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瞎子阿炳:又吸又赌的流浪艺人,沾染梅毒,却和贝多芬比肩

史理爱学思 2024-07-29 03:43:08

亲爱的读者,作者收入微薄,不得不在文中加入了短短5秒广告,观看即可免费阅读全文。我知道这可能会稍有打扰,但它确实能帮我增加一些收入,让我能够继续坚持写作。您的理解是我最大的动力,我会努力带来更多优质内容,感谢每位读者!

1928年深秋,无锡街头沉浸在一片宁静中,只有远处的狗吠声偶尔打破夜的寂静。

一名中年男子坐在城门口,他面容瘦削,眼睛被黑布遮住,手中紧握着一把老旧的二胡。

他手指枯瘦,却洗的很干净,在昏黄的路灯下灵巧地拨动琴弦,一曲《二泉映月》悠扬地飘散,如怨如诉,令闻者皆悲伤。

这名男子便是——阿炳,原名华彦钧。

阿炳被称为“中国的贝多芬”,不仅是因其超高的音乐造诣,更是因为他的经历,也和贝多芬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阿炳的一生如同他的音乐一般,经历了无数的苦难与挣扎,但他始终未曾放弃对音乐的热爱与追求。

在无数个静谧的夜晚,他的音乐不仅抚慰了自己的心灵,也打动了无数过往的路人。

无人期待的生命

在20世纪初期的中国,无锡是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城市,繁忙的街市、香火鼎盛的庙宇和古老的民间音乐,都在这里交织出一幅生动的画卷。

