是类似的意思。

四、2025年蛇年年景预测

2025年,将迎来乙巳蛇年。古人有云:“一闰两头春,岁里逢蛇出”,意思是指这一年将有闰月的出现,并独特地拥有两个春天,同时是蛇年出世。那么,2025年的年景究竟如何呢?

如果从天干地支来看,乙巳年的“乙”是天干中的第二位,五行属木;“巳”代表地支的第六位,五行属火。所以,乙巳年的五行属性为木火,木火相生,预示着这一年将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蛇象征着长寿与财富。因此,2025年的双春青蛇年,按照民俗传统,是一个欣欣向荣的年份,预示着会有好的收成和吉祥如意。

而从当前的天气预测来看,未来10天,西藏东部有降雪较强冷空气将影响中东部,全国不少地区将迎来降雪和局部的降温。这意味着2025年的大寒节气(1月20日)前后,不太可能出现“大寒满天星”的现象。

当然,这只是一个基于传统经验和天气预测的初步判断,大家可以结合自己本地的天气状况来确定。

对此,你又怎么看呢?欢迎留言分享,一起探讨~

喜欢就点个赞,转发分享吧,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读书文史。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2 阅读:52
读书文史

读书文史

文学,历史,人文艺术,专注文字,解读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