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军作战,装备是一方面,作战人数也是决定战斗成败与否的重要指标。试想想这样一个场面,一个装备齐全拥有近3000人的武装部队即将经过你的学校和城市,而你只是一个学校的学生,你该怎么办?
我想绝大多数人都会想都不用想,打仗是军人的事,学生一没枪,二没装备,三没经过训练,怎么可能对的上3000人的武装部队?
对啊,任何一个人看到这样的情况,估计都躲得远远的了,但我们今天要说的就是毛泽东的人生第一战:面对3000人的武装部队,他带领100多学生,成功劝降了对方。
事情要回到1917年,清朝灭亡后的第6年,张勋带领着辫子军拥护溥仪复辟,不过闹剧很快结束,段祺瑞击败张勋重新掌握了北京的局势。但是段祺瑞心怀不轨,他拒绝《临时约法》,意图躲避国会对他的权力限制,于是孙中山再度开展“护法运动”。于是段祺瑞下令,镇压这一场运动。
北洋军和护法军的对战就此开始。两军在湖南境内交战,由谭浩明率领的护法军在衡山、湘乡一带击败了北洋军主力,北洋军将领傅良佐听闻后立马逃离长沙,长沙变得无序和混乱。此时,段祺瑞立马派来3000人北洋军第八师混成旅来支援,按说,傅良佐和这支混成旅汇合,好好守一下长沙,客观上对长沙是有好处。但此时傅良佐已经跑了,混成旅3000人也是无头苍蝇,护法军眼瞧着就要包围长沙,混成旅的小心思也是司马昭之心:到长沙待一两天,能抢点东西是一点。毕竟是旧时军阀,那年头他们可不会把老百姓当人。这种事,在那时候,几乎天天在中国上演。
当时毛泽东所在的第一师范,刚好就在铁路旁,这支3000人混成旅进入长沙的第一站就是第一师范,学校因为宿舍多,储备足,也是军阀最爱的驻扎地。学校的领导也深知这些军阀的尿性,为了保全师生,学校决定让全体师生弃校到山里躲一阵。
这个本是无可争议的决定被毛泽东知道后,立马找到学校,说临时躲避不如保卫学校,因为你躲避,军阀还是会把学校洗劫一空,只有奋起反抗,才能保证学校真正的太平。反抗?对方可是有3000人的武装部队啊,他们有枪啊,咱们第一师范有什么?有一些围墙就行?
可是这事就是这么玄乎,当时的学校居然被毛泽东说服了,同意他去组织护卫队,同对方军队正面硬刚,全校师生不离校,共同护校!
这……
不管怎么说吧,号召一发出,100多位热血青年立马请缨,毛泽东找来一些军服给他们穿上,每个人手里拿一根木棍,这就是要面对3000大军的护校队了!在电视剧《恰同学少年》里,编剧还原了这100余手持木棍的护校队。
是的,没错,此时的毛泽东24岁,这就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支军队。他和学生们一起在学校做了一些工事,想以此来防御。可是,对手是3000人武装,仅凭一些简要工事,还有这100多人木棍军,怎么也抵挡不住对方啊?
毛泽东并不是一时冲动,他当然也知道这里面的悬殊。在和老师、学生们充分讨论后,毛泽东大胆作出决定:主动出击,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
毛泽东是这么考虑的:北洋部队肯定不敢贸然进城,因为他们知道主力部队已经不在,护法军部队就在周边,贸然进来很有可能被护法军部队歼灭,因此他们肯定只会派一些人来侦查城内情况。一师范学校的工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迷惑他们,待他们未搞清楚情况前,借助一些手段让他们误以为被护法军包围,以此来促成他们投降。
不得不说,这想法很大胆很冒险!但毛泽东就这样干了,他深夜去了警察局借了20多条枪,然后叮嘱其他师生准备一些鞭炮、锣鼓和司号。他让20多名警察埋伏在高地,把100多位护校学生分成了四队,潜伏在路途的四周,布置好后,就等着混成旅行动。
北洋军混成旅经过几天侦查,似乎搞明白长沙城并没有大规模部队,于是他们决定向城内进军!就这样,3000多人进入了100多人的“包围圈”,到达指定位置,毛泽东一声令下,埋伏在高地的警察立马鸣枪,四路学生队伍把鞭炮、锣鼓、司号同时拉响,一时间,声音若雷,似乎千军万马来袭。
然后,100多名学生军齐声大喊:“傅良佐逃走了,桂军已经进城,缴枪不杀!”
混成旅本就狐疑,一听这响动,立马就慌了。他们举着枪不知道该向哪边回击,只好呆呆地站在原地。这时候,一个军官模样的人,自称毛副官,是桂军派出来谈判的,声称只要北洋军投降,那么就缴枪不杀,每个人还可以发5~7块钱路费,所有人遣散回家。混成旅本来就是一群乌合之众,他们搞不清形势,就在1分钟前还以为自己就要被歼灭,现在自己不要死,还可以领一些路费回家,何乐而不为?
就这样,3000多人的混成旅放下了武器,跟着毛副官和他的警察部队进了学校。第二天,毛泽东从长沙城的商户凑齐了银元给混成旅的所有人,有的当晚回家,有的继续北上寻找主力部队。总之,就这样,毛泽东率领100多名只有木棍的学生军,全歼了3000多全副武装的北洋军,还收缴了3000多条枪。整场战斗,一人没死。
此时的毛泽东,24岁,完成了近乎不可能“以少胜多”的壮举。这“100人劝降3000人部队”虽然在数量级别上算不上多波澜壮阔的战斗,但却是他开启日后“虽不扛枪 但决胜千里之外”的军事伟绩的第一步。
谨以此文,缅怀伟人,愿伟人光辉思想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