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银行,你我都是“小哪吒”!久而久之,皆活成了“申公豹”

商业小美女 2025-02-14 07:32:33

初入银行时,谁不是“魔童哪吒”?

《哪吒之魔童闹海》中,哪吒高喊“我命由我不由天”,像极了刚踏入银行的年轻人。

你我都带着名校光环、满腔热血,坚信自己能打破“资源为王”的行业定律,用专业能力证明“寒门亦可出贵子”。

就像哪吒以魔丸之身逆天改命,新员工也试图用加班、考证、拼业绩,挣脱“柜员-客户经理-支行长”的既定路径,幻想不负所望,成为“别人家口中的孩子”。

然而,现实很快露出獠牙。

银行体系如同影片中的“阐教”,表面宣扬公平竞争,实则等级森严。

无量仙翁般的领导将脏活累活丢给新人,周末外拓营销、深夜整理报表、处理客户投诉等等。

而这些“炼丹苦差”的功劳,最终被“仙二代”们以“团队协作”之名收割。

正如申公豹发现,自己不过是阐教排除异己的工具,基层员工也逐渐醒悟,所谓“成长”,不过是学会在KPI与问责制中苟活。

影片中,元始天尊对申公豹说:“要恨就恨你们为什么生来是妖。”

银行职场同样存在隐形鄙视链,资源型员工天生带着“灵珠光环”,他们轻松完成存款指标,晋升通道畅通无阻。

而草根员工如同“魔丸”,再努力也难以跨越“背景大山”。

一位银行人曾自嘲:“我陪客户喝酒到胃出血的业绩,比不上领导一个电话拉来的千万存款。”

这种结构性不公,恰如申公豹发现“成见是人心中难以逾越的大山”时的绝望。

更残酷的是“背锅文化”。

不良贷款暴露、客户纠纷升级时,一线员工往往成为“天元鼎”中的牺牲品。

影片中,无量仙翁将罪责嫁祸给申公豹,升级他与哪吒的矛盾。

领导层常以“合规意识不足”、“沟通能力欠缺”为由问责基层,却对背后扭曲的考核机制避而不谈。

某支行柜员因客户投诉被扣罚三个月绩效后苦笑:“哪吒尚能以肉身抗天雷,我们连喊疼的资格都没有。”

理想主义者的黑化之路哪吒最终选择“打破天命”,但更多银行人走上了申公豹的路,学会了用“两副面孔”生存。

白天是西装革履的金融精英,晚上是熬夜写报告的行尸走肉,对外宣称“服务实体经济”,对内钻研“存款一日游”“票据空转”的财技。

这种分裂,像极了申公豹一面维护弟弟的修仙梦想,一面替阐教干尽阴损勾当。

这不是堕落,而是妥协,更深层的异化在于,价值体系的崩塌。

银行员工渐渐发现,“勤奋不如拼爹”、“专业不如资源”,便开始模仿“仙二代”们的生存法则,攀附领导、争夺资源、推诿责任。

某客户经理坦言:“我现在最擅长的不是分析财报,而是帮行长女儿写留学推荐信。”

这种偏离轨道的“成长”,是不是与申公豹将百年仙丹赠予弟弟时的心酸一模一样。

明明自己已深陷泥潭,却仍想守护他人心中残存的光。

电影的隐喻给出了两种出路:哪吒式反抗,需要“肉身重塑”的勇气,如同银行人跳出体制创业或转行。

申公豹式蛰伏,则需在妥协中寻找机会,比如利用行业经验转型为技术型专家。

但,更现实的路径或许是敖丙的选择,与哪吒联手撕开体制裂缝。

于是,基层员工开始用“数据治理”、“流程优化”等专业能力倒逼管理改革,90后行长用扁平化管理替代“威权式领导”。

或许能重现影片中“年轻人联手击败旧神”的微光。

银行业不需要“成神”,只需找回“做人”的尊严。

《哪吒2》最动人的一幕,是殷夫人拥抱哪吒时被尖刺扎得鲜血淋漓仍不放手。

这一幕,多少有点银行业残存温情的感觉。

晨会上分享的咖啡、加班时同事带的宵夜、客户一句真诚的“谢谢”。

若银行能少一些“无量仙翁式”的权谋算计,多一些“李靖夫妇式”的共情担当。

或许,每个“申公豹”都能找回初入行时那个“哪吒”的热血。

毕竟,金融的本质不是炼丹,而是让每一个平凡人活得更有尊严。

0 阅读:0
商业小美女

商业小美女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