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尼克号的锅炉工,事发时坐破艇逃离,大难不死后买下香港庄园

历史有小狼 2024-07-11 16:49:06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泰坦尼克号的冰山之灾

1912年4月14日夜晚,泰坦尼克号穿行在漆黑的北大西洋上,船上的氛围充满了欢快。一等舱的乘客们身着晚礼服,在华丽的舞厅内随着乐队的演奏翩翩起舞。舞厅内装饰着奢华的吊灯和精致的帷幔,光影交错中,笑语盈盈。

然而,这种欢乐的氛围被一声巨响瞬间打破。泰坦尼克号的船身撞上了一座巨大的冰山,撞击的声音在夜空中回响,船体伴随着刺耳的金属撕裂声剧烈摇晃。人们的舞步戛然而止,乐队的音乐也在混乱中停顿了下来。随着船身的晃动,未固定好的物品开始在舞厅内滑动,甚至有的椅子撞击到了墙壁。

船上的船员迅速反应,尝试维持秩序,高声向乘客们保证安全,同时迅速前往甲板查看情况。他们发现船体右侧受到了严重损伤,冰山的锐利边缘几乎切入了船的腹部。寒冷的海水开始涌入船体,冰冷刺骨。

在船的下层,锅炉室内的情形则更加危急。工作人员们在狭窄、闷热的空间中奋力控制着船上的动力系统。当撞击发生时,一些工人几乎无法站稳,被突如其来的撞击力道抛向一边。锅炉室内部的金属结构发出难耐的吱吱声,表明结构正处于极端压力之下。尽管如此,他们仍努力维持着机器的运行,防止动力系统的彻底失败。

随着水位的上升,船体开始明显倾斜。乘客们被引导穿上救生衣,聚集在甲板上的救生艇旁。冷风中,船员们尽力安抚乘客,同时快速检查救生艇的安全设施,准备将其下放至冰冷的海面。

不久,船身的倾斜越来越严重,水面迅速上升至甲板层。人们在惊恐中争先恐后地登上救生艇。在这种紧急情况下,许多人只能手忙脚乱地抓住任何能够让自己保持浮力的物体。由于救生艇的数量有限,许多人面临着即将落入冰海的命运。

最终,随着泰坦尼克号的船身从中部断裂,船尾部分开始缓缓沉入海底。巨大的断裂声似乎标志着这场悲剧的高潮。海水在断裂处猛烈涌入,船体的后半部仿佛被吞噬进了无底的黑暗中。

方森与同胞的艰难求生

在泰坦尼克号的底层,锅炉室内充斥着蒸汽和金属的辛辣气味,灯光昏暗,环境嘈杂。这里是船只的心脏部位,负责供应整艘巨轮的动力。一群穿着油渍工装的锅炉工正紧张地忙碌着,他们不断地在高温和蒸汽中穿梭,操作着沉重的机械设备。这些工人大多来自不同国家的底层阶层,他们的工作是辛苦而危险的,却鲜为人知。

当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的那一刻,锅炉室的工人们并没有立即意识到发生了什么。首先感受到的只是一阵强烈的震动,随后是机器运转声的异常。一些工人开始检查设备,试图确定是否发生故障。随着时间的推移,船身的倾斜逐渐变得明显,海水开始慢慢渗透进锅炉室,初只是水珠,很快便变成了小溪。

在泰坦尼克号上,方森和其他五名来自广东的同胞都是普通的船员,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在船的底层担任锅炉工。这些中国工人原本在南洋的船只上从事海员工作,有的是机械师,有的是普通船员。方森在转到英国白星航运公司后,被分配到泰坦尼克号,这对他们来说既是一个新的挑战,也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

当泰坦尼克号撞击冰山的那一刻,船体剧烈摇晃,随即出现严重倾斜。方森和他的同胞们在锅炉室内感受到了撞击带来的首波冲击。由于他们处于船体的较低位置,逃生的难度极大。船舱内的灯光因撞击而闪烁不定,漆黑与恐慌一时间充斥整个空间。

在紧急情况下,他们决定尽可能向上逃生。船已经开始倾斜,他们攀爬蜿蜒的楼梯,努力向甲板方向前进。由于船上的混乱,他们花了不少时间才到达甲板,这时,救生艇的下放已经开始,但大多数艇都已满载。

冰冷的海水很快开始侵蚀泰坦尼克号的完整性,方森和其他几名同胞未能找到空余的救生艇。他们无奈之下,抓住船上的漂浮物,如木板和救生圈,一同跳入了冰冷刺骨的海水中。北大西洋的海水温度极低,他们只能依靠抱团取暖的方式来抵御刺骨的海水。

