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以清朝作为背景的影视剧中,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个叫做“铁帽子王”的词,我最初接触到这个词,还是从周星驰的电影当中。
有些人不明白“铁帽子王”是啥意思,不过能成为“铁帽子王”的人肯定不一般,就算是皇上,见了都得礼让几分。
深入探究后就会清楚,所谓铁帽子王,并非是指戴着铁制帽子的人,这就好比有了铁饭碗,也并非一定得用这铁饭碗来盛饭吃。
“铁”字意味着这顶帽子的“坚固”特性,即“世袭罔替”,此顶“帽子”不会不见。
铁帽子王除了那顶帽子较为牢固外,还有啥特别之处呢?铁帽子王又拥有哪些特权?
【“永不褪色”的爵位】
清朝总共有十二位铁帽子王,当中有八位是清朝的皇室宗亲,也可以说是后金的开国大将。
然而,“铁帽子王”这一说法,实际上是在乾隆时期才出现的。
以前的亲王们不存在所谓“铁”或者“不铁”的差别,就是说在继承爵位这件事上,父亲是啥爵位,儿子就继承啥爵位,爵位不会降低。
直至乾隆年间,借着给睿亲王多尔衮平反这一契机,乾隆对这些亲王、郡王实施了一次削弱举措,其办法为,切实推行“世袭罔替”与“降爵世袭”的规则。
乾隆有不少儿子,在当时,皇帝给儿子封爵是惯例,就像乾隆自己曾被封为宝亲王那样。
乾隆认为给这些儿子都封爵位不太妥当,可他又得把这事儿处理公平了,所以他就琢磨出了这么个主意。
使这些儿子们的爵位逐步随时间降低,一直降到成为平民为止,如此便能切实地对贵族的过度扩张起到抑制作用。
这里咱再简单说说清朝的爵位,清朝的爵位分为三类。
第一种是供皇帝自家使用的,唯有姓爱新觉罗的人方能被授予这种爵位。
第二种是供异姓功臣使用的,它依照了汉人“公侯伯子男”的次序。
第三种是供蒙古人使用的,运用了蒙古人的封爵办法。
铁帽子王仅存在于第一种情况之中,那就是唯有爱新觉罗家族的人,才有成为铁帽子王的资格。
在爱新觉罗家族中,最高的爵位是和硕亲王,接下来依次为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
这些爵位在被赐予后,要是没有特别说明的话,就采用降爵的方式来世袭。
就是说啊,要是父亲是和硕亲王,那儿子就只能承袭多罗郡王的爵位,到了孙子这儿呢,就只能继承多罗贝勒的爵位了,照这么个情形往下推,等啥爵位都没的可继承了,那就变成平民了。
不过在这些爵位当中,有不需要降爵来继承的,那便是十二位铁帽子王。
当初努尔哈赤设立了八旗制度,把八旗分配给了八位立下战功的儿子,这八位儿子便是第一代八旗旗主。
皇太极登上皇位后,着手推行封爵制度,为这八位旗主赐予了爵位。
然而,清朝初期对这些爵位不太看重,所以皇太极那回的封爵没啥作用了。
正式的八大铁帽子王为:礼亲王、郑亲王、睿亲王、豫亲王、肃亲王、庄亲王、克勤郡王、顺承郡王 。
这是乾隆年间对多尔衮进行调查时所产生的一个附带结果,乾隆为当初那八位大功臣再次进行封爵,像把多尔衮的睿亲王爵位予以恢复。虽说其中多数爵位与最初的相同,然而其意义却有了很大的变化。
这八大铁帽子王的后代能够始终承袭此爵位,像礼亲王代善的子孙一直都是和硕礼亲王,而不会成为多罗礼郡王。
除了那八位开国功臣外,另外还有四位是之后才被封的。
在这当中最为知名的一位,乃是乾隆的十三叔,同时也是雍正极为喜爱的十三弟——怡亲王胤祥。
另外有三位,分别为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以及庆亲王奕劻。这三位是清朝末年时慈禧册封的,其封号的含金量相比以往降低不少。
好多人都想不起来他们叫啥,实际上也没必要非得记住他们叫啥,毕竟他们压根儿就用不着世袭罔替那一套,这仨人咽气的时候,清朝早都玩儿
十二位铁帽子王全都来了,难道他们除了能世袭罔替的这个特权外,再没别的好处了吗?大清的这些忠实守护者,朝廷难道不该赋予他们一些特别的地位吗?
实际上朝廷的确给予了,唯有铁帽子王方可得到的两样物件。
要说这铁帽子王啊,有两项特别的权利。其一,铁帽子王的爵位能够世袭罔替,就是说这爵位可以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不会因为子孙后代的表现不好或者犯了啥错就被取消掉。其二,铁帽子王享有优厚的待遇,物质生活那是相当不错,在经济方面有着相当的保障。
第一项为配享太庙。清朝是满族人建立的王朝,按常理来讲,汉人是不可能配享太庙的,然而清朝的太庙里却实实在在有一个汉人,这人便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重臣张廷玉。
张廷玉为大清操劳一生,历经诸多磨难,这才挣得了配享太庙的殊荣。
实际上,这太庙着实难进,甭提汉人了,就算是旗人,想要进太庙也绝非易事,要知道,进了太庙,那好处可是相当大的。
每年到了特定的时间,皇帝会领着皇子皇孙以及文武官员前往太庙进行祭拜,并且会举办规模宏大的祭祀活动,能够进入太庙那可是有不少好处呢。
清朝太庙中所供奉的王仅有十四位,这里面有四位是努尔哈赤的亲戚长辈,而其余十位则均为铁帽子王,没有一个不是的。
唯有铁帽子王方可获此殊荣,其他人即便功劳卓著,也无法进入太庙,不过张廷玉是个例外。本来汉人能进太庙就挺不可思议的了,那再不可思议些也无所谓了。
这规矩实际上是乾隆定下的,乾隆对太庙的事儿特别在意。当初张廷玉想进太庙,乾隆那是想方设法地阻拦,找各式各样的借口就是不想让张廷玉进太庙。
然而雍正于遗旨中特意提及此事,乾隆只得遵从。可乾隆这人着实不善,他在张廷玉在世时便取消了其资格,直至张廷玉离世后才予以恢复。
张廷玉操劳一生,到死都留有遗憾,因为他没等到自己入太庙之时。
自打张廷玉那事儿发生以后,乾隆对待进太庙这事变得越发严苛了,就算是有爵位的王爷,那也得是铁帽子王才有资格进太庙呢。
第二项是成为八旗的旗主。想当初努尔哈赤设立八旗后,八旗旗主是他那八个立有战功的儿子,很明显是把八旗当作他们自家的了。
在乾隆年间,这八位旗主摇身一变成了铁帽子王,从此便有了一个大家默认的规矩,那就是只有成为铁帽子王,才能够担任旗主。
在清朝,旗主的地位挺高的,他们属于铁帽子王,有些资历深的旗主没准儿就是皇上的长辈呢,以至于皇上都不敢去招惹他们。
进太庙,当旗主,这都是铁帽子王在规则以外所享有的特权,这种特权并无明文规定,然而却必须得去遵循。
除了那两个,铁帽子王有着一些明确规定的特殊权利,其中就包括爵位的俸禄更为丰厚。铁帽子王每年的俸银为一万两,禄米一万斛,普通的亲王可没这么好的待遇,朝中的每位大臣也比不上。
另外,铁帽子王各自拥有自己的王府,这种王府被称作世袭罔替王府,也叫铁帽子王府。现今的北京城里面,这样的王府还有不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