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受到疫情的影响,虽然有一些单位已经开工了,但是大多数朋友们都还是只能宅在家里。但是如果我们整天看手机刷视频度日,对我们的身心都是极其不利的,所以还是推荐大家多读书,为自己的知识充充电。今天,我就为大家推荐一部非常不错的经典小说—《古船》。
可能很多朋友以前没有听说过这部书。的确,这部书因为年代比较老,后来也因为内容问题险遭封杀,所以了解到这部书的朋友比较少。但是这丝毫不影响这部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曾经有评论家说过:"《古船》是民族心史的一块厚重基石",也有诸多评论家认为这部小说是我国建国以来最顶尖的几部小说。
那这部书到底有什么来头,能使得大家对其有如此高的评价呢。孟老夫子认为,全面了解一个作品就要"知人论世",既然如此,在了解作品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吧。
这部小说的作者叫做张炜,可不是那个大众名字"张伟",而张炜也不是一个那样的普通人。虽然很多朋友们不太了解这位作家,但是他的水平差不多是与贾平凹,莫言在同一个层次上。张炜是现在山东省作家协会的主席,他在1975年就已经开始发表作品,除《古船》外,他还著有长篇小说《九月寓言》,中篇小说《秋天的愤怒》等等,这些作品也都曾获得过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等奖项,他创作的小说《你在高原》更是获得了茅盾文学奖的荣誉。
文学界普遍认为,张炜是一位充满着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情怀的作家,《古船》中这一点就尤为突出,其中细腻的笔触,厚重的叙述方式,深情的拷问,无一不让人感觉到作者对人类终极命运的关怀。
从整体上看,小说讲述了山东胶东地区的一个小镇洼狸镇从土改到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历史变迁。其中又以隋,赵,李三个家族之间的恩怨情仇为线索,真实地再现了在不同历史背景之下人性的扭曲异化以及时代大潮在一个普通的小镇之中的缩影。隋家一直是镇子上的大地主,但是随着土改的到来,隋家的掌门人敏锐地意识到时代发展的趋势,主动献出了手中的经济命脉—粉丝大厂,厂子被镇上的赵家承包接管,随之而来的便是赵家通过钻革命的空子而获得的迅速崛起。
小镇
赵家依仗权势欺压隋家,隋家的二儿子便一直想找机会夺回粉丝大厂重振家族,直到被欲望冲昏头脑。而不断为镇子贡献革新成果的李家最终也尝到了机械革新的苦果,三个家族之间的恩恩怨怨夹杂着作者对于历史灾难的真实叙述,主人公的真情倾诉与作者细致的描写共同击打着我们的心灵。像是对我们每一位读者发出诘问,使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反思自我,升华自我。
为了读者朋友们更加方便地了解小说的内容,笔者特将本书的几个亮点总结了出来:
厚重的历史意识从思想史的发展历程来看,每当社会历史发生变革的时期,就是历史意识最为浓重的时期。社会发生变革之时,就是一个稳定的社会结构终结之时,人们面对这样的状况,往往会无所适从,从而进行认真的,全面的历史反思,寻求或者审视新的发展道路。
这部小说产生的年代,正是社会大变革的年代。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进入了改革的纪元。反映在文学上,就是对改革的反映和思索,也就是改革文学的产生,除此以外,还有对历史的思索,对传统的思索,也就是伤痕文学和寻根派,伤痕文学侧重于反思十年动荡对国家带来的影响。而在改革文学之后出现的寻根派则侧重于挖掘传统与历史,从中思索社会的新方向。一般认为,《古船》是寻根派的代表作。
它同《棋王》,《爸爸爸》等寻根派作品类似,都是以中国传统乡村为背景,通过展现乡村的风土人情和社会变迁来反思历史,思考未来。
《古船》的历史意识在同等作品中是更为厚重的,无论从时间线的事件发展的写法来看,还是从小说中人物对历史的看法来看,作者流露出的历史意识都是极强的。
