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究竟有多乱?15万人打了7年,熬走两任皇帝才终于打完!

山河寻史 2024-10-31 22:31:40

一场兵变,让一个国家走上了由盛转衰的下坡路;

一次国君携家带口的逃亡,却让一个女人用血祭出了变幻莫测的前路;

若是重回一千多年前的大唐,我们又能否在王权专制的屋檐下,在命比纸薄的社会现实面前,保留一丝丝生的尊严。

故事要从一位帝王开始说起。

玄宗继位 创开元盛世

公元712年,在经历了武姓和李姓两家长达数十年的争权夺利后,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铲除武姓势力。

随后又斗败太平公主,顺利登基为王,历史上称其为唐玄宗。

上位后,唐玄宗励精图治,举贤任能,重用姚崇、张说、张九龄等一代贤相;

同时关心黎民生计,轻徭薄赋,减轻农民种田压力。军事上也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君臣携手谱写了开元盛世的佳话。

剧照《风起洛阳》

善始善终很难,而做到从一而终更不容易,但显然,唐玄宗只是为大唐盛世的昙花一现开了个好头,终究还是没能逃过“君王多骄奢”的魔咒。

奸佞当道 矛盾激化

玄宗晚年时,一发不可收拾的走上了骄奢淫逸的道路。

他宠幸后宫,整日寻欢作乐,沉迷酒色,甚至还将当时已经成为儿媳妇的杨玉环秘密纳入了后宫。

朝政大事统统交给了当时“口蜜腹剑”的奸相李林甫。

李林甫官大心眼小,在朝堂里搞专制,一旦有和自己政见不合的,或杀或贬,统统赶出去,到最后整个朝堂里就没有几个敢说真话的人了。

李林甫担心自己的权力被分走,于是向玄宗进谗言,上书建议玄宗封赏戍边的异族统领为节度使,以便彻底杜绝有才之士的入相之路。

这样一来,李林甫大权在握,几乎把整个朝政都攥在自己的手心里。

而安禄山就是李林甫举荐的节度使之一,得到封赏后,安禄山进京谢恩,十分感激李林甫,还频频对皇上和贵妃献殷勤,事事乖顺,表现得忠贞不二。

后来杨国忠接替李林甫执掌相印,他仗着后宫中深受宠爱的妹妹,在朝中娇纵跋扈、嫉贤妒能,这不仅激起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不满,更让安禄山那颗想要叛变的心蠢蠢欲动。

凭什么一个无能的人却能靠恩宠坐上相位,他一个战功赫赫的节度使却要四处奔波征战。

时间一长,安禄山和杨国忠之间的矛盾愈发激化。

再加上均田制被破坏,土地兼并严重,越来越多的人成为无地的流民,逃亡边关,这为安禄山起兵准备了兵力基础;

其实玄宗一开始实行的是“府兵制”,也就是战时打仗、闲时种田的军事模式,但由于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府兵的土地也无法保证。

唐玄宗于是下令实施募兵制,也就是职业军人,这样一来,京师宿卫和边镇守兵就都要靠募兵来维持。

地方节度使的权力越来越大,军事、民政、财政赋税集于一身,形成了“内轻外重”的军事格局,中央和地方的矛盾进一步加剧。

而此时的安禄山,身兼范阳、河东、平卢三镇节度使,势力庞大,野心膨胀。他蓄养战马、兵力,筹备物资,密谋叛乱。

安史之乱爆发 举国征战

天宝十四年冬,也就是公元755年,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清君侧为名,率15万兵马在范阳起兵造反。

