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抖音抗癌网红“李小妞”因肺癌脑膜转移去世。2年前,她因突感身体不适到医院检查,被确诊肺癌且全身多处骨转移。今年4月,她的肺癌转移到了脑膜,直至12月1日,她的人生定格在34岁。
对于她的经历,多数人的第一反应:这么年轻怎么一发现就是肺癌晚期?什么是脑膜转移?又怎么会转移到脑膜?
【故事:历经坎坷,逆境重生】
无独有偶,常年在外地经商的刘女士,4年前因“咳嗽、咳痰”就诊当地医院。
完善检查后确诊为(左肺上叶)浸润性腺癌,经过一段时间的放化疗后,在一年后的定期复查中,发现刘女士出现颅内占位,2020年10月再次复查时,刘女士出现了脑转移、脑膜转移。
经过一年半的药物控制后,去年8月,刘女士出现了头痛、头晕、恶心加重,经过多方打听,来到河南省肿瘤医院找到肿瘤内科副主任王启鸣就诊。
王启鸣团队对刘女士进行腰穿后,发现其脑脊液压力较高,在脑脊液中发现了癌细胞,病理学确诊脑膜转移,对其进行了“右侧脑室分流 Ommaya储液囊置入术”。
基因检测结果显示EGFR有突变,静脉用药贝伐珠单抗治疗,脑脊液中注射培美曲塞,病情再次平稳控制,症状缓解。
直至今年3月,刘女士再次出现头痛症状,在当地医院治疗后出现饮食差、间歇性头部疼痛、言语不利、意识不清、嗜睡等。
家人带刘女士再次回到河南省肿瘤医院治疗,这时,团队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EGFR罕见突变,经查阅文献资料,该团队再次攻克难题,调整治疗方案。
直至目前,刘女士病情平稳且生活自理。
近年来,王启鸣带领团队在难治性肺癌方面深耕细作,尤其是脑膜转移诊疗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参与编写全国肺癌脑(膜)转移诊断治疗共识,总结出一套治疗“组合拳”,包括靶向、化疗、抗血管生成治疗、腰穿鞘注、Ommaya囊头皮下置入以及腹壁置入,侧脑室引流等等,从目前团队统计数据来看,患者总生存延长了10个月以上,生存期最长的达到了3年以上。
【年纪轻轻为何肺癌找上门?】
王启鸣说,在以往,肺癌的高危人群基本在65岁—70岁以上。而现在,我国75%的肺癌患者在45-65岁之间,来我院就诊的四五十岁的肺癌患者相较于过去明显增多,40岁以下的肺癌患者屡见不鲜。
由于现代年轻人工作、生活节奏快,在劳累情况下身体抵抗力会变差,自身对于致癌因素的免疫力变弱,患上肺癌的概率也会增高。
不吸烟的肺癌逐渐增多,与环境、饮食、遗传因素都有关联。
由于肺癌的早期症状不典型,出现如刺激性咳嗽、声音嘶哑、痰中带血等症状往往已到晚期。
【早发现是成功治疗的最佳机会】
王启鸣说,我们接诊过最小年龄的肺癌只有10岁,经过靶向治疗、手术治疗,已经治愈了。肺癌早期是没有症状的,有了症状再去医院检查,一般都是中期或晚期了。
那如何才能“早期”发现“早期”肺癌?主要还是靠体检,胸部CT是首选的检查手段,多年前常用胸透或胸片体检,甚至现在还有体检用胸片,其实价值不大,胸片或胸透会漏掉70%的肺癌,会漏掉100%的早期肺癌。
“I期肺癌患者手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到80%;Ia期甚至能达到90%,但是越往后,术后复发的可能就越大。所以说早期发现就意味着更大治愈的可能。”王启鸣说。
【肺癌为什么会出现脑转移?】
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何振介绍说,脑膜转移是肺癌少见的并发症,一旦肿瘤细胞扩散到脑脊液腔,就会发生脑膜转移,引发失明、瘫痪和精神障碍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与其他实体恶性肿瘤相比,乳腺癌、肺癌和黑色素瘤患者发生脑膜转移的可能性更大。
晚期肺癌患者的脑膜转移发病率占3%-5%,且呈现上升趋势,尤其对于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和ALK重排(多发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是一种非常凶险的肺癌亚型)患者。恶性肿瘤细胞达到蛛网膜下腔后随脑脊液流动在脑膜播散,且血脑屏障成为转移灶的天然避难所。
脑膜转移症状呈现多样性,容易被忽视,常见表现包括虚弱、头痛或背痛、恶心、呕吐、颅神经麻痹(复视或视觉障碍)、听力丧失或精神状态改变、癫痫发作和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等。
【肺癌脑转移可以预防吗?】
“对于已经出现症状的患者,这时候才会想到用辅助检查来确诊,但此时肿瘤已经形成了规模,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有些没有出现症状的患者也需要定期进行检查,早检查,早发现,早治疗,把脑转移扼杀在摇篮里。”何振说。
在影像学检查中,MRI(磁共振)是首选。因为MRI对于脑这种软组织的显像效果是最好的,增强扫描更加可以看到明显的强化。
CT和PET-CT作为第二选择,可以发现一些较大的转移肿瘤。
有些患者可能会被建议腰穿进行脑脊液检查,这些检查对于脑膜转移的患者有助于明确诊断。
由于不同患者的情况不同,所以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可以根据自己医生的要求定期进行脑部检查,最大程度避免肺癌脑转移。(李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