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什么要用纸糊窗?刮风下雨纸不会坏吗?是不是有什么玄机?

史新说 2022-06-22 12:36:31

在很多古装影视剧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一幕,某人为了窥探屋内情形,用手指头往嘴里一蘸,然后就能将窗户纸捅出一个窟窿。

每当看到这种场景,很多人都会觉得,古代的窗户形同虚设,毫无隐私可言。

不仅如此,还会有人认为,这么一捅就破的窗户纸,要是碰上刮风下雨的天气,岂不是分分钟就被破坏了呢?

实际上,这只是我们的一个误区,古人的窗户纸,远比我们想象的要结实得多。

除了很难用手指头捅破之外,同时还能抵御风吹雨打,另外还兼顾了部分透光性,那么,古人是如何在没有玻璃的情况下做到这一点的呢?其实玄机和奥秘,就是这层窗户纸的材质和制作工艺上。

需要说明的是,在古代,不是所有人都能用上纸来糊窗户的。

并且,我国古代使用纸来糊窗户的历史其实很短,虽说早在东汉时期,蔡伦就发明了纸张,但至少到明清之前,大部分人的窗户上,并不是用纸来糊的。

用什么呢?种类有很多,自打古代的建筑有了窗户这个特点后,古人们为了遮风挡雨以及为了避免被窥探隐私,就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

比如,用过兽皮,即将动物的皮晒干后拉抻,然后蒙在窗户上。

除了兽皮之外,古人还用过动物膀胱、树叶、瓦片、木板等,总之只要能起到遮挡作用的物品,都会用到窗户之上。

而那些贫苦人家的窗户,一年四季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敞开的,也就是没有任何东西遮挡,只有到了冬天时,为了遮挡风寒,才会用茅草、树枝之类的物品来堵住窗户。

当然,用上述这些东西来封闭窗户,自然就没有什么透光性可言了,更不具备美观性,但没办法,古代的穷人能吃饱饭、有地方住就谢天谢地了,哪里还有能力去打理窗户?

上述是贫苦人家的窗户,那么富人们的窗户又是什么样的呢?

富人们自然不会用茅草、瓦片、树枝之类的糊窗户,但在明清之前,同样也没有大面积使用纸张,他们用来糊窗户的物品种类也有不少。

首先就是用布料来糊窗户,这种布料一般是各种轻薄的绸缎,也叫做“纱”。

用“纱”来糊窗户的历史,最早要追溯到汉代,汉代养蚕业和纺织业十分发达,因此就具备了大量生产纱织品的基础,所以,当时使用纱来糊窗户,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并且,当时的古人之所以选择用“纱”糊窗户,也是发现了“纱”的妙处。

“以纱糊窗……遮蔽飞蝇透脱风气”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纱这种东西,不仅能遮挡苍蝇之类的昆虫,还兼顾透风的效果,相比于用兽皮或者木板而言,自然是纱更好一些。

并且,古人在使用窗纱的过程中,还发现了如果采用绿色的窗纱,那么室外的光线照进屋内时,就会显得特别明亮,另外,绿色窗纱在夏天看起来显得更为凉爽,所以,我们在很多古代的诗词中,就经常会看到“碧窗纱”之类的字眼。

这一点在故宫尤为明显,凡与室外相接的,多选用这种绿色窗纱。

除了用纱来糊窗户之外,古代还有一种比较高档的糊窗户物品,名字叫做“明瓦”。

所谓明瓦,其实就是用蛎、蚌等动物的外壳,加以磨制,一直到其被磨成薄薄一片的时候,就可以用来糊窗户了。

“蚝光出阳江海中,蚝别种,无肉,治其壳,施以窗隔,薄而明,谓之明瓦。”---《肇庆府志》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明瓦的观感,有点类似于现代的毛玻璃(即磨砂玻璃),这种材质装到窗户上所呈现出来的透光效果,虽说比不上现代的透明玻璃,但在古代已经是相当不错了。

当然,明瓦的造价很高,除了王公贵族和大富之家外,普通人根本就用不起。

那么,用纸来糊窗户,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流行的呢?严格来说,是从明清之后,才大量出现用纸来糊窗户这种现象的。

蔡伦发明纸之后,纸的主要用途,是用来书写,并且,受技术的限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纸的造价很贵。

哪怕是到了隋唐时期,造纸业相对发达,但纸依旧还是停留在书写层面。

真正让纸满足大众需求,且价格相对低廉的时期,是在明清时代,明朝建立后,随着国家的稳定,造纸业重新开始兴旺发达起来,同时在技术上也较前代有了巨大进步,这才得以让纸张被更多人使用。

