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曼密谈:美伊核谈判重启背后的地缘博弈与政权生存逻辑

永凤看娱 2025-04-19 01:19:54
2025年4月13日,美国与伊朗在阿曼首都马斯喀特举行自2021年以来最高层级的面对面核谈判。

4月12日,伊朗外交部长阿拉格奇(左)在阿曼首都马斯喀特与阿曼外交部长阿尔布赛义迪会晤。(法新社)

这场持续7小时的闭门磋商打破了三年来的官方对话僵局,双方同意于4月19日在卡塔尔多哈重启第二轮谈判。

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在会后表示,会谈“建立了技术性接触渠道”,而伊朗副外长阿拉格奇则用“富有成果的冷静对话”形容此次交锋。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政府在释放谈判信号的同时保持高压姿态。特朗普总统在会谈当天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时明确警告:“如果伊朗继续拖延,我们保留采取一切必要行动的选项。”

这种“软硬兼施”的策略延续了其任内“极限施压”的逻辑——2018年退出伊核协议(JCPOA)后,美国对伊朗实施1500余项制裁,导致伊朗GDP缩水40%,里亚尔对美元贬值超90%。

核心诉求:从“体面协议”到“技术参数”的艰难平衡

伊朗代表团在会谈中重申三大核心诉求:

1. 全面解除制裁:要求美国取消包括SWIFT系统封锁、能源出口限制在内的所有单边制裁,恢复2015年协议框架下的经济权益。

2. 核计划正常化:坚持保留3.67%丰度铀浓缩能力(用于民用核能),并要求国际原子能机构终止对阿拉克重水堆的“过度核查”。

3. 地区安全承诺:希望美方约束以色列对伊朗核设施的空袭行动,并停止支持沙特在也门的军事行动。

美国则提出新的“分阶段方案”:首先冻结60%高丰度铀浓缩活动,将离心机数量削减至2015年协议规定的5060台以内,换取部分人道主义物资制裁豁免。沙利文在布鲁金斯学会发言时强调:“我们不寻求政权更迭,但绝不容许伊朗突破‘核门槛’。”这种表述被伊朗视为“承认现状换取有限让步”的策略。

政权生存压力:伊朗谈判的核心驱动力

巴黎政治学院中东问题专家比塔尔的分析切中要害:当前伊朗政权面临三重危机

1. 经济崩溃边缘:2024年通胀率达112%,食品价格飙升180%,德黑兰街头抗议活动频次较2022年增加300%,最高领袖哈梅内伊不得不罕见发表电视讲话稳定民心。

2. 核计划瓶颈:虽然突破60%浓缩纯度(武器级需90%),但福特ow核设施的离心机故障导致产能下降40%,军事专家认为“伊朗距离初级核弹仍需12-18个月”,这为谈判留下窗口期。

3. 地区孤立加剧:以色列“严峻挑战”行动已摧毁伊朗在叙利亚70%的军事基础设施,真主党领导人纳斯鲁拉遇刺后,伊朗在黎巴嫩的影响力降至2006年以来最低点。

阿拉格奇在会谈间隙对卡塔尔半岛电视台表示:“我们需要的不是施舍,而是尊重——尊重伊朗作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缔约国的合法权利。”这种表述暗含对美国“双重标准”的批评:美国默许以色列拥核,却要求伊朗接受最严苛核查。

美国的选举周期与战略矛盾

特朗普政府的谈判姿态深受2026年中期选举影响:

- 国内政治压力:最新民调显示,68%的美国选民认为“应避免与伊朗开战”,迫使共和党政府寻求外交突破以转移经济衰退焦点。

- 军控体系重构:美国试图将2015年协议升级为“2.0版本”,新增弹道导弹限制条款和“日落条款”永久化,但伊朗拒绝接受“额外义务”。

- 盟友协调困境:欧盟“伊核协议临时机制”(INSTEX)因美国次级制裁名存实亡,法国总统马克龙在会前致电鲁哈尼,呼吁“展现灵活”,暴露欧洲对美军行动的担忧。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能源部4月12日宣布重启战略石油储备采购,间接推高国际油价至每桶85美元,这被视为对伊朗“经济谈判筹码”的削弱——德黑兰依赖石油出口换取60%的政府收入。

