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引广州日报报道:据广东疾控最新披露,2024年第42周(10月14日至10月20日),全省新增报告2029例登革热病例。而在大洋彼岸的苏丹——该国首都喀土穆北部萨马拉布地区暴发登革热疫情,已造成186人死亡。
什么是登革热?为什么秋天又严重起来了?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其名称来源于“登革”,这一词源自斯瓦希里语“dengue”,意指“病态”——而许多读者所知的一句著名的斯瓦西里语是——“哈库那玛塔塔”用,写作“Hakuna Matata”。这句话在斯瓦希里语中意思是“没有烦恼”或“无忧无虑”。在著名电影《狮子王》中,这句台词由丁满和彭彭说出,传达了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鼓励辛巴摆脱过去的痛苦和负担,享受生活的快乐。
关于登革热,最早的记录可以追溯到1779年,当时在东印度群岛和印度被描述为一种类似于黄热病的疾病。19世纪末,登革热在亚洲和美洲等地广泛传播,并在1950年代得到进一步研究,确认了其病原体为登革病毒。
登革热的病原体主要由雌性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这些蚊子在潮湿和温暖的环境中繁殖,通常在水体附近滋生。秋季,尽管气温逐渐降低,但在一些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仍然保持相对温暖和湿润的气候。这种气候条件为蚊子的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导致蚊子数量的增加。此外,秋季是降雨量增加的季节,最近反复袭击的秋季台风带来了充沛的雨水,雨水形成了许多积水,成为蚊子的滋生地。随着蚊子数量的增加,感染登革病毒的机会也随之上升。此时,蚊子在寻找宿主时更为活跃,叮咬人类的频率增加,进而提高了病毒的传播率。
中医应对疫病:历史与现状
登革热在中医古籍中没有明确的记载,但其属于广义的“疫病”范畴。
中医应对疫病,有诸多经典案例,实乃历史之明证。古时,疾病肆虐,医者竭力以道德、仁心、医术救人。伍连德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抗鼠疫于上海与广东,运用中西结合之法,采取黄连、白头翁等清热解毒之药,消肿止痛,设立卫生防疫措施,广泛宣传,教育民众防范,终有效控制疫情,减轻亡者。又如明清之际,医家陈修园在疫病流行时,常以针灸与中药相结合,采用疏风解表、清热解毒之法,治愈多例瘟疫患者。时至1981年,海南省发生手足口病,中医师借助传统疗法,运用银翘解毒丸、柴胡等,结合现代医学理念,通过针灸、推拿等方法,成功降低病死率,患者迅速恢复,极大增进公众对中医之信任,展现了中医药在应对疫病方面的独特优势。
及至现代,面对新兴疫情,中医同样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2003年SARS疫情爆发,给社会带来极大挑战,中医药在抗击非典中积极参与,许多中医院施用银翘散、清肺汤等方剂,结合推拿、针灸,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提升免疫力,减少重症率,部分地区还开展了社区健康教育,提升民众的防病意识,此举令中医药得到国际社会之认可。2020年COVID-19疫情来袭,国家卫健委推荐清肺排毒汤,广泛用于轻型与中型患者的治疗,许多中医院通过中西医结合,帮助患者快速恢复,显示出传统医学在现代公共卫生中的潜力与价值。中医在这些事件中,不仅仅是治疗手段,更是一个系统的防控理念,强调辨证施治、因病施药。
中医防蚊虫:具体做法
中医防蚊虫的方法主要包括使用一些传统中药和草药。常用的中药如雄黄、艾草、薄荷等,具有驱虫效果。雄黄性寒,味辛、苦,具有毒性,主治热毒、虫积等,常用于外敷以驱除虫蚊,能有效防止叮咬,但因其含有砷,孕妇、幼儿及肝肾功能不全者应避免使用。艾草则常用作熏香或制成艾条,性温,味辛,具有温经止痛、驱寒除湿的功效,点燃后散发出的烟雾能有效驱赶蚊虫,但对易过敏者也需谨慎使用。薄荷性凉,味辛,具有清凉解毒、疏散风热的作用,常用于制作驱蚊剂,适合外用,但若皮肤敏感者应避免直接涂抹。此外,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定期清理积水,也是中医防蚊虫的重要措施。这些方法结合使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蚊虫叮咬的风险,从而达到预防登革热等蚊虫传染病的效果。
未病先防:黄帝内经的启示
《内经》就提到“冬不藏精,春必病温”,这句话的提示在于——盖言冬者,藏气养生之时,若不善养,春则易感温邪,身体必受其害。故应常保温暖,衣裳厚重,以御寒风;饮食上宜多食温性之物,如羊肉、鸡肉、黑豆,补充阳气;运动亦不可忽视,虽寒冷,然可于室内稍作调理,以通气血;睡眠当充足,静养身心,使精气得以蓄积;心态宜平和,避免忧虑,以助气血流通,增强体质。惟有如此,方能冬藏精气,春来时身心康健,免于温病之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