也就是在这期间,才开始大量出现用纸来糊窗户的现象。

不过,用来糊窗户的纸,可不是那种用来写字的纸,而是一种特制的纸张,其名字在当时叫做“桐油纸”。

所谓桐油纸,其实说白了,就是将纸在桐油里浸泡后所得到的纸张,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浸泡在桐油里的纸张,也不是普通的纸。

一般来说,都是那种采用谷皮、树皮和藤类等植物做成的纸,这种纸本身就带有一定的韧性,另外曾经在古代的东北地区,还出现过一种叫做“麻纸”的纸张。

这种纸的制作工艺很复杂,其在制作时,需要先将谷皮、树皮等原材料碾碎,然后生洗,生洗后还需要蒸,蒸完还需要碾,最后放进池子里搅拌。

等到搅拌均匀后,进行沉淀,沉淀一定时间,就可以进行“捞纸”。

到这里工序还不算完成,将纸捞出来后,用重物压住进行风干,等到接近干的时候,在浸泡桐油,最后才能往窗户上糊。

经由这几道工序制作出来的纸张,其中的粗纤维含量很高,因此制出来的纸不仅粗糙,并且还很厚,加上其被放入桐油中浸泡,因此就具备了防水的效果。

这样的纸,至少用手指头蘸唾液,是很难捅破的。

桐油纸除了可以用来糊窗户外,还可以制造雨伞,我们经常在电视剧中看到古人在雨中撑伞,其实就是用桐油纸做出来的伞。

既然都可以做成雨伞,那防水性自然不错,所以,古人用桐油纸糊窗户,就不用担心风吹雨打了。

不过,真要是遇到那种瓢泼大雨,桐油纸还是会被打湿的,不过,对于这个问题,古人也有解决办法。

这个办法就是在建房子的时候,建上滴水的屋檐,让雨水顺着屋檐流到地面,而不至于流到窗户上。

除了这种方式外,古人还会用木板或芦苇做的苇席,给窗户当做雨帘,用这种“经济实惠”的方式,来保证窗户纸不会被打湿损坏。

总之,在玻璃出现之前,古人糊窗户的办法有很多,比如用明瓦、窗纱以及桐油纸等,并且为了保证窗户纸不被雨水打湿,古人们也想到了建造屋檐,以及用苇席遮挡等办法,所以,遇到风吹雨打,古人就不担心窗户纸坏掉了。

最后再说一下玻璃是什么时候被大量应用在窗户上的。

与很多人想象中不同的是,最早发明和广泛应用玻璃的,并不是我国的古人,而是四千多年前的古埃及人。

之后,经过罗马人改进和推广,制造玻璃的技术开始逐渐成熟,并且当时的罗马人已经开始将玻璃镶嵌在门窗之上了。

到了12世纪,随着商品玻璃的出现,欧洲越来越多的房屋上,都镶嵌有玻璃,彩色玻璃也在这期间开始出现和运用。

但受技术的限制,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些镶嵌在门窗上的玻璃,尺寸都不大。

直到16世纪,一个叫做纳夫的人,发明了制作大块玻璃的工艺,这才得以让玻璃的尺寸越来越大。

而玻璃是什么时候传进我国的呢?关于这一点说法不一,有一种说法是说在明朝郑和下西洋的时候,带回了玻璃以及工匠,还有一种说法是说在清朝的雍正年间。

不过,不管是明朝还是清朝,玻璃真正在我国开始普及,则要到民国时期,在此之前,即使有玻璃这种东西,也都是贵族们才拥有的物件,普通人根本用不起。

可能有人会疑问,不是说我国很早就发明的玻璃吗?曾经考古工作者,不是还在一座战国古墓中发现了一个玻璃杯吗?

实际上,我国古代还真的没有玻璃制造工艺,有的只是“琉璃”,并且,那个在战国古墓中发现得近乎透明的“玻璃杯”,经过专家鉴定,是一个由天然的水晶雕刻而成的杯子,并不是用玻璃烧制的。

所以,直到玻璃大量普及之前,我国的古人就是用上述几种方式进行糊窗户的。

综上所述,古人在糊窗户这件事上,并不是全部用纸,也会用明瓦、窗纱等物品,或者是木板、茅草等,而之所以在用纸时不怕风吹雨打,是因为糊窗户的纸不是普通的纸,而是经过桐油浸泡的特制纸张,这种纸张又糙又厚,并且有一定的防水性,因此就不容易被风雨损坏。

2 阅读:1017
评论列表
  • 2022-06-22 14:42

    看到总之两个字,就放心了,又是胡编的一篇拼文凑字

史新说

简介:旧的历史新的解说,和我一起畅游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