国际法视角与历史镜鉴

当前谈判面临三大法律障碍:

1. 《联合全面行动计划》的效力:美国单方面退出协议已构成国际违约,伊朗据此恢复浓缩活动具有“对等反制”的国际法依据。

2. 安理会第2231号决议:该决议要求各国“不采取可能加剧紧张的行动”,但美国的“极限施压”被国际法院判定为“违反条约义务”。

3. 核查机制争议:伊朗拒绝国际原子能机构“突击检查”未申报地点,声称“美国情报伪造证据”,这与2003年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核查危机形成历史对照。

地区博弈:以色列“先发制人”风险升级

会谈期间,以色列空军对伊朗阿巴斯阿巴德核研究中心发动电子干扰,导致监控系统瘫痪3小时。总理内塔尼亚胡在议会表示:“我们不会允许一个发誓要消灭我们的政权拥有核武器,不管有没有协议。”这种表态延续了以色列“独立威慑”战略——2010-2024年间,以军对伊朗核设施实施18次 sabotage行动,成功率达65%。

沙特则采取“离岸平衡”策略: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在吉达会见美国能源部长时暗示,若美伊达成协议,沙方可能寻求“核技术民用合作”,这被视为对伊朗的“对冲策略”。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4月14日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方始终认为,对话谈判是解决伊核问题的唯一正确途径。”

值得注意的是,中伊25年全面合作计划在2024年完成120亿美元投资,涵盖能源、5G通信和港口建设,这使中国成为伊朗“去美元化”战略的关键合作伙伴。美国财政部因此将6家中企列入“实体清单”,指控其“协助伊朗规避制裁”。

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格罗西警告:“当前局势比2018年更危险——全球核不扩散体系正面临自冷战以来最大考验。”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非法核材料走私案件激增220%,黑市铀价突破200美元/磅,创2007年以来新高。

未来路径:从“危机管控”到“新协议框架”

分析人士指出,可能的妥协方案包括:

1. 临时冻结协议:参照2013年《日内瓦临时协议》,伊朗停止60%浓缩换取部分制裁解除,有效期6个月。

2. “双轨制”核查:允许国际原子能机构对纳坦兹铀浓缩厂实施每日监控,换取对阿拉克重水堆的季度核查。

3. 地区安全担保:建立包括美、俄、中、伊、土、以在内的“波斯湾安全论坛”,承诺不攻击对方核设施。

然而,伊朗革命卫队指挥官萨拉米的表态显示强硬派仍具影响力:“我们的铀浓缩能力已不可逆转,任何军事冒险都将招致‘成百上千个广岛’的报复。”这种言论与特朗普的“武力选项”形成危险的修辞对峙。

阿曼会谈标志着美伊从“对抗性遏制”转向“竞争性接触”,但本质矛盾——伊朗的地区大国诉求与美国的霸权护持——并未解决。

当特朗普政府将“快速达成协议”视为中期选举筹码,而伊朗将其视为政权存续的“氧气阀”,这场谈判注定充满“技术性妥协”与“原则性对抗”的张力。

历史或将证明,真正的和平协议不仅需要核技术参数的精确计算,更需重构中东安全秩序的政治勇气。正如2015年协议首席谈判代表阿巴斯·阿拉格奇所言:“核谈判的本质,是两个敌对国家如何学会在同一个世界共存。

博雅文成:本文仅供参考之用,并不构成要约、招揽或邀请、诱使、任何不论种类或形式之申述或订立任何建议及推荐,读者务请运用个人独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资决定,如因相关建议招致损失,概与作者本人无关、编者及作者无涉。



0 阅读:0
永凤看娱

永凤看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