1893年8月17日,华彦钧出生在这个富有历史底蕴的地方。

华彦钧的父亲华清和,是无锡雷尊殿的当家道士,母亲则是一个秦姓寡妇。在那个讲究贞洁和名声的时代,道士和寡妇走到一起,势必会引起非议的。

两人同居一年后,华彦钧在雷尊殿出生,这个孩子的出生纯属意外,父母二人都不怎么期待他的降临,甚至还有些焦虑。

秦寡妇本就饱受流言蜚语,如今竟然在道观生了孩子,更加日日被戳脊梁骨。

最终,她在他人的逼迫和冷眼下,饮恨自尽,那时阿炳只是个刚学会走路的娃娃。

所以说,阿炳从出生开始,可能就注定了这一生都将被蒙上“悲情、低沉”的色彩。

父亲华清和抱着熟睡的儿子,内心满是痛楚,但他身不由己,若是将这孩子养在身边,不仅会影响自己,还会给雷尊殿蒙羞。

不得已,话清河只能选择把年仅4岁的华彦钧被送到了乡下,由婶母抚养。

华彦钧从小很喜欢听道观的丝竹声,还在襁褓中时,每次听到音乐绕耳都会情不自禁闭上眼睛、停止哭闹;到了婶母家后,他也喜欢去山间溪流倾听大自然的声音。

华彦钧8岁那年,华清和成了雷尊殿的主持,决定将华彦钧接回身边教养,并发现了他对音乐的热爱,于是承诺会教他学习音律。

但是,他始终不敢承认自己是华彦钧的父亲,所以华彦钧也只以为这是个愿意收留他、教他本事的好心师傅。

严师出高徒

就这样,华彦钧在雷尊殿开始了他的音乐之路。

无锡当地的道士不仅是宗教的传播者,更是民间音乐的传承者。

作为主持的华清和,本身就对音乐有着极高的造诣,被当地人誉为“铁手琵琶”。他对华彦钧的音乐教育十分严格,无论是寒冬腊月还是炎炎夏日,都要求他刻苦练习。

“迎着风打石头,才能练好击鼓的力度,”华清和对他说。

在吹笛子时,他又在华彦钧手腕上挂铁圈增加腕力;拉二胡时,更是要求他琴弦上留下血迹才肯罢休……尽管如此严苛,华彦钧却从未抱怨,因为他心中对音乐有着深深的热爱。

有一次华彦钧正对着琵琶练习,华清和走了进来,看到儿子专注的样子,欣慰地点了点头。

“师傅,我学了这么久,能不能给你弹一曲?”华彦钧放下琵琶,满脸期待地问道。

“好,让我听听你的进步,”华清和坐下,示意他开始。

华彦钧拨动琴弦,一曲《平沙落雁》娓娓道来,父亲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欣慰。

华清和清楚,华彦钧的音乐造诣注定在自己之上,小小年纪便能弹出这般音律,将来说不定还能继承自己衣钵。

命运转折

21岁时,华彦钧的音乐技艺已相当精湛了,琵琶、二胡、唱功样样出色,在当时都小有名气。

然而,这时华清和已经病入膏肓。

临终前,华清和将华彦钧叫到床前,告诉了他自己的真实身世。

听完后,华彦钧如遭雷击。

其实华彦钧很聪明,他早就察觉到师父对他和其他弟子不太一样,小时候师父总是最严格的对他,其他师兄弟都去饭堂了,只有他还要在冰天雪地里弹奏完一整首曲子才能吃饭。

那时候他怀疑师父是不是不太喜欢他,长大后才察觉了师父的良苦用心……到了今日,他终于明白其中究竟是何缘由。

看着华清和苍老瘦弱的模样,华彦钧没忍住哭出声,然后重重的给“师傅”,也是“父亲”磕了三个响头,颤抖着喊了一声“爹……”。

华清和眼角滑落一滴浊泪,然后了无遗憾的闭上了眼。

父亲去世后,华彦钧和堂兄华伯阳共同掌管雷尊殿。尽管雷尊殿的香火一直旺盛,但失去了父亲的管教,华彦钧逐渐走上了歧途。

在金钱的诱惑下,他开始结交一些不良朋友,吸食鸦片、赌博、甚至逛窑子,渐渐地,华彦钧变成了一个浑浑噩噩的浪荡子。

每次抽完鸦片,华彦钧都会痛苦的缩在角落痛哭,心中自嘲的想,倘若父亲在天有灵看到他这副模样,定然会气的罚他去宗堂跪着吧。

随着时间的推移,华彦钧的身体和精神状态越来越糟糕,最终竟然还在窑洞里染上了梅毒。

疾病迅速摧毁了他的身体,病毒几句扩散到双目,就这样,华彦钧的眼睛渐渐失明,彻底成为一个盲人。

失去视力的华彦钧顿然醒悟,他再也无颜留在雷尊殿,于是在一天夜里,抱着父亲留给他的二胡,悄然离开雷尊殿,开始了四处流浪的生活。

颠沛流浪

失明后的华彦钧,没有了经济来源,只能靠在街头卖艺为生。

他抱着二胡,游走于无锡的大街小巷,茶楼、酒馆、烟馆都成了他的演奏场所,他还给自己取了个“艺名”,名叫——阿炳。

每当他拉响二胡,凄凉的曲调便如泣如诉,吸引了许多路人的驻足倾听。然而大多数人只是听曲儿,很少有人给他打赏,所以阿炳的生活并不好过,他常常饥肠辘辘,衣不蔽体。

后来有一日,阿炳遇到了江阴农村的寡妇董彩娣。

她是一个淳朴的农妇,两人很快结婚,董彩娣成了他生活中唯一的温暖。尽管生活依然艰辛,但有了妻子的陪伴,阿炳的日子总算有了一丝希望。

每当阿炳在街头卖艺,董彩娣总是牵着他的长衫,在旁边为他引路。她总是笑眯眯的问路人:“先生,听一曲吗?”

就这样,二人夫唱妇随,也算过了一段和乐美满的日子。

尽管生活困苦,但在妻子的陪伴下,阿炳找到了许多灵感。他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曲子,大名鼎鼎的《二泉映月》,正是在这段时间里诞生的。

通过这些艰难的岁月,阿炳用音乐表达了他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和对人性的感悟。

他的音乐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时代和社会的缩影,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困境。

随着时间的推移,阿炳的音乐逐渐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二泉映月》名动天下,不仅感动了无锡的百姓,还吸引了许多外地来的游客。

阿炳的名声在全国迅速传播开来,甚至一些达官贵人也慕名前来聆听他的演奏。

有次阿炳夫妇正在路边演奏,突然一个身着光鲜亮丽的商人出现,恭恭敬敬站在阿炳身边,待他奏完一曲,才意犹未尽的上前,询问他是否愿意上他家中演奏?

阿炳犹豫了一下,伸手扯了扯董彩娣,妻子温柔抚上他的手,轻拍两下表示赞同。

“好吧,我愿意去,”阿炳终于答应了。

那天晚上,阿炳在商人的家中演奏,赢得了满堂喝彩。商人对阿炳的技艺赞不绝口,并慷慨地给了他一笔丰厚的报酬。

这次不仅让阿炳赚到了钱,更让他的名声进一步提升。

名声鹊起

然而名声和财富并未带来真正的幸福,随着阿炳的名气越来越大,他的生活好像再也回不到曾经单纯轻松的模样了。

阿炳的心情变得愈发沉重,内心的孤独感也愈发强烈。

尽管内心充满矛盾,阿炳依然坚持创作和演奏。他的音乐在不断的磨砺中变得更加深沉和感人。

一次次的演奏中,阿炳不仅找到了自己音乐的独特风格,也通过音乐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1940年,阿炳正在一家茶楼演奏。