家族
而书中的历史意识首先表现在小说中人物的家族意识。恩格斯在其《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一版序中这样说过:"劳动愈不发展,劳动产品的数量、从而社会的财富愈受限制、社会制度就愈在较大程度上受血族关系的支配。"家族结构在我国古已有之,已经成为根深蒂固,盘根错节的社会基本结构,成为人与社会,与历史和现实的桥梁。这种神秘的家族意识更是笼罩在整个洼狸镇之上,它仿佛一个幽灵,出现在每个人物的背后。
洼狸镇的兴衰几乎是与赵,隋,李三个主要家族的起伏紧密相连的。而每一个人的行为几乎都有着背后的家族动因,不是家族观念对于个人本身意志的支配与驱使就是个人对家族使命的自觉担当与服从。在隋迎之家族因为后来激进的土改政策而被抄家时,女主人茴子死也不搬出正屋,最终服毒自杀,自焚房屋。在茴子死后,以赵多多仍"照准茴子的身体撒起尿来",此时的赵多多,更多的是代表赵家发泄对隋家的嫉妒情绪与复仇情绪。
土改
而这种情绪也在隋家二儿子隋见素的身上也表现得十分突出,在赵多多掌控粉丝大厂时,隋见素就暗含不忿,多次放言要夺回粉丝大厂,而这一切的目的就是让粉丝大厂姓隋,以至于见素做梦都想杀掉赵多多,而赵多多则多次神经兮兮地对见素说"干掉你"。而最令人悲哀的就是,见素与赵多多之间围绕着粉丝大厂之间的经济斗争不仅代表着赵隋两家的家族斗争,更是与社会改革发展的历史相联系着。
这样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在改革的正当面目之下存活者的是家族间以复仇与压制为主题的争斗与较量,而靠着钻无产阶级革命的空子起家的赵多多则成为了改革的最大受益者。承包粉丝大厂只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维护家族的利益,然而却受到了特殊时代背景的保护。这充分彰显了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变异性和复杂性,而类似于小说中这种的情况更是彰显出了中国社会的深层悲哀,更是值得我们反思。
作者在写法上也是极其注重表现这种历史意识,作者在写作时常常从现实而转为回忆,往往某一章就是由人物的回忆连缀成篇,用直接引语或者间接引语结合而成的倒叙穿插在对现实的叙述当中,给人一种时刻挥之不去的历史感。虽然这种结构略显呆板单一,但是这样的写法最能保留历史叙述的真实性与客观性。也就是在这个基础上,作者对历史场面的描写,对苦难的描写,更容易引发人们的共鸣,也更容易感染读者。
在阅读中感悟历史,是我们读者的一个重大收获,尤其是对于那些没有经历过那个时期的读者来说,他们可以真实地获悉当时发生的情况,也就可以认真地反思历史,铭记历史。
对苦难的拷问与忏悔这部小说对于苦难的描写是出色的,是真实的,是振聋发聩的,既带有控诉性,又带有忏悔性。作者描写了多方面的苦难,包括现实中洼狸镇人的苦难,以及不为人知的历史记忆中的苦难,并最终通过隋家大儿子抱朴之口说出,抱朴发出的拷问,更是值得每一位读者为之震惊。
饥荒年月
在类似的作品中,往往都会出现对农民受苦受难生活的描写。虽然书中对此也有描写,但是并不只局限于此。这也是本书的亮点所在。
书中写到了大跃进历史背景之下百姓的生活,书中生动地写到:
随着双铧犁的诞生,渐渐很多事情都变得让人耳目一新了。这也是个用数码表达一切的年代,报上一刻不停地公布着一个个巨数,洼狸镇人的心身全被密密麻麻的数码所占据。
那时狂热的场景应该是新中国人民经历太多的磨难所造成的!天蒙蒙亮,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待复苏的大地上,本该一片宁静的洼狸镇却早已人头攒动,那里的人们扛着锄头,拿着铁锹,喊着口号,一队一队的人民朝着那片让人疯狂的土地走去,简直势不可挡!亩产百万斤成了这个时期大家对土地收成的目标,报纸上时常能够看到把一头猪养成几百万斤的神话!钢铁年产量达不到,就举全国之力大炼钢铁,整个洼狸镇的铁器都付之一炬,但凡能用到的绝不吝啬!虽然轰轰烈烈气势浩大,在人民当家做主的时代人民似乎忘记了自己还是一穷二白。一股股生产狂热的暴风把大家的生活刮的满目苍夷!