叛军从河北发起进攻,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战火连天,百姓苦不堪言。

当地官员逃的逃、死的死,还有不少直接率城投降,导致河北很快就落入了安禄山手中。

一直到安禄山的军队从灵昌渡河,接连攻下陈留、荥阳等地。

唐玄宗都不信安禄山会造反,在他眼中,安禄山始终是那个憨厚忠直的糙汉子。

直到各地奏报不断传来,他才被迫接受现实,不得不承认,当初俯首帖耳的臣子,如今却变成了要窃取他江山的贼人,于是他开始采取行动。

唐玄宗先罢免了安禄山的亲属安思顺朔方节度使的职务,以九原太守郭子仪取而代之。

后任命荣王李琬为征讨元帅、密云郡公高仙芝为副元帅东征平叛,再以安西四镇节度使封常清为范阳、平卢节度使在洛阳募兵抵抗叛军。

人家都已经打到家门口了,再不反击属实是说不过去了。

常山太守颜杲卿、平原太守颜真卿等河北十七郡的地方官吏结盟自保,筹集起了一支两万多人的军队,在安禄山的后方形成了不小的威胁。

安禄山得知后,派部下史思明回击,一举攻破常山,诛杀颜杲卿。

这一消息传到长安,满朝震惊。

安禄山称帝 战火连天

由于杨国忠的无能和唐玄宗的错误决策,天宝十四年12月,安禄山攻下洛阳,他自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并署置百官。

封常清在洛阳与安禄山的军队交战,发现自己带领的唐军根本不是敌人的对手。安禄山大军攻入洛阳城后,封常清逃往高仙芝镇守的陕郡。

在陕郡,封常清告诉高仙芝“贼锋不可挡,最好的办法就是,退到潼关,保证潼关不丢,则长安可保。”

于是,当天夜里,高仙芝便率领部众撤出陕郡,向西直奔潼关而来。

潼关,坐落在陕西,是入主关中、进击长安的咽喉要道,它据天险,易守难攻,原本只需要固守潼关,就能保住身后的长安。

然而,唐玄宗却听信监军边令诚的诬陷,说封常清和高仙芝据守潼关不出战,只会错失歼灭安禄山军队的良机。

年迈的唐玄宗已经到了昏聩的地步,他盲信奸佞,竟真的召回了两位将军,以贻误军机为借口斩杀了两人。

此时的大唐,已经几乎没有可以领军出征的人,唐玄宗将目光投向了正在家中养病的老将哥舒翰。

年轻时的哥舒翰确实无愧猛将之名,即便是年迈,他依然保持着清晰的头脑和敏锐的军事判断。

他很清楚,只要固守潼关,定能保长安无虞。

因为安禄山叛乱主打一个速战速决,他的军队经不起拖,只要拖得时间久了,兵马、粮草、军心都会出现问题。

即便是放在今天看,这样的军事策略依然是丝毫不错的,但我们都忽略了,大唐此时的统治者,是一位耳目昏聩的君王。

他再次听信谗言,认为哥舒翰不主动出击是在消极怠战,于是强令哥舒翰出兵迎敌。

万般无奈之下,哥舒翰只能带领军队出关抗敌,而这一举动,刚刚好就撞在了安禄山的枪口上。

甚至可以说,安禄山早就在潼关外布下了天罗地网,只等着唐军入瓮。

果不其然,哥舒翰率领的唐军刚一出关,就被佯装不敌的安禄山军队骗了,一路追击到埋伏地,最终几万人的军队都被包了饺子。

哥舒翰带领几千人马拼命突围,最终还是落入了叛军手中。这一场灵宝会战致使潼关失守,长安的西大门被彻底打开。

马嵬兵变 一代美人玉骨散

潼关失守后,长安的处境危在旦夕,唐玄宗带领一众嫔妃、大臣、侍卫等被迫出逃,打算入蜀地避乱。

但当一行人到达马嵬驿后,一场兵变悄悄发生了。

逃亡路上,唐玄宗带领贵妃游山玩水,似乎完全忘了他们是在逃命。

在唐玄宗心里,大概认为长安失守只是暂时的,只要他重整兵马,一定能够拿回长安。

可他忘了,他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初登帝位意气风发的君王了,他身边没有了敢说真话的臣子,没有了一心办实事的贤相良将。

士兵的怒气无法也不能发泄在君王身上,那君王身边的头号奸臣必然要被拉出来鞭挞。当不满的情绪被激发到顶点时,行动也就不受控了。

将士们认为这场祸乱都是由杨国忠引起的,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愤怒的士兵诛杀了杨国忠,然后包围了驿站。

陈玄礼要唐玄宗赐死杨贵妃,因为自古以来,红颜多祸水,君王之所以不早朝,就是因为有这位“祸国妖妃”。

什么时候,一个女人重要到能影响父权社会制度下的一个国家的命运?

