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黛玉说的“良辰美景奈何天”和“红娘报”不合规矩、是坏话?

栖鸿侃红楼 2025-04-20 22:02:33

如果同学对你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你很容易知道他是在占你便宜、当你爸爸,是不是?

如果你在追剧时听到一句独白:“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你会不会有点儿惊奇:“肥皂剧还挺有文化,居然读鲁迅?”

如果有人说你:“我知道你心里有妹妹,只是见了姐姐忘了妹妹了。”你会不会马上明白这是在打趣你,把你比成贾宝玉了?

是的,橘子也好,赵家的狗也好,妹妹姐姐也好,本身都没有什么。只有对熟悉《背影》《狂人日记》《红楼梦》的人,才知道它们的出处与典故,才明白它们所代表的隐含意味。

“良辰美景奈何天”与“纱窗也没有红娘报”,也包括宝玉说的“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都是《西厢记》《牡丹亭》里的话。

《牡丹亭》在《红楼梦》作者生活的时代,已经流传很广了。元春省亲时点的《离魂》一出,就是《牡丹亭》中的一折。

不过,片段是片段,全书是全书。就好像《红楼梦》已经是中学生必读篇目了,但哪个老师会在课堂上、带领学生详细分析贾琏与多姑娘一段?

正如贾母说的:“这几年我老了,他们姊妹们住的远,我偶然闷了,说几句听听。他们一来,就忙歇了”、李婶薛姨妈说的“这正是大家规矩,连我们家也没这些杂话给孩子们听见”,贾府在未成年人场合听戏,一定会回避色情的片段。

“良辰美景奈何天”出自《牡丹亭》的“惊梦”一出,内容是杜丽娘游园,看到春色如许,想到美景空付,不觉懵然睡去,梦中与书生柳梦梅相见、媾和、“共成云雨之欢”。这样的情节,别说古代,就是放到今天,也是不适合未成年人的。

听过《牡丹亭》而没听过“惊梦”的,不会知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联系着什么。没读过《西厢记》的,当然也不会知道“纱窗也没有红娘报”、“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是什么意思。可巧,宝玉读过,黛玉也读过《牡丹亭》与《西厢记》。更巧的是,偏偏宝钗也读过这些书。

所以宝玉用书中的话与黛玉开玩笑,黛玉马上就恼了、甚至恼了;所以黛玉无心说过这几句,宝钗马上就知道她读了这些书。宝黛的笑与恼,我们且不说;只说宝钗。她虽然读过这些书,却是“批判地阅读”,一边读一边意识到其“危害”:“最怕是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担心这些书会影响女孩子们,引导她们向往爱情、追求爱情——在那个时代,爱情就是绝对的坏事。

宝钗知道黛玉读了杂书、禁书、坏书,但没有当众揭穿她,而是和她私下交流、真诚劝导、告诉她这些话违背了主流价值观,是不合规矩的坏话。是她的真诚,而不是她的意见观点,征服了黛玉,在钗黛之间建立起友谊来。

0 阅读:15
栖鸿侃红楼

栖鸿侃红楼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