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50年,朝鲜战场,1071高地,零下30度,积雪漫山,七名志愿军士兵弹药耗尽,敌人围攻。
意外发现一挺美军遗弃的重机枪,这挺武器能改变战局吗?
1950年11月的朝鲜战场。寒风刺骨,零下30度的严寒,让大地一片死寂。
志愿军第20军58师172团,接到了一项,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攻占1071高地。
这是下碣隅里美军,防御的重要据点,敌军兵力充足,火力凶猛,要想拿下这座高地,无异于虎口拔牙。
上级命令下达后,172团从第二连和第三连,抽调了60余名精锐组成突击队。
领命后,队员们迅速集合整装,寒风呼啸,冻得每个人都不停搓手跺脚,每名士兵分到几个冻硬的土豆,两人共享一罐,从美军缴获的午餐肉。
战士们三两口吞下寒酸的食物,便迅速检查装备:刺刀绑紧,子弹装满弹匣,手榴弹牢牢别在腰间。
突击队的目标明确——趁夜色攀登高地,夺下敌人阵地,为后续部队扫清障碍。
出发前,二连指导员蒋滨站在队伍前面,用冻得发红的手指着山头低声说道:“兄弟们,敌人的枪炮凶,但我们更要拼命!”
夜幕降临,队伍在山腰的小道上摸黑前进。
积雪掩盖了脚步声,战士们尽可能放慢呼吸,保持隐蔽,刚接近小高岭时,前方突然响起几声清脆的枪声,打破了夜晚的沉静,
所有人瞬间伏地,紧张地盯着前方。
“这不是针对咱们。”蒋滨压低声音,“这是美军的‘壮胆枪’,他们没发现我们。继续前进!”
突击队绕过高地山腰,靠近敌军的第一道防线。
此时,我军炮兵开始对敌阵进行覆盖射击,敌人的火力也随之变得密集。
22时50分,蒋滨一声令下,两个突击排分头展开突击,战士们猫着腰,贴着地形快速接近敌阵。
战斗在寒夜中打响,志愿军战士们利用手榴弹开路,冲向敌人火力点。
敌军的机枪猛烈扫射,战士们趴在雪地里寻找掩体,抓住间隙继续推进,班长苏长明在冲锋中不幸中弹牺牲,一班长王志林也身负重伤,被战友扶到后方掩体。
伤亡不断,突击队仍然势如破竹,用手榴弹和刺刀清理敌人的碉堡阵地。
半小时后,突击队攻占了敌人的第一道防线。
队伍迅速整顿,稍作休息,随即投入对第二个山头的攻击,这一段地形更加陡峭,敌军的火力交叉覆盖,前进异常艰难。
战士们只能依靠手榴弹逐步推进,阵地上火光连连,爆炸声震耳欲聋。
“不能退,冲上去!”蒋滨喊哑了嗓子。
队伍咬牙坚持,用血肉之躯顶住敌人的反扑,经过又一轮惨烈的战斗,突击队成功夺下第二个山头,体力几近耗尽,敌人的抵抗并未结束。
高地的第三道防线是敌人最后的屏障,也是下碣隅里防御的前沿阵地。
突击队用尽最后的手榴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入敌阵,敌军被志愿军的勇猛攻势震慑,不得不退守核心阵地。
战斗到此时,原本60多人的突击队,只剩下不到10人,伤员累累。
蒋滨匍匐在雪地里,用冻僵的手指着山顶:“这就是我们的目标,再坚持一下!”战士们互相搀扶着继续向前推进,他们已经精疲力竭,没有人停下脚步。
天色渐亮,敌人的反扑逐渐加剧,突击队虽然顽强,在敌人密集的火力压制下伤亡惨重。
蒋滨和排长郁怀虎,身受重伤,三连指导员,陈文宝和排长李福林多次负伤倒地。
战士杨大光接过机枪,毅然站起来向敌人扫射,子弹扫出的火线,切开了密密麻麻的敌军阵型,他的身影在寒风中巍然不动。
