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初四叫“大岁”?原来初一到十五,叫法大不同,很多人不知道

读书文史 2025-02-01 10:13:14

在民间,大年三十被称为“岁”,而大年初四则被称为“大岁”。这是为什么呢?有何说法?从大年初一到十五,分别还有哪些叫法?一起来看看!

大年三十,又称大年夜、除夜等,是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上。农历十二月多为大月,有三十天,所以这一天又被称为大年三十、年三十夜等。

而十二月小月时为廿九日。“除夕”中“除”字的本义是“去”,引申为“易”,即交替;“夕”字的本义是“日暮”,引申为“夜晚”。因而“除夕”指的是明日即另换新岁的意思。

在古代,大年三十被称为“岁”,是因为它是旧岁与新岁的交替之时。

在古代,“岁”字有“年”的意思,因此大年三十这一天也被称为“岁除”,也就是说旧岁到了这一天就结束了,第二天另换新岁。

而大年初四被称为“大岁”,主要是福建莆田等地区的叫法。

相传明朝年间,倭寇不时骚扰我国东南部沿海地区,一次,莆田人正在过年三十,倭寇突然杀来,幸存的人们逃进了山里。后来倭寇被打退了,人们从山里回家,因年没过成且许多家庭失去亲人,便决定初四再过一次年,且更为隆重。

之后,莆田人将这个习俗延续了下来,称大年三十为“岁”,初四为“大岁”,以纪念那次未能庆祝的春节。

当然,不仅是大年初四,从大年初一到十五,其实每一天都有独特的叫法、寓意和活动,这些冷知识,很少有人完全知道,一起来看看吧。

大年初一,又称元日,元旦,是新年的开始。

大年初二,又称姑爷节、迎婿日,是女儿带着丈夫回娘家的日子。

大年初三,又称小年朝、赤狗日等,这一天主要以休息为主,避免外出。

大年初四,有羊日、大岁等叫法,是迎接众神明的日子。

大年初五,称为破五、财神日,是破除禁忌、迎接财神的日子。

大年初六,称马日、送穷日,有送穷神、大扫除的习俗。

大年初七,为人日、人胜节,是人类的生日,有祈福求安等活动。

大年初八为谷日,是谷子的生日,有放生,敬八仙‌等活动。

大年初九,也称为天公生、天诞节等,即玉皇大帝的诞辰。所以这一天有祭拜天公的习俗传统。

大年初十也叫“石头节”,有祭祀石头神,包括祭祀石碾、石磨等石器的活动。

正月十一则为子婿日,这一天是岳父宴请女婿的日子。

正月十二,也叫搭建灯棚日,开始准备元宵节的赏灯活动。

正月十三,是灯头的生日,各家试点制好的灯,准备元宵节。

正月十四,也叫试花灯日,人们开始购买灯笼。

正月十五,也叫元宵节、上元节,这是春节期间的最后一个重要节令。也就是说直至元宵节达到尾声,春节也就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那么,关于春节的不同日子,你的家乡又有哪些叫法呢?欢迎留言分享~

喜欢就点个赞,转发分享吧,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读书文史。

0 阅读:31
读书文史

读书文史

文学,历史,人文艺术,专注文字,解读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