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儿子忽然跳楼,为查真相老父亲卧底进群,发现面前是一片深渊

失去才珍惜 2023-04-25 23:06:08

1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觉?

当下有一种负面的、压抑的情绪,正在年轻人中潜生滋生。‍‍‍‍

就在昨天。

四川天鹅林场,又有3个年轻人服毒自杀。‍

目前,警方已发通报。

一个23岁,一个26岁,一个30岁。

这么年轻的生命,戛然而止。

结合之前张家界3男1女集体服毒跳崖,试问,谁能不震惊,谁能不心痛。

年轻人的困境,好像已不是一个概念。‍‍

是切切实实的困境。

但这种困境,并不是无解的。

可能境遇的改善、希望的再生,或只是一些闪光的瞬间、温暖的言语、切实的关怀,都有望改变破碎的结局。

这一点,一个名叫徐世海的父亲,特别懂。

多年以来,他用他的方式,潜伏在各种群里,去救助着这些孩子。‍‍‍‍‍‍‍‍‍‍‍‍‍‍‍‍‍‍‍‍‍‍‍‍‍‍‍‍‍‍‍‍

而他也是一个父亲。

一个儿子已经自杀的父亲。

他的儿子名叫徐浩宇。

17岁。

身高186,帅,阳光且温暖。

看起来,就是一个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

孩子不仅优秀,还乐于助人,会在爬山时,帮同伴背最重的包。‍‍‍‍‍

会在同学没钱时,带着对方一起吃饭。‍‍‍‍‍‍‍‍‍

会在疫情时,为白衣天使画素描。

可就在2020年5月11日这晚,一切都终结了。

那晚,徐世海回家,儿子还给他倒了茶,洗了衣服,又拖了地。

可第二天一早,小区保安来敲门。

问了一句毛骨悚然的话:

“有个孩子从顶楼跳下来了,是不是你家孩子?”

徐世海眼前一黑。从此,世界崩塌了。

他痛不欲生。

也百般不解。

他想不通,为什么这么阳光优秀的儿子,会走上绝路。

他在儿子遗物中翻找,试图找到答案。‍‍‍

什么也没发现。

他向人打听。也没有确切消息。‍‍

之后,打开儿子的QQ号。

没想到,就在QQ聊天群里,他发现了一个恐怖的、正在吞噬青少年生命的所在——约死群。

这些约死群的群员,大多是些十几岁的孩子。‍‍‍‍‍‍‍‍‍

所聊的话题,却是“死亡”。

群内仿佛有人在引导。

只要有人发出“不想活”的信号,支持、应援的话就纷至沓来。

“一起超脱吧。”

“错的是这个世界而不是我。”

“我们一起离开吧。”

他们大谈特谈自杀话题,同时也怂恿自杀,并相约自杀。

绝望充斥,压抑无比。‍‍‍‍

徐世海这时才在震惊中明白,儿子很早就遭遇困境,又在“约死群”的煽动下,选择了离开。

他自责不已:为什么没能早点发现?‍

但成年人的自信,有时是盲目的。

很多家长以为:“我的孩子我了解。”

这很可能只是错觉。

徐世海发现,许多孩子的世界,是幽秘的孤岛。他们有自己的圈子、规则,以及暗黑的暴力、侵犯、无助与愤怒。

而家长对此一无所知。

许多家长粗暴地认为:

“现在的孩子,不必为一点零食绞尽脑汁,不必为一件新衣服辗转难眠,更不用为一点学费忐忑不安。”

怎么就不想活了呢?

继而得出结论:太矫情,欠打,宠坏了。

但。

上一代,有上一代的贫苦。

下一代,有下一代人的症结。

这些症结带来的杀伤力,并不亚于贫困带给成年人的压力。

比如,一个女孩去参加漫展。回来时痛哭:“不想活了。”

她被人骗到酒店,遭到强暴。

之后又被拍了裸照,被逼交出身份证、父母联系方式和住址。之后就是持续的恐吓与勒索。

女孩不敢告诉父母。也不敢报警。

于是想到去死。

还有个中学生,被同桌发现隐私,抓住把柄,借此长期勒索他钱财。

原本只是小钱。

后来胃口越来越大,同桌甚至“抢”了他一个学期的生活费,买了一部手机。

还有来自原生家庭的压力。

一个14岁的孩子,留下遗书后,离家出走。

好不容易找到了,但毫无生存意愿。

因为父母离婚后,他和弟弟跟着母亲。母亲要求他既要优秀,又要帮着照顾弟弟。

但不论如何拼尽全力,母亲还是百般苛责。

渐渐地,他自觉一无是处,甚至提出辍学,希望尽早出来打工,帮补家用。

但没人雇佣他。

家庭突变、母亲苛责、青春敏感期、找工作无望……

重重重压之下,这个年仅14岁的孩子顶不住了。

“我太没用了。”

于是想到了死。

学业压力太大,也会令他们窒息。

一个上初三的女孩,考砸了一次试,从精英班,掉到普通班。

她崩溃不已。

每晚做题到深夜,时常大哭,动则抽自己耳光,用圆规自残。

并冒出自杀的念头。

看了孩子们绝望的故事,徐世海想到儿子。

儿子学业极重,每天5点起床,晚上10点多回宿舍。是不是也在重压之下,走投无路,孤立无援,才想不开?

