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助理还是安全黑洞,AI手机走向何方?

嘉慧浏览趣事 2025-02-02 00:19:01

年关已至,众多科技媒体与自媒体纷纷对过去一年引发广泛关注的技术热点展开年终盘点,其中,“AI” 一词格外引人注目。

自ChatGPT横空出世,AI的风潮迅速席卷全球,一夜之间,各行各业涌现出大量打着AI噱头的新产品,AI俨然成为了一种概念 “万灵药”,而AI手机在这场热潮中更是冲在前列。

AI 手机的市场热潮与发展态势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多家手机厂商纷纷入局AI手机领域,背后是对寻找下一个营收风口的急切渴望。

即便是以创新著称的苹果公司,也难以置身事外。与此同时,用户对 AI 手机的需求是客观存在的,其消费潜力亟待进一步挖掘。根据IDC的预测,2024年全球AI手机出货量达1.7亿台,然而市占率仅为15%,这表明AI手机市场潜力无限。

毫无疑问,2024年已然成为了AI手机元年,众多厂商纷纷推出自家的AI手机产品,即便尚未推出的厂商,也已对成型的概念进行了反复打磨。

国外的老牌手机制造商,如三星,其生产的AI手机早已投入市场销售;苹果虽然在布局上稍显滞后,但在技术开发方面始终保持谨慎且积极的追赶态势。

三星AI折叠手机

在国内,手机制造厂商也各有动作,华为稳扎稳打,荣耀、vivo 等安卓厂商则选择快速跟进,市场竞争呈现出一片混战的局面。在去年下半年的发布会上,这些厂商竭尽全力向用户展示AI手机的便捷之处。

例如,以旅游出行为场景,用户只需说出出行目的地和持续时间,AI手机便能自动打开订票软件,筛选合适的出行方式和时间,并帮助用户预订更便捷的酒店。对于预定每日餐饮这类繁琐却重复的工作,AI手机也能轻松应对。

一些搭载特定大模型的AI手机,甚至能够结合用户的喜好和热门旅游分享帖,自动生成一份私人定制的玩乐攻略。

在互联网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要高效、有针对性地从海量信息中筛选出自己需要的部分,往往需要付出一定的时间成本,而 AI 手机则可以极大地缩短这一过程,帮助用户节省决策时间。

AI手机的技术实现与面临的难题

目前,市面上的AI手机所搭载的AI,要么是手机厂商自研,要么是与外部大模型公司合作,亦或是两者兼而有之。

毕竟对于以生产硬件为主的手机厂商来说,要在短时间内开发出一套高效运行的大模型,难度极大。尽管厂商们在发布会上展示了各种看似成熟的应用场景,但实际上,很多都只是经过大模型专门训练的 “样板戏”。

消费者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常常会发现产品存在诸多问题,如反应迟钝、频繁出错等,噱头远远大于实际用途。

以苹果为例,其早在2018年就组建了AI团队,布局这一新兴领域,然而自研的Apple Intelligence 性能却十分有限。在海外AI手机研发方面,苹果最终与 OpenAI 达成合作意向,将 ChatGPT 整合进 iPhone;在中国国内,苹果也积极与多家大模型企业接触,寻求本土合作商,百度、腾讯和字节等企业都曾传出与苹果有过谈判。

不过,仅仅与大模型厂商建立合作,并不足以生产出真正满足用户需求的 AI 手机。大模型虽然经过大量训练,对世界的认知广泛而深入,但对具体使用者的了解却十分有限。

就如同为大模型提供数据以让其了解人类世界一样,AI 手机也需要获取一些用户信息,才能为用户提供贴心的定制化服务。例如,当用户发出 “给我订一束花送给我的朋友” 的指令时,AI 手机需要先找到能够订购花束的 APP。

如果手机上安装了多个提供花卉配送服务的 APP,AI就需要结合用户的过往订购记录、喜好以及商家的折扣等信息进行筛选和决策。而这些辅助决策信息,通常存储在第三方 APP 中,由软件开发商管理和保护。

关键问题随之而来:AI 手机需要调用这些信息以更好地服务用户,但手机厂商自身并不拥有这些信息。

AI 手机的技术路线及衍生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AI 手机探索出了意图框架路线。手机厂商与软件开发者进行商谈,获取相关授权,以便让手机上的 AI 能够使用存储在 APP 中的信息。

目前,选择这条路线的主要是苹果和华为,它们拥有自研的系统,能够明确并统一自身的需求。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搭载安卓系统的手机厂商由于需求各异,开发工作量大,缺乏足够的筹码与第三方软件开发商进行单独交涉。