突然几个日本兵闯了进来,粗鲁地打断了阿炳的演奏,命令他为他们单独演奏。

妻子在旁边惊惧的死死拽住阿炳衣袖,阿炳虽然看不到,但对于日本人的恶行他早有耳闻。

虽内心愤怒,但为了自己和妻子的安全,阿炳不得不屈服于了。

他面无表情地点了点头,开始演奏《二泉映月》。随着音乐的响起,茶楼内的气氛渐渐变得肃穆,连那些日本兵也安静下来,似乎被阿炳的音乐所感动。

演奏结束后,一个日本兵眼中闪烁着泪光。

“你的音乐,很特别,”他说。

“谢谢,”阿炳冷冷地回答,心中却充满了对侵略者的厌恶。

这次经历,让阿炳更加坚定了通过音乐表达心声,他开始用自己的音乐反映社会现实,表达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他创作了一首名为《金圆券害煞老百姓》的曲子,讽刺当时国民党政府的通货膨胀政策。

“早上可以买头牛,晚上只能买只鸡,十万金圆券,只够两升米,”阿炳唱道,声音里充满了讽刺和无奈。

阿炳的音乐逐渐成为民众表达不满的声音,许多人通过他的曲子了解社会的现状。

就这样,阿炳的音乐不断进化,创作也更加深刻和广泛。

黯然谢幕

1945年冬天,阿炳躺在简陋的屋中,空气立弥漫着一股霉味。董彩娣在一旁轻轻地照顾他,为他擦拭额头上的冷汗。

阿炳的身体早已被疾病折磨得虚弱不堪,但他依旧不肯放下心爱的二胡。不顾妻子阻拦,硬是要继续弹奏二胡。

阿炳的琴声已经没有了往日的汹涌澎湃,取而代之的是深深愁绪和哀伤。

就在这时,音乐家黎松寿循着乐声前来拜访了。

黎松寿受当地音乐学院派遣,专门来录制阿炳的音乐作品。他看着床上虚弱的阿炳,心中充满了敬佩。

黎松寿说明来意,阿炳点点头,艰难地坐起身来接过二胡。

他闭上眼睛,深吸了一口气,开始演奏那首他最为钟爱的《二泉映月》。琴声如泣如诉,似乎在诉说着他一生的苦难与坚韧。

黎松寿和董彩娣静静地聆听着,眼中满是泪水。

录音结束后,阿炳疲惫地靠在枕头上,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

“这是我的声音,我的音乐,它们终于被记录下来了,”他轻声说道。

几天后,阿炳在无锡牙医成立大会上,进行了他的最后一次公开演出。那天他的身体状况非常糟糕,但依然坚持上台,为现场的观众演奏。他拉着二胡,演奏着《二泉映月》,每一个音符都充满了他对生活的深情,和对命运的不屈。

演奏结束后,现场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观众们纷纷起立,为这位伟大的音乐家致敬。

阿炳脱下帽子,向观众深深鞠了一躬,脸上露出了最后的微笑。

不久后,阿炳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

这天下着暴雨,阿炳静静地躺在床上,听着外面的雨声。他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但心中却充满了平静。

在最后的时刻,阿炳听到门外传来了熟悉的二胡声。那是他最喜爱的学生在为他演奏《二泉映月》。

琴声中,阿炳仿佛看到了自己的一生,看到了那些曾经的痛苦和欢乐。

阿炳深受感动,身边有心爱的妻子,深爱的音乐,此生足矣。

就这样,阿炳闭上了眼睛,安详地离开了人世。

永不消逝

瞎子阿炳用他的一生,证明了苦难和音乐之间那深刻的联系。

阿炳去世后,他的遗体被安葬在无锡西郊璨山脚下的“一和山房”道士墓。

虽然他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的音乐和精神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几年后,阿炳的音乐作品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二泉映月》更是成为了中国民族音乐的经典之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音乐人。

1978年,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在北京演奏《二泉映月》时,被阿炳的音乐深深打动,激动得流下了眼泪。

阿炳的音乐不仅在中国广为流传,还走向了世界,成为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代表。

他用自己的一生,谱写了一曲动人的乐章,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民间音乐的独特魅力。

在无锡的街头巷尾,人们依然会想起那位盲艺人阿炳,记得他用音乐传递的感动和力量。

他的故事成为了一代又一代人心中的传奇,激励着他们在困境中坚持不懈,追求自己的梦想。

参考资料:

中国知网《阿炳:命若琴弦的盲人音乐家》徐继东

中国知网《瞎子阿炳和他的《二泉映月》》张潇丹

0 阅读:6

史理爱学思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