自此,徐世海做了一个决定。

——他要营救那些和儿子一样的孩子们。

他要借这种方式,一次次完成未能对儿子做到的挽救。

他成为劝生者。

假装普通中学生,加入各种约死群。

约死群防御重重。

对陌生人戒备心重。

为了被信任,他学习最新网络用语、追星、打榜,关注年轻人的话题,发和孩子们相似的说说。

同时,和年轻人一样熬夜聊QQ。

一旦发现有人说“想死”,马上添加对方,慢慢开导。

他用自己的方式,在迷途之中,千方百计地打捞这些孩子。

有天半夜11点,一个孩子留下一句“再见”,就爬上了楼顶。

徐世海赶紧发消息:“在吗?”“怎么啦?”接着陪他长聊。

5个小时后,男孩终于说:“放心,我已经想开了。”

还有一个20岁的贵州男孩,服药自杀前,给徐世海发消息:

“再见,我跟你聊不了多长时间了。”

徐世海只知道他大概的小区位置,和几张照片。他依靠这些信息报了警。

当地公安找到男孩时,男孩喝了两斤多白酒,吞了一堆药,已经昏迷。再晚一点,人就没了。

活过来以后,男孩说,人没死,但是社死了。

“一堆警察哐哐破门而入,整个小区都认识我了”。

但他保证,活下来了,就一定好好坚持(活下去)。如今,他找到了工作,一切都走上正途,生活别有洞天。

最难的,是与“劝死者”过招。

他们隐匿而活跃,稍有不慎,就会抓住一颗年少而绝望的灵魂,一直往深渊里拖。

他们和徐世海一样,一开始,也在各种各样的群里,寻找有自杀倾向的人。

之后聊天,取得信任。

只是,徐世海的目的,是劝别人活下来。他们的目的,是劝别人去死。

徐世海曾与劝死者,有过正面交锋。

有一次,劝死者在一个QQ群里,频繁劝别人自杀。

徐世海假装自己也是一个不想活了的孩子,加他QQ。

但没聊两句,徐世海就感到,对方明显是个成年人。

徐世海问他到底想干什么。

“能感觉出来你是个成年人,你图啥?”

对方二话不说,马上拉黑。

拉黑以后,继续在群里怂恿孩子们去死。

徐世海一发声,立即暴露自己的身份,被踢出群。

到现在,已经有几十个群踢了他。最高纪录时,一个群踢了他6次。

他只有注册小号,重新入群。

他也举报了不少“约死群”。

然而没多大作用。

一个群解散了,很快会出现新的群。

最惨痛的一次经历,是目睹两个孩子的离去。他们一个13岁,一个14岁。

“那两个孩子太小了。”

徐世海和他们在一个群里相遇。

两个孩子非常戾气。经常破口大骂,四处找茬。

有一次,这两个孩子又闹事。

一个说:“不活了”。另一个立马接上:“一起啊”。

徐世海赶紧劝。

但两人一起叫他闭嘴,完全插不进话。

最后,两人说了“再见”之后,再没搭理他。

第二天,群里有人说,两人真的自杀了,还有不少人点赞这条消息。

徐世海大哭,痛责自己无能。

他心力交瘁。

分身乏术。

有自杀念头的未成年人群体,比他想象的庞大许多。

而且,平均年龄似乎越来越小。

“以前基本都还是要中学以上,现在十一二岁小学生们的心理问题都越来越明显了。”

为了帮助孩子们,他手机不敢静音。

只要听到QQ传来消息,他就会全身紧绷,进入“营救模式”。

他成为互联网时代的“麦田守望者”,站在悬崖边,提醒每个迷茫的、狂奔而去的孩子:

“孩子,不要走近,下面是万丈深渊。”

“快回来。”

张家界3男1女事件发生后,他本能地觉得,这是典型的网络约死。

“4个不同年龄不同来历的人,选择了同一时间、地点、方式寻死,他们肯定是商量好了的。”

所以,他愈发感到责任重大。

他接到大量电话,请求疏导和帮助。

大量青少年苦闷无比。

不少成年人,也说“快要撑不下去了”。

最忙的时候,他同时和10几人聊天,拼尽全力,挽救那些痛苦的人。

有些人知道他的身份。

他就直接用共情的方式,告诉孩子:

“现在我愿用我的生命换回孩子,可是能吗?他一蹦走了,我们怎么活?心都被掏空了。”

孩子说:“海叔,你也别难过了,还有我在。”

他就心生安慰。

之于徐世海,每救下一个孩子,就是救下一次儿子。

这不止是救人,还是自我救赎。

他在这些拯救之中,获得真正的心安。

有人问他:“你有没有想过停下别做了?”

他说,从来没有。

除非,悬崖边再也没有人;除非,约死群再也不存在;除非,无数孩子再也不会凌空踏出那只脚......

约死群不空,他必不停。

徐爸爸说过,这条路上不会有报酬,也不会有荣誉。

但只要看到被救回的孩子,给他发一个信息,不论是什么,他就觉得,那已经是最大的回报。

因为,那不止是字符。

也不止是问候。

它代表了信息的那一边,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0 阅读:1

失去才珍惜

简介:失去才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