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的汶川地震,震波一共环绕了地球六圈,造成了极大伤亡。事后调查发现,地震成因是板块构造运动的影响。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碰撞,地壳过于活跃,就容易发生地震。

那问题就来了,同处在一个地震带上的青藏高原,为什么没被震散,反而越挤越高?青藏高原的地下深处,到底隐藏着哪些奥秘?
先来看一组数据,从1900年到2020年,全球6级以上的地震次数统计,截止到2020年,中国如此广袤的面积竟然都排不进前十。但是看看这张世界地图,这里是青藏高原,也被称作世界5级以及第3级。如此剧烈的地质运动背景之下,中国的地震次数能如此的少,为什么?

会不会存在一个力量,把整个地球上的大陆朝下方拉着?这一股力量从南方出发,一路扑向北极,于是地球内部的岩浆一直在从南极流向北极。
假设我们以南极为起点,沿江以扩散的形式整体流向北极的话,那就意味着不会产生回流机制,熔岩将无法再次回到南极。但确实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在这里,有一股力量在将大陆推向北极,而在北极地区,同样可以感受到有一种力量将大陆朝北极地区拉扯。可是这种力量虽然存在,但熔岩却无法完成这个循环。

相信很多人会开始在内心产生疑惑,熔岩以这样的方式从南极与北极之间来回循环不就可以了吗?
要知道地球是球体,在弧形球面上,岩浆无法完成全面极点对极点的循环。如果用左手将整个欧亚大陆捂住,用右手捂住对面,然后就发现整个欧亚大陆的对面竟然是太平洋。那么太平洋是如何形成的呢?

达尔文曾提出过月球分出说:45亿年前,由于地球自转的速度很快,将太平洋地区的物质甩了出去,并最终形成了月球。除此之外还有陨石撞击说等等,但最终都会加上一句目前还不知道太平洋到底是如何形成的。但事实就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和最大的海洋,刚好处于地球上的两端,总感觉它们之间有着某种联系!

太平洋之中有个叫做尼莫点的地方,在1992年由加拿大克鲁蒂亚一测量工程学家赫尔沃耶鲁卡泰拉所发现,但其实尼莫点并不是陆地,而是以尼莫点为中心圈出来的一个半径2,688千米的圆形区域,这个区域毫无任何陆地夹杂其中,也是地球上离陆地最远的点。

再结合地球上离海洋最远的点,位于我国新疆地区的欧亚点来看,两者会不会也相互对应?
拿起地球仪,一个手指捂住欧亚点,另一个手指捂住直线对面,两点竟然也是分布于地球两端!于是一个全新的理论就此出现:
这里是尼莫点,这里是欧亚点,在地球的内部,熔岩从地心流至地壳与地曼之间的区域,沿着这个区域被一路推向欧亚点,之后从欧亚点再次回流到地球内部,接着地球内部的高温重新加热熔岩,然后再次从地心流出,如此循环往复,保持一个稳定的循环。这就是整个理论的基本框架。

那么熔岩流动的动力在哪里?为什么泥墨点是出口,欧亚点是入口?
这跟动力有关。首先,这里的熔岩回流是在地球的内部产生,它不会冲破地壳,如果冲破地壳的话,那就会形成火山,而所有的动力就来自于地球高热的内核。当熔岩再次回流到地球内部的时候,内核会重新对其加热之后产生压力。由于整个地球的内部空间是有限的,所以就会将熔岩再次从尼莫点挤出,可是它不流动不行啊。
不流动就意味着地核这里的压力永远无法释放。简单地说就是高温内核是动力未启动。循环之前,整个内核不停地积攒动力,当内部无法承受这个压力的时候,就必须找到一个释放的方式。然后熔岩就要做出一个流动方向上的选择,这时熔岩就必然会选择一个阻力最小的方向流动,但无论朝哪个方向流动,一旦这个流动开始,就会一直循环,在这个循环的过程中,地球上就会时常出现火山喷发或者地震。

这其实是地球在释放自己内部的压力,直指内核压力无法驱动这个循环的时候,逐渐停止,然后继续积攒压力,等待下一次循环。
如果将尼莫点直接急迫以火山爆发的形式来释放压力,不是更加直接吗?
这就犹如地球上每年的地震次数要远远超过火山喷发的次数。假设地震需要6分的力量才可出现,那火山喷发则需要8分,而促使内部熔岩进入循环的力就是介于它们之间的7分。由于地球内部压力的增加是个缓慢的过程,当达到7分力的时候就开始进入了循环,所以无法冲破地壳直接喷发。接下来,我们把内部熔岩的流动想象成地球的血管,当熔岩在流动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阻力,就会形成地震,这个阻力就类似于血管中的血栓,地震的过程就是疏通这个血栓的过程。