在迫切追赶的心态驱使下,部分厂商决定利用安卓系统内专门为残障人士预留的无障碍接口,绕过向第三方软件开发商索取授权的环节,这便是纯视觉方案,也被简称为 “读图”。

意图框架路线

这种方案下,AI 如同人类一样,直接读取 APP 中的信息并进行分析处理。

安卓系统预留的无障碍接口原本是为了方便残障人士使用手机,允许应用程序读取屏幕内容并代替用户执行输入操作。然而,部分手机厂商却利用这一接口,在未经第三方 APP 同意的情况下直接调取用户信息,甚至有些厂商在手机出厂设置中默认打开该功能,在未告知用户的情况下获取第三方软件中的信息。

这不仅涉及到信息管理的权责问题,还引发了一系列潜在风险。通常,用户在使用第三方 APP 前,会被提示阅读授权协议并同意 APP 开发者保存和记录使用信息,APP 开发者需对这些私人信息的安全负责。

但采用 “读图” 路线的 AI 手机,绕过了第三方,既未从开发者处获取授权,也未征得用户同意就调用了信息,这使得第三方开发者可能要为 AI 厂商的无授权使用行为所导致的一系列潜在伤害承担巨大风险。

此外,滥用无障碍接口还涉及到法律问题。在应用软件领域,已有多起利用无障碍接口开发自动抢红包外挂软件而被重判赔偿甚至入狱的案例。虽然对于硬件厂商的刑责尺度可能与软件开发商有所不同,但绝不应采取默认、放任自流的态度。

AI 手机的安全隐患与应对策略

启用纯视觉方案还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即该方案需要大量的算力,而目前端侧的算力显然无法满足需求,因此只能借助云端算力。

在向云端传输和存储数据的过程中,用户信息暴露和被窃取的风险大幅增加。即便以重视安全和隐私著称的苹果,在选择意图框架路线的情况下,仍需将部分计算任务上云。

苹果虽辩解称会在端侧进行核心私密信息的计算,并对传输过程进行加密,仅将无关紧要的部分交给云端处理,但在今年 1 月,苹果公司还是同意支付 9500 万美元和解一项集体诉讼。

该诉讼指控其 Siri 语音助手未经用户同意录音并上传数据分析用于广告推送,自 2014 年起,受影响的美国用户每台设备可获得 20 美元赔偿,每人最多可获赔 5 台设备。

此前,有专家就指出,谷歌等公司在数据传输和存储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已经对人类敲响了警钟,基于云计算的 AI 风险已经超出了当前的预期。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以及在可预见的未来,尽管现代手机的硬件不断改进,但由于技术限制,其速度提升有限,AI 手机在根本上仍将严重依赖云端服务器提供算力支持。

从当前形势来看,AI 的发展是必然趋势,不可阻挡,因此各行各业以及手机厂商积极布局 AI 的决策无可厚非。

结语

曾经,诺基亚在智能手机浪潮来临之际,未能及时跟上步伐,短短几年便从行业霸主的宝座上跌落。如今,手机市场竞争激烈,即便是强大的苹果,近两年也出现了不可逆转的颓势。在迈入新的技术门槛时,每个厂商都渴望抢占先机,20 年前苹果在智能手机市场建立起统治地位的过程便是如此。

我们在积极拥抱技术带来的便捷的同时,也必须对可能损害用户基本权利的行为保持警觉,认识到其可能导致的灾难性后果。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极高,一条电话号码和身份证号的打包价格甚至不到两毛钱,这些信息落在商家手中可能只是带来促销轰炸,但如果落入境外不法分子手中,就可能成为诱骗他人倾家荡产的陷阱。

现代人对手机高度依赖,手机已成为我们的 “外置大脑”。如果本应让这颗 “大脑” 运转更流畅的技术进步,被急于求成的野心所绑架,不仅无视用户的知情权,还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那将是十分可怕的。

AI 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其技术特点决定了与之相关的行业伦理和法律建设面临诸多困难,缺乏可供参考的先行经验,这就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与时俱进。不仅要在用户信息的保存和使用上明确权责,还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安全立法,杜绝任何一方的 “一言堂” 行为。

各方应坐下来共同梳理问题,即便这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便存在滞后性,也不能因此而裹足不前。俗话说,一流企业制定标准,AI 手机正面临着这样的局面,诸多未解问题不应被轻易搁置。

当前正是积极入局的好时机,国内搭载安卓框架的手机厂商众多,如果能够抢先形成某种规范,将对后续的行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和示范效应,而这需要从硬件到软件、从企业到政府的各方通力合作,唯有合作才能实现共赢。

【文本来源@科工力量的视频内容】

0 阅读:0
嘉慧浏览趣事

嘉慧浏览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