炼钢
于是,紧接着便是让人们措手不及的大饥荒,人们的食物都被强制夺走。整个洼狸镇笼罩在饥饿的威胁之中。青嫩的野草被吃光了,干燥的树皮也被吃光了,饥荒逼的人们不得不去吃土,最终为之付出了生命。小说中对此的描写是令人痛心的,先是死死咬着蚊帐死去的李知常的母亲,又是死在抱朴怀里的桂桂,还有送葬队伍中死去的人民。
不仅如此,人民还要承受村里野蛮干部搜集粮食的折磨,稍有不慎就要遭受拳打脚踢,对于当时激进政策给人民带来的额外苦难,《古船》还是独树一帜的。
此外,通过主人公抱朴的倾诉,我们得以了解到当时“还乡团”以及文革时期人民遭受的迫害与折磨。
还乡团里有镇上逃出去的,更多的是镇外的人,他们由镇上人领路,挨家认东西、找人。后来四十多个男女老少给驱赶到老庙旧址上,我也在里边。还乡团的人骂着穷鬼,点了一堆大火,扔进火里一个人。那个人开始跪下来哀求,还是给扔进去。他爬出来,浑身是灰,头发焦了,又给扔进去。四十多个人吓呆了一半 儿,吓哭了一半儿,不少人跪下求饶。我闻到了火里的气味,这一辈子也忘不掉。我常常想起那股味儿,有时走在路上,不知怎么就闻到了那股味儿。这当然是错觉……那个人烧死 了。是个小伙子,只当过几天民兵。他死之前喊的最后一句话是:“不关我的事呀,老天爷爷!我不知道。”
更加残忍血腥的描写,笔者也不忍摘录,那种震撼,非亲身阅读不能感受。
劳动
更加令人震撼的是抱朴忏悔式的倾诉,他一遍遍地追问,镇子上翻垃圾吃的老奶奶为什么没有人救助,这世上受苦的人为什么得不到帮助。他这种来自于家族与现实社会的原罪感使得他时刻保持着一种忏悔的心理,所以他整天把自己困在无聊的老磨屋里消磨自己的青春岁月。他自己说道“见素,你不知道,世上那些不怎么说话的人其实说了最多的话,说得口焦舌燥。他们在跟自己交谈啊,最累的是心。”
正是因为抱朴这种“原罪感”,所以他对一切犯罪和苦难具有恐惧感,也使得他能摆脱因为个人私欲而为别人带来的伤害。这种出众的品质也就决定了他能够成为新时期洼狸镇的致富领路人,而一心争夺粉丝大厂的见素只能被欲望吞噬,变得沉沦。
所以读到这一部分的我们也可以自己想一想,自己是否被眼前的私欲迷失过双眼,自己又是否能够推己及人,放远目光,达到真正的成功境界。
结语其实,本书的亮点并不局限于此。很出彩的还有作者对农村风俗以及中医文化细致把握。书中对张王氏教村民制作酱油的描写,从煮麦麸皮,到封坛干燥,再到腌制的时节,添加的原料,事无巨细,无一不记录在案。包括老中医郭运行医治病时为病人所开的药方,足见作者在写作时是下了很大的功夫的,也表现出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
制作酱油
对我们来说,阅读一部好的小说,能够升华我们的心灵。具体到这部小说,我们读罢不妨反问一下自己,我们应不应该忘记历史的苦难?应不应该从惨烈的历史中吸取教训?我们有没有像抱朴那样时刻思考着真正有利于大众之事?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自己个人与根深蒂固之家族结构之间的关系?
只能宅在家的我们,不妨趁此机会,为自己的心灵充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