当遇到地效薄弱的地方,就会形成火山喷发,这个薄弱的地方就类似于受伤的血管壁,火山喷发就是修复这个伤口的过程。
地球内部温度的分布图能证明这点:如果熔岩从尼莫点流出,在它流向欧亚点的过程中会损耗一部分热量,那么在温度分布图上就应该是南半球的温度略高于北半球。
由于熔岩是从南向北流动,地球内部的压力是固定的,释放一点就会小一点,那假设南半球的地震火山频繁,那么北半球就会相对较少。

熔岩从尼莫点流出,一路流到欧亚点,在这个过程中会引起一些地震,甚至火山喷发,释放掉了大部分压力,到达欧亚点附近的时候,压力已经处于最小的状态,但由于这里是回流区,地址结构复杂且不够稳定,因此只能出现一些小的地震。
从1900年到2020年,全球6级以上的地震的次数统计,中国如此广袤的面积竟然没有排进前十!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熔岩从地球内部循环,在这个过程中一点一点地将太平洋的物质冲刷到了欧亚大陆,然后太平洋逐渐塌陷,欧亚大陆则逐渐隆起,最终形成了今天的陆地版图。所谓的大陆漂移说,只是熔岩流动过程中的衍生品,板,根本就没有漂移,而是在逐渐形成。
但证据在哪呢?关键就在于石油!

熔岩在内部流动的过程中,会将石油慢慢地输送到北半球,那北半球的石油储量就应该比南半球更丰富。查询全球石油分布,结果不出所料,仅中东地区就几乎占到了全球石油储备的48.3%。
由于石油是由海洋中大量的生物尸体以及有机物形成,人们一直搞不懂以前的生物为什么会集中在中东地区死亡。但是现在用熔岩回流理论来解释的话,是不是就显得简单多了?中东的石油是逐渐的被熔岩输送过来的,而不是古代生物集中死在了这里。

延续这个思路,我们再来想想石油是如何形成的?
海洋中的动物以及浮游生物等死亡后沉入海底。腐烂后有机物伸入地壳内部,熔岩在流动中将这些有机物裹挟其中。由于高温高压,石油逐渐形成,由于石油比熔岩更轻,所以会漂浮在熔岩外层,当遇到地壳中的缝隙或者空洞,石油就会流入到缝隙当中。
但又有一个问题:地球石油、地核、地慢以及地壳三部分组成,而且地壳与地曼之间并不存在这层流动的熔岩物质。

推翻之前的结论,先查一下地慢物质的组成结构,就会发现这一层熔岩物质不是不存在!2023年2月6日,土耳其一天之内连续发生了7.8级、6.7级以及8.0级的三场地震。研究者在土耳其地下地脉的地震图像中,发现了地球的一个隐秘地层,位于地表以下约161公里处的熔岩区域至少覆盖了地球的44%,并且由于缺少海洋数据,估计这个数字远比想象的巨大。
既然这层存在,那么位于欧亚点的回流口在移动。由于流动的物质总会选择阻力最小的路径,地心的物质密度远高于地壳,在循环停止的时候,高密度的熔岩就会堆积在泥墨点附近,而欧亚点作为入口,同样也会产生堆积,但欧亚点附近的物质密度会低于泥墨点,理由是这些物质是从泥墨点流动过来的,这个过程中就会掺杂上一些地壳上低密度的物质。

随着循环方向的改变,欧亚大陆的物质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太平洋的北半球,植物被逐渐挤压到地壳内部形成煤炭,欧亚大陆缓缓消失,太平洋开始逐渐隆起,形成新的大陆。
就这样,天地再一次被重新塑造。
回看如今的地球,为什么珠穆朗玛峰、喜马拉雅山以及整个青藏高原曾经都是海洋?因为青藏高原的形成完全是由于地面隆起所造成的,由于这里是回流点附近,在熔岩回流的时候会形成一个褶皱区,同时由于地球内部是个封闭的空间,因此能够回流到内部的物质永远都会有个限制,那它多出来的物质就会被堆积在回流口的褶皱区域附近,于是青藏高原就这样出现了。

这套理论既能解释青藏高原地震少、越挤越高的原因,也能解释为什么中东地底下会有那么石油。到此为止,你觉得这种说法靠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