在海中漂浮的那五个小时里,他们时而被巨浪吞没,时而浮出水面。夜色加上海水的寒冷使得求生变得异常艰难。他们尽力维持体温,有时候是通过紧紧抱团,有时候则是拼命挥动四肢,以增加血液循环。

终于,当晨光初现,一艘救生艇在不远处的水域巡逻时发现了他们。救生艇上的乘客和船员用绳索和救生圈将他们一一拉上艇。救生艇已经相当拥挤,但见到求救者的情况,大家还是尽力让出了空间。

被救上救生艇后,方森和他的同胞们体力已经极度透支,他们的衣服湿透并粘贴在皮肤上,冷风吹过时格外刺骨。他们的幸存几乎是个奇迹,尽管他们失去了许多同胞,但他们自己的生命得到了延续。

幸存后的不公与斗争

尽管方森和他的五名同胞幸运地从泰坦尼克号的沉没中幸存下来,他们很快发现自己被卷入了一场意想不到的舆论风波。当救援船卡帕西亚号将他们安全带到纽约后,这些幸存者原本期望能获得一些安慰和支持,但现实却远非如此。

媒体的报道很快开始聚焦于这些中国幸存者,不过他们被描述的方式充满了偏见和误解。一些西方报纸在描述这场灾难时,对于方森等人的幸存方式进行了夸张且负面的渲染。报道中,他们被描绘为在灾难中通过狡猾和不道德的手段幸存下来,甚至有文章指责他们利用其他乘客的不幸来确保自己的生存。

报道中,这些幸存者被称作“苟且偷生”的人,暗示他们在灾难中的行为不仅是自私的,还包含了奸诈和阴谋。这种描述迅速传播,成为了公众对这些幸存者的普遍印象。在当时社会的背景下,这种偏见和歧视性的报道更是加剧了他们的困境。

在纽约,方森和他的同胞们尝试解释他们的行为仅是本能的求生欲望,并非如报道中所说的那样包含任何不当动机。然而,语言的障碍和文化的差异使得他们的声音难以被听见,他们的解释很少有机会出现在主流媒体中。

此外,这些幸存者的经历被一些不负责任的记者歪曲后,导致他们在社区中也遭受排斥。一些其他的幸存者甚至开始避免与他们交往,担心自己也会被卷入这场未经证实的负面新闻中。

方森和他的同胞们不得不在纽约的华人社区寻找慰藉。尽管他们在社区中得到了一定的支持,但媒体的负面报道仍然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持续的影响。他们发现自己不仅要在新的国家寻找生计,还必须面对来自外界的误解和偏见。

这种情况在方森和他的同胞们的工作寻找过程中变得尤为明显。他们发现很难获得除了最底层、报酬最低的工作之外的任何机会。雇主们因为担心公关风险,往往对他们保持距离,这使得他们的生活状况更加艰难。

方森在香港的新生活

在纽约的岁月里,方森通过从事各种体力劳动,逐渐积累起了一笔不小的积蓄。他在码头搬运货物,偶尔也会在建筑工地上帮忙。这些工作虽然辛苦,但方森始终不言放弃,坚持每一天都充实而劳累。通过这种方式,他逐渐在异国他乡站稳了脚跟,并且存下了一些钱。

到了20世纪20年代,方森决定改变自己的生活轨迹,他用自己辛苦赚来的钱购买了一张前往香港的三等船票,希望在那里开始新的生活。他的选择也反映了当时许多寻求更好生活机会的人的心态。离开纽约后,方森带着对未来的期望抵达了香港。

抵达香港后,方森并没有停下他的奋斗步伐。他很快找到了工作,开始在香港的一个建筑公司工作,由于他在纽约的工作经验,使得他很快就在工地上显露头角。方森的勤奋和坚持为他赢得了同事和老板的尊重,他的工资也逐渐提高。

随着收入的增加,方森开始考虑更长远的投资。经过一番考虑,他决定购买一片位于香港郊外的土地,打算自己建立一个小庄园。这块土地风景优美,土壤肥沃,非常适合种植。方森利用他的积蓄和部分从银行贷款的资金,购买了这片土地,并开始了他的庄园生活。

参考资料:[1]田力,杨益天.《六人-泰坦尼克号上的中国幸存者》:个体视角中的历史银幕探微[J].电影评介,2021(13):59-62

3 阅读:3727
评论列表
  • 2024-08-14 12:37

    想不到多年以后发现幸存的那几个人都是家乡台山人,虽然不认识,感觉挺亲切的

  • 2024-07-22 12:36

    能吃苦经历了生死,整个人都不一样了

  • 2024-08-07 18:46

    在美国干苦力的 可以在香港买地皮 要知道那个时候中国大陆,能喝起粥都算地主来吧

历史有小狼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