又是什么时候,权力争斗引发的战争,需要一个女人来充当祭品?

将士苦苦哀求,亲信苦口婆心,不管愿还是不愿,唐玄宗都同意了将杨贵妃赐死。一代美人香消玉殒,成为了时代战乱的牺牲品。

不管后世有多少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神仙爱情的形容,不管有多少人感慨杨贵妃得到了帝王如此恩宠的幸运,都无法掩盖,唐玄宗同意赐死杨贵妃的事实,那一刻,一生都不值得被原谅。

马嵬兵变,宣告了唐玄宗统治时代的终结,也标志着唐肃宗开创新时代的到来。

十天后,安禄山攻陷长安的消息传来。此时的唐玄宗,身边再也没有了那个抒情解意的妙人,不知道那一刻,他心中是否有一丝丝的悔意。

唐肃宗登基 安禄山横死

唐玄宗带领大队人马逃亡蜀中,而太子李亨则留守关中,他一边招募士兵稳定军心,一边也在积极联合各方势力,意图收回长安失地。

公元756年七月,在西北边镇将领的拥护下,李亨在灵武即位,史称唐肃宗,而唐玄宗则被尊为了太上皇。

玄宗得知消息时,儿子已经坐上了皇位,况且他确实年纪大了,国事交给年轻人,也算是对老祖宗有交代了。

就在唐肃宗一门心思想缴清安禄山叛军时,没想到敌人却先内部瓦解了。

安禄山的宠妾段氏生下了一个聪明伶俐的小儿子安庆恩,安禄山十分喜欢他,甚至隐隐动了要立他为继承人的心思。

这让嫡次子安庆绪非常不安,在身边人的撺掇和胁迫下,公元757年正月,安庆绪杀死了自己的亲爹安禄山,之后安庆绪继位称帝。

安庆绪任命史思明为范阳节度使,许给他高官厚禄,但自认本领通天的史思明却并不服这位小帝王。

我和你老子打江山的时候,你小子还穿开裆裤呢,凭什么要让我屈居在一个黄毛小子之下,他不服从调度,隐隐有了反叛的心思。

而唐军这边,也很好地抓住了安禄山死亡的机会,对长安进行反攻。

公元757年九月,回纥派兵援唐,联军和叛军在长安城西北大战,最终唐军和回纥联军大胜,长安顺利收复,此后唐军长驱直入,又一举收复了潼关。

败退的安庆绪并不服输,他想出可以掐断唐军命脉的一招,那就是攻打唐廷的赋税来源地南阳和睢阳。

大将军张巡、许远奉命守卫睢阳,他们据天险之要,坚守城池,和叛军前后进行了大大小小四百场战斗,杀敌万计,死守到城破的最后一刻。

睢阳之战,将士们和叛军相持近10个月之久,为唐军后来收复长安争取了时间。

可以说,睢阳之战直接改变了之后唐军和叛军的战争格局,是唐军取得最终胜利的重要转折点。

安庆绪占据潼关不久,就被唐军赶出,败退到邺城。

史思明横死 大唐收复失地

公元758年九月,唐肃宗召集九个节度使的兵力围攻安庆绪,一个月时间打败安军,围攻邺城。

公元759年三月,史思明率领十三万大军南下,击败唐朝军队,救下邺城,但之后不久,他就以弑父不孝的罪名诛杀了安庆绪和其部下,并自立为大燕皇帝,居于范阳。

当年九月,史思明一鼓作气,率兵南下攻取洛阳。

两年后,他在郎山打败李光弼,大军直捣长安,不出意外的话,拿下长安指日可待。

通常这样说的话,那就说明意外发生了,在史思明打算一股脑攻占长安时,遭遇了自己亲生儿子史朝义的背刺,横死在路上。

不怕神对手,就怕猪队友,安禄山死在了自己亲生儿子的手上,而史思明同样也步其后尘。

难怪历史上的叛军都赢不了,一方面是发动的是不正义战争,另一方面就是阶级局限性,胜利局面还没有最终稳定,内部人就先为了争权夺利打起来了。

这样的格局,这样的胸怀,怎么可能引领一个王朝走向繁荣呢。

公元762年十月,唐代宗继位,他提拔唐将仆固怀恩为朔方节度使、河北副元帅,带兵攻打洛阳。

史朝义惨败,想要逃往北边求援,最终被唐军抓到,自缢身亡。

至此,这场历时七年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而泱泱大国的唐王朝,在这一场战争后逐渐开始走向了下坡路。

