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的凤麓十兄弟,毛泽东的红枫坡前三拜把,有何本质不同

历史爱好者祥子 2023-09-27 21:27:01

蒋介石和毛泽东的少年时代,都有一腔救亡图存的热血;都是《三国演义》的忠实读者,都对“桃园三结义”的典故十分感兴趣,尤其对刘备白手起家的奋斗精神很是称道。

因此,才有了蒋介石的“凤麓十兄弟”和毛泽东的“红枫坡前三拜把”的结拜事迹。

16岁那年,蒋介石离开家乡溪口,来到奉化县城的凤麓学堂读书。因义气相投,先后与周淡游、王恩溥、刘祖汉、俞镇臣、朱孔阳、陈泉卿、江怀卿、陈杏桂、孙星环、孙洞环、夏明世等结拜为异姓兄弟,人称“凤麓十兄弟”。

后来,周淡游成为了蒋介石投身反清革命的搭桥人;王恩溥成为蒋介石生死相随的好兄弟。

其实,纵观蒋介石的一生,其结拜兄弟何止“凤麓十兄弟”,可能连他自己都不知道有多少,反正没人能够考证的清楚。如:一纸兰谱、效命终生的吴忠信;情同骨肉、誓共生死的陈肇英;“畏友良师”,因拒绝退往台湾而自杀的戴季陶;被他疏远,无奈皈依佛门,了却余生的张静江;被他趁机剥夺军权,特殊“照顾”,赋闲半生,郁郁而终的许崇智;一日结拜、半生争斗的李宗仁;反目成仇的冯玉祥和杨虎;因政见之争、宛若仇雠的张学良……

▲青年时期的蒋介石

可以说,这些结拜兄弟在他崛起于政坛和巩固统治的过程中,都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却也充满了太多的恩恩怨怨,既没有落下如“桃园三结义”一样的美谈,更没有像刘备那样成为一个人人称道的白手起家的成功者,反而是一个被亿万中国人民抛弃的失败者。

说白了,蒋介石的结拜,目标性很明确,就是奔着助力去的,就是想要结拜一些像关羽、张飞那样的贤臣良将,来辅助自己成就大业。

所以,蒋介石的结拜,其本质有着太多的旧有的封建思想。其实,纵观蒋介石的一生,几乎都是在学习和模仿古人以及西方的文化中成长起来的。这样的思想,又怎么能够领导中国向新时代转型呢。

虽然,蒋介石的一生也在寻求“救中国”的良方,甚至还发表过《中国之命运》一书,可惜他并没有真正把握住“中国命运”的脉搏,反而与中国的命运越走越远。

相对而言,毛泽东的“红枫坡前三拜把”只是单纯的少年人的一腔热血,并没有刻意去为之,而是顺其自然。

▲1945年8月,毛泽东和蒋介石在重庆合影

因为,在毛泽东的思想上,“红枫坡前三拜把”只不过是自己人生中的一个精彩插曲,而不能作为救亡图存的桥梁,更不能作为自己人生成长的阶梯。

那一年,毛泽东18岁,刚从老家来到长沙的湘乡驻省中学学堂读书,正好赶上辛亥革命爆发,革命思想传到了长沙后,让毛泽东产生了投笔从戎的念头。

但是,当时参军却有一个规定,需要有两个军中之人担保。由于毛泽东刚到长沙,一时找不到人担保,便与征兵的人理论起来。

这时,新军中铁匠出身的朱其升发现了与人争辩的毛泽东,了解一番原委后,将毛泽东的情况说给了矿工出身的已是军中副目的好友彭友胜。于是,彭友胜见到了毛泽东,发现对方一副文质彬彬的书生模样,颇有好感,便开始交谈。

彭友胜:“你叫什么名字?”

毛泽东:“毛润之!”

彭友胜:“你一个学生,参军干什么?”

毛泽东:“为了完成革命!”

……

就这样,在彭友胜和朱其升的担保下,毛泽东成了新军中的列兵,每月7块银元。

由于彭友胜和朱其升的年龄都比毛泽东大,所以他们在生活上非常照顾毛泽东。

期间,朱其升和彭友胜经常打趣毛泽东说,你是一个做大事的人。而毛泽东也经常调侃回去说:“我将来做了大官一定不会忘记你们这些难兄难弟。古语说:‘苟富贵,勿相忘’嘛!”

▲长征时期的毛泽东

有一天,毛泽东在红枫坡前给二人讲“桃园三结义”的典故时,三人聊得十分投机,有一种触景生情之感,于是毛泽东说:“三国时期,刘备、关云长、张翼德三人在桃园中结拜为异姓兄弟,我们这里不是桃园,但有红枫,我们叫做‘红枫坡前三拜把’吧,结为至交。日后,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上报黎民,下安社会,共同奋斗,为革命尽心尽力!”

对于毛泽东的提议,彭友胜和朱其升也都深以为然,三人当即结为异性兄弟。

后来,毛泽东一提到这两位结拜兄长,就会说大哥彭友胜最有威信,二哥朱其升最讲义气。每当自己受人欺负时,两位兄长总是挺身而出。因此,兄弟三人的感情都很浓厚。

但是,好景不长,清朝灭亡,辛亥革命胜利,一时间没有了战争,便给每个士兵发响三个月后,新军就地解散了,各人自行回家。

新军解散后,毛泽东回去继续读书;彭友胜后来参加了国民革命军,并当上了少尉排长,后来又因国民党军队的日益腐败,心灰意冷之下回到家乡继续务农;朱其升则继续干起了自己的老本行。

自此,兄弟三人几乎断绝了音讯,直到新中国成立,彭友胜才在画像上认出了毛泽东,随后给毛泽东写去了一封信。此后,三兄弟便常有书信来往。

原本,当地政府想要照顾彭友胜,但是他不想给政府添麻烦,便回到家里带着乡亲们种起了茶叶,每年都会给毛主席寄去一包,而且这一寄就是十八年,直到85岁不幸离世。

由此,不难看出,“红枫坡前三拜把”不带有一丝的相互利用和利益纠葛,只是单纯的一腔热血,毛泽东更没有把这种结拜当成“救亡图存”的人生阶梯。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这就是蒋介石与毛泽东的本质不同,前者是一味的学习与模仿,而后者却是在学习中寻求新的突破。

这一点,在毛泽东放弃赴法留学时就有了明确的表态:“求学最重要的‘学’,而没有非要在哪里学的道理。现在最重要的事情,不是留学,而是要把中国真实存在的问题,搞明白、搞清楚,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于是,在一系列的革命实践活动中,毛泽东发现了国家存在的根本病因,也找到了救治的良方和革命的真理。如:战略上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战术上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游击战方针、组织制度上的“支部建在连上”、实践上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等。

这时的他,已完全冲破了旧有的思想桎梏,并找到了指引中国前进的方向(毛泽东思想)。因此,蒋介石和毛泽东这对老对手,老朋友,一个失败,一个成功,并非命运的使然,而是人为的必然。

图片来源网络

0 阅读:12
历史爱好者祥子

历史爱好者祥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