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式降价”后,不得不说:合资车已逐步丧失定价权和定义权

汽车向导呀 2025-04-12 10:58:08

以前挑车的时候,大家心里都有个数:“要是钱够多,那就买合资车,质量靠谱。”

但现在咋样了?

在相同的价钱下,比亚迪、问界、小鹏这几款车,不光能开得更远,配置也挺高档,而且智能驾驶也不在话下。

回头瞧瞧那些合资车,说实话,除了车头上那块牌子,它们也没啥特别亮眼的地方了。

最让人心里不是滋味的是,连那些合资汽车品牌都开始“服软”了。

比如说以前的“合资热门车”速腾,起步价得12.79万呢。

但现在瞧瞧,那款车的裸车价格已经降到了8.39万,直接少了4.4万块。

帕萨特、轩逸、锋兰达、荣放、迈腾这些车型,价格也是一路狂跌,跌得都没啥面子了。

就连高端品牌雷克萨斯和那些BBA系列也躲不过这一招——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它们纷纷推出了大力度的折扣。

价格低看似划算,但背后往往藏着别的意思:

以前那些合资大牌,现在可不再像以前那么牛气了,它们慢慢丢掉了两个关键的东西——“价格说了算”和“说了算啥是好”。

咱们先聊聊“定价能力”这事儿。

说起来这事儿,大家有没有琢磨过:以前那些合资车,根本不用看消费者脸色。

不管是三缸发动机、配置缩水,还是拿老平台改改样子,只要车上有大众、本田、丰田这几个牌子,价格标高点,还是会有很多人争着要。

有些人手头紧巴巴的,却还是要咬咬牙,非得去买那“合资品牌的中等配置”。

就算明白设备差、容量小、技术过时,也还是硬着头皮挺下去:

不就是因为“它挺能保值嘛!”还有“国产的确实让人不太放心啊!”

——这就是拥有“定价权”的硬气所在:他们不靠产品本身的魅力来吸引你,而是凭借着其高端地位来让你折服。

但到了今天,这一整套全乱了套了。

不是说消费者现在更挑剔了,其实是国产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发展,把那些原本价格“虚浮”的产品都揭露了出来。

你的宝马X5要70多万,但瞧瞧我这问界M7,尺寸跟你有一拼,配置上更是远超你。它就卖25万,而且还配备了高级智能驾驶功能。

你的卡罗拉打算卖11万啊?那我告诉你,秦PLUS只要7万就能入手,配置还比你的多一倍,而且还能上新能源车牌呢。

现在这种情况,市场上再也收不上什么所谓的“情感溢价”了。

更让人无奈的是,合资车厂商心里也明白,按照以前的价格,车子已经不好卖了。

因此你会发现,厂家自己先“大甩卖”,销售渠道也急着“甩货”——价格一路狂跌,跌得让消费者都惊了。

速腾这款车一下子就降了4万多,帕萨特也便宜了大概5万,就连BBA这些高档车都放大招了,直接指导价就砍了10万。

以前啊,你想都不敢想——奔驰宝马那价格,铁定是钉死了的,雷克萨斯就更别提了,压根儿没商量。

结果,现在这种“随心所欲定价”的特权直接没了。

不光是“定价权”没了,连“定义权”也快保不住了。

以前,是谁给我们讲解啥叫“豪华轿车”的?谁又定下了“好车”的规矩?

说到合资车,那些处于高端位置的,往往是欧美日的牌子。

那时候,大家都说多连杆后悬架比较好,我们就信了。

大家都说“只有涡轮增压才能带来驾驶的快感”,于是我们就跟着去追求。

他们曾经有个说法,“简化配置是为了保障安全”,这个说法让我们深信不疑,好多年都是这样认为的。

现在,合资车手里的那种“说了算”的权力,正一点点地被拿回去。

现在的消费者可精明多了,不会随便被一个新奇的“技术术语”就打动。他们真正在意的点是:

开着感觉咋样?稳不稳当?安不安全?屏幕够不够大?智能程度高不高?

因此,不少本该引领潮流的合资汽车品牌,结果却变成了跟在别人屁股后面的模仿者。

说起合资车,以前那些打死也不肯用大屏幕的厂家,现在也都纷纷跟上了潮流。

就连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技术也开始找中国合作,用咱们的方法来提升他们的汽车。他们把这些中国方案融入到自家汽车里,以增强性能。

在新能源车这块地盘上,就更别提了。

在这个领域里头,啥样的车算是好车,啥价钱该配上啥东西,现在基本上就是“国产车厂家说了算”。

别轻视这两个方面,它们并非只是合资车外在形象的小事。

现在,咱们正逐渐成为整个汽车行业的“领头羊”,是时候轮到我们上场亮相了。

说白了,这几十年来,中国的汽车工业就像是在合资品牌划定的“框框”里打转:

大家说哪款车棒,咱就往那个路子去研发;提到啥技术牛,咱就使劲儿跟上。

消费者们的认识,其实都是商家慢慢“引导”形成的。

现在,这个权力体系开始变得不稳定,眼看就要被彻底瓦解了。

你瞧瞧,现在到底是谁在定规矩呢?

比亚迪推出了他们的刀片电池,结果一下子就在全球范围内带动了磷酸铁锂电池的热潮。

华为推出了乾崑智能驾驶系统,这下子,合资车厂商都傻眼了,直呼“咱们的车跟智能不沾边了”。

是问界、理想、小鹏这些品牌,把原本高端车才有的“智能驾驶辅助”、“语音指令操作”和“大尺寸中控屏”带到了15万左右的价位,硬是把消费者的基本期待给刷新了。

那说到合资牌子咋样呢?

以前被人称作“技术大佬”的公司,现在却得依赖比亚迪的混合动力系统、华为的智能驾驶技术,就连整个供应链也都逐渐转向“中国制造”。

谁在追着谁?一眼就能看出来。

其实,最重要的是这种权力的转变,不光是对车企有影响,它还会让我们的消费方式、行业的未来,乃至整个国家制造业的实力都发生巨大变化。

回想一下,过去咱们总觉得“中国制造”就是“给人打工”、“没啥真本事”;

如今,就连德国和日本的汽车品牌都跑来“向我们请教技术”了,想想我们小时候的那个情况,这变化也太大了吧?

因此,“定价主导权”不只是能让你买车时省下好几万那么简单,“定义主导权”也不仅仅是个吸引人的说法而已。

这表示啊,中国品牌现在已经牢牢抓住了控制权,就像是握着方向盘的司机,而那些合资品牌呢,就只能坐在旁边,当个副驾驶,眼睁睁看着道路一点点变化,路线被重新绘制。

看这架势,再过几十年,汽车制造这行当里的老大说不定得“易主”了。

换句话说,就只剩下这么个称呼了——中国!

难道不是吗?想想看,事实不就是这样吗?

1 阅读:2133
汽车向导呀

汽车向导呀

欢迎关注!带你一起了解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