敌人的炮火如雨倾泻而来,杨大光中弹倒地,献出了生命。
他的牺牲震撼了战友们,同时也激起了更大的愤怒,剩下的七名战士,集中在阵地中间,彼此搀扶着组成新的防线。
这七名战士,张恒田、宋金荣、曾少才、黄岳三、李尚亭、贺武和严和开。
剩下的弹药所剩无几,每个人的背囊里,只剩下一两颗手榴弹。
敌军显然察觉到突击队已到强弩之末,开始调整战术,不断加强攻击力度,敌人的身影逐渐逼近阵地,每一次冲锋都伴随着密集的子弹雨。
七名战士将最后的手榴弹握在手里,一边观察敌人的动向,一边在心里盘算着机会。
援军暂时无法赶到,唯一的选择就是守住阵地,拼到最后一刻。
“再不行,就拼刺刀!”宋金荣咬着牙说。
他们把刺刀重新绑紧,将所有能用的武器检查一遍,严和开低声说道:“兄弟们,死也要把这山守住。”
敌人的进攻越来越近,子弹打在雪地上,掀起白色的飞沫。
七人将手榴弹别在胸前,准备迎接残酷的拼杀。
就在战士们,准备拼刺刀的关键时刻,张恒田突然在阵地旁,发现了一处被炸毁的地堡。
更让人惊喜的是,在地堡的一角,竟然有一挺美军遗弃的12.7毫米重机枪,旁边还整齐堆放着16箱弹药。
张恒田压抑不住激动的心情,急忙喊道:“兄弟们,有救了!这重机枪能让咱们反击!”
七名战士迅速围拢过来,一边将重机枪拖出地堡,一边互相鼓励。
“咱们以前没用过这东西,别管了,试着打!”宋金荣果断指挥。
将机枪架在阵地正中的位置,张恒田和严和开,负责装填弹药,黄岳三趴在雪地上负责瞄准。
当敌人新一轮冲锋开始时,机枪开火了!
12.7毫米重机枪的火力密集而强大,子弹如同暴雨般扫射敌军阵地。
曳光弹划破夜空,照亮了战场,敌人一时间不知所措,竟然误以为是己方火力支援,试图通过哨声联络。
七名战士没有给敌人喘息的机会。
宋金荣一边调整射界,一边不断压制敌人的前进,敌军几次尝试组织新的冲锋,都被重机枪压制得寸步难行。
短短几十分钟内,七名战士,便利用这挺重机枪,歼灭了数十名敌人。
张恒田和曾少才轮流操控机枪,其他人则负责观察敌人动向,随时调整火力方向。
敌军的攻势明显减弱,阵地上的七名战士,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天寒地冻,每个人的额头都冒出了汗珠。
接下来的六个小时里,敌军发动了多次反扑,每次都被重机枪的猛烈火力打退。
山坡上堆满了敌人的尸体,曾经凶猛的敌军已经士气低落,不敢再轻易靠近阵地。
当第一缕晨光洒在1071高地时,七名战士依旧坚守在阵地上,他们已经彻夜未眠,体力也几近耗尽,阵地始终牢不可破。
兄弟部队的援军终于赶到,他们看到的景象令人动容:阵地周围的雪地上布满了敌人的尸体,机枪阵地仍然完整,七名战士一手握着枪,一手撑着掩体,依旧保持警惕。
统计战果后发现,这场战斗中,七人共歼灭敌军一个连,他们用敌人遗弃的重机枪,成功顶住了敌军的反扑。
七名战士的英勇表现,守住了阵地,更让整个战局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
战后,七名战士的英雄事迹,被迅速传遍全军,他们的名字,被记载在抗美援朝战争的史册中。
张恒田、宋金荣、曾少才、黄岳三、李尚亭、贺武和严和开,这些普通的名字背后,是不可磨灭的勇气与智慧。
这场战斗,证明了志愿军战士无惧困境、无畏牺牲的精神,战场上没有退路,只有坚持到底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