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行为观察法,争斗频率日记录,转行养鸵鸟新手,强势个体早分群
在养殖的世界里,鸵鸟是一种颇受关注的动物。鸵鸟,这种体型巨大的鸟类,有着独特的特点和价值。鸵鸟的蛋非常大,蛋壳坚厚,一个鸵鸟蛋的重量能达到1.5公斤左右,是普通鸡蛋的十几倍甚至几十倍。鸵鸟肉肉质鲜嫩,富含蛋白质和多种微量元素,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材,在一些追求健康饮食的消费群体中很受欢迎。鸵鸟皮也不容小觑,它的皮质地坚韧,柔韧性好,是制作高档皮包、皮鞋等皮具的优质原料。
对于转行养鸵鸟的新手来说,这里面可大有学问。在养殖场景中,有不少痛点。就拿养鸵鸟来说吧,在一些地区,比如非洲部分干旱但广袤的地区,鸵鸟原本是野生的群居动物,有着自己的生存模式。但在咱们国内的一些养殖场或者家庭小规模养殖时,就面临各种挑战。像我有个网友,他家在南方一个小县城,之前从没接触过鸵鸟养殖。他听说鸵鸟肉的市场价值不错就想试试。刚开始,他完全不知道怎么照顾这些大家伙,鸵鸟的饮食、环境要求就和他在农村养土鸡完全不一样。而且他发现鸵鸟之间经常有争斗行为,这让他头疼不已。有些鸵鸟争斗之后还受伤,这影响鸵鸟的生长和价值。
在鸵鸟养殖场中,群体行为观察法是很重要的。鸵鸟是群居性动物,它们在群体里有自己的社交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对鸵鸟群体行为的细致观察,来了解它们的生活状态。比如每天对争斗频率进行记录。这争斗频率可是有不少学问的。一般来说,鸵鸟在不同的生长阶段,争斗频率会有所不同。像刚引进的新群体,争斗频率可能会比较高,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能正确引导,会逐渐降低。
我认识一个在北方经营鸵鸟养殖场的朋友,他说在北方干冷的环境下,鸵鸟的行为也和南方湿热地区有区别。北方的鸵鸟可能因为天气寒冷,更多地聚集在一起取暖,群体的凝聚力可能会更强一些。但是在南方,尤其是夏季湿热的时候,鸵鸟容易烦躁,争斗频率可能会因为天气的因素而增加。
说到鸵鸟争斗,强势个体的存在往往是引发争斗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在一个鸵鸟群体里,有特别强势的个体,其他鸵鸟可能会经常被欺负。这个时候就要早分群。比如我之前提到的南方的网友,他刚开始养鸵鸟的时候没有重视这一点。他的一群鸵鸟里有一只体型特别大、脾气很暴躁的雄性鸵鸟,它经常欺负其他鸵鸟,导致整个群体的状态都不好。后来他在一些养殖经验丰富的人的建议下,在养了大概3个月的时候开始分群,把这个强势的鸵鸟单独隔离起来。过了1个月左右,其他鸵鸟的健康状况明显变好,争斗现象也减少了。
鸵鸟和其他养殖动物还不一样。我听说有个养殖户在山东的农场养鸵鸟,他对比了鸵鸟和鸡的养殖。鸡比较娇弱,需要特别干净的鸡舍环境,温度湿度控制得要很精确,不然很容易生病。鸵鸟相对来说没那么娇弱,但也不是能随便养的。鸵鸟很适应开阔的空间,它们需要足够的活动场地。像在非洲那些广阔的草原上,鸵鸟可以尽情奔跑,而在养殖场里,如果没有足够的场地,鸵鸟就会变得很压抑,也容易出现各种问题。
在鸵鸟养殖的过程中,还可以和其他养殖动物做个对比。比如说火鸡,火鸡养殖在国内也有一定规模。火鸡主要在温带地区养殖,和鸵鸟相比,火鸡对饲料的要求会比较高,尤其是蛋白质和能量的比例要控制得比较精准。鸵鸟的食性比较杂,各种谷物、草料等都能吃。再看貂,在一些寒冷地区有貂的养殖,貂主要是为了获取貂皮,它的养殖空间要做得比较精致,有专门的舍间,还有各种防逃、保暖设施。鸵鸟则不需要这么复杂的舍间构造,但是对场地的封闭性有一定要求,防止鸵鸟乱跑。