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唐盛世,终成了历史长河中的一粒尘埃,湮灭于无影无踪。

安史之乱 影响深远

当我们站在七年后的唐代宗时代去回顾,才发现,安史之乱带给唐王朝的是怎样一场历史之殇。

社会混乱 人口锐减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战乱带来的最大伤害,永远是老百姓。

由于无兵可用,大量成年男子被抓去充军,无数家庭因此破碎,所以杜甫在《石壕吏》中长叹: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叛军两度攻入东都洛阳和西京长安,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大肆屠杀百姓,抢夺财物,长安城变成了人间炼狱。

有史料记载,长安原本常住民有200多万口,经过安史之乱后,活下来的不到1000户,人口折损率超99%,简直骇人听闻。

藩镇割据 朝局动荡

安史之乱之前,唐王朝是一个统一的强大王朝,万邦来朝,胸怀广阔。而安史一役,却让她走向了藩镇割据的动荡局面。

为平定叛乱,唐王朝招降叛军将领,广设节度使,这些藩镇将领看起来虽然服从中央政府,但实际上,他们在军事、财政、人事等方面拥有极大地自主权。

节度使们成为了割据一方的强大势力,他们既想游离于中央集权之外,又不能完全否定中央统治。

为了争夺地盘和资源,藩镇之间战争不断,导致唐王朝面临越发动荡的政治局面。

边疆失守 国家安全面临挑战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王朝大量抽调戍边兵力回援,这就导致边疆无兵可守,致使周边的少数民族乘虚而入,大肆侵占唐朝土地。

其中最过分的就是吐蕃,他们一举侵犯唐朝河西陇右地区,在城内屠杀百姓,抢夺金银珠宝,还掳掠大量人口为奴,使河西一带万人空城。

甚至在公元763年,他们一度逼近长安,给唐王朝的国防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经济重心南移

由于战火蔓延的地方,大部分在北方,不少老百姓为了避祸,纷纷南下。

他们不仅带来了大量劳动力,还将先进的生产技术传播到了南方,致使南方的耕地资源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逐步实现一年三产。

经济重心南移,不仅为战争前后的国家,提供了大量的粮食资源补给,而且逐渐奠定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为南宋的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战乱之后,南方的经济远远超过北方,呈现飞速发展的态势。

由此可见,一场战争给一个国家带来了多么大的改变,从社会、政治、国家安全,再到人口、经济、城市结构等等,几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有的战争,能够成就一个国家,如牧野之战、长平之战、巨鹿之战。

而有的战争,能够摧毁一个国家,如淝水之战、崖山海战,又如安史之乱。

以史为鉴,知兴替;以人为鉴,明得失。

这大概就是我们为什么要不忘前路、批判创新的原因吧。

0 阅读:74

山河寻史

简介:读书以明志,读史以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