鸵鸟的养殖环境和地区也有关系。在云南的山区,有养殖户尝试散养鸵鸟。云南的地形地貌多样,有山地、平坝等。在山地的鸵鸟养殖,鸵鸟可以适当的活动,吃山上的一些野生植物。但是散养鸵鸟也要考虑到天敌的问题,比如山里可能会有野狗之类的。而在四川盆地,气候湿润,养殖鸵鸟就需要注意防潮,因为鸵鸟不太适应潮湿的环境,长时间的潮湿可能会让鸵鸟的腿部生病。有一次我看到一个云南的鸵鸟养殖户分享他的经验,他说他在山上散养鸵鸟的时候,鸵鸟有时候会跑得很远。他就采用了群体行为观察法,通过不同的叫声来区分不同的鸵鸟群体,然后把走丢的鸵鸟领回来。
在养殖鸵鸟的初期,新手很容易忽略鸵鸟的行为习性。有个东北的企业主,听说鸵鸟养殖效益不错,就在自己的农场开始养鸵鸟。他买了一批鸵鸟,但是在第一个冬天的时候就遇到了问题。鸵鸟在寒冷的天气里显得很不安,他一开始以为只是天气冷,就增加了饲料量。但是情况并没有好转。后来他才意识到,鸵鸟虽然不怕冷,但是它们喜欢阳光充足的环境,冬季养殖场里的阳光照射时间少,鸵鸟情绪就会不好,也影响它们的生长速度。这个企业在北方养了1年左右的鸵鸟才慢慢摸索到一些适合当地的养殖方法。
还有在安徽的一个鸵鸟养殖场,养殖面积比较大,鸵鸟数量也很多。他们在鸵鸟养殖过程中发现不同品种的绿植对鸵鸟的影响不同。比如三叶草,它是一种很常见的绿植,含有一定的蛋白质和维生素,鸵鸟很喜欢吃。还有苜蓿,苜蓿富含钙等矿物质,对于鸵鸟的骨骼发育有好处。但是在他们当地,还有种叫紫苏草的绿植,这种绿植虽然不太常见,但是在特定季节里,鸵鸟吃了之后生长发育得特别好。还有一种叫水葫芦在北方是禁止养殖的,因为它是外来入侵物种,但是在南方一些水域边有野生水葫芦,如果鸵鸟能适当采食水葫芦的一些嫩叶,在一些有水域搭配的鸵鸟养殖场里,也可以作为一种补充食物来源。还有芦苇和一些野生豆科植物。
鸵鸟养殖中的群体管理也是一个难点。比如在一个鸵鸟养殖群里,雌性鸵鸟和雄性鸵鸟的比例如果不对,也会引发争斗。一般来说,1只雄性鸵鸟周围配上3 - 5只雌性鸵鸟比较合适。如果雄性鸵鸟太多,雄性之间就会为了争夺和雌性的交配权而争斗;如果雌性鸵鸟太多,没有足够的雄性鸵鸟,雌性鸵鸟之间也可能会发生争斗。有个广西的养殖户,一开始他没有把握好这个比例,在养殖场里鸵鸟争斗频繁,他通过几个月的调整,到接近2年的时候才把鸵鸟群体的这个比例调整合理。
那么对于转行养鸵鸟的新手来说,如何更好地运用群体行为观察法呢?首先,在刚开始养殖的前30天,要多花时间观察鸵鸟的基本行为,比如它们的采食习惯、休息时间、活动范围等。同时开始记录争斗频率,哪怕每天只争斗一两次也要记录下来。观察鸵鸟之间互动的细节,哪些鸵鸟总是在一起,哪些鸵鸟总是被排斥。到了2个月左右,根据前面的观察结果,对鸵鸟群体进行初步的分析,看看是否需要调整养殖密度或者饲料种类等。如果发现争斗频率突然增加,可能是因为鸵鸟进入了繁殖期或者是对环境有了新的应激反应。
在鸵鸟养殖的3年或者更长时间里,对鸵鸟群体行为的熟悉可以帮助养殖户提高养殖效益。例如,在鸵鸟养殖了3年之后,养殖户可能已经很清楚地知道每一只鸵鸟的性格特点,哪只鸵鸟比较温和,可以和群体和谐共处,哪只鸵鸟比较强势,需要在群体管理上特殊对待。
不过,在鸵鸟养殖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等待我们去探索。比如说,不同地区的鸵鸟对同一种疾病的抵抗力为什么会有差异?是因为地域差异带来的基因变化,还是当地养殖环境和养殖方式不同导致的?这个问题就很值得大家去思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