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帝陵光武帝原陵(M066)(西安路过)

何为道 2023-03-22 10:39:02

西汉末年,社会动荡,王莽乘机揽取朝政大权,公元前8年王莽逼迫孺子婴禅让自己称帝,即新始祖,改国号为“新”,建立新朝,登上了最高权位。王莽登基后开始改革,结果是欲速而不达,伤害了大多数大地主豪强的利益,加上连年灾荒,搞的全国一片反对之声,全国起义四起,其中有两支最大的起义队伍,成为农民起义的主流,这就是南方的绿林军和北方的赤眉军。地皇三年(公元22年),新朝灭亡,王莽被杀。王莽其人在中国历史名声不佳,主要是因为他的帝位来的不够光彩,就王莽的改制政策还是很有科学性的,其主要宗旨就是;土地国有、均产、废奴三个大政策,说穿了就是实现等同于现在的“社会主义”。

公元23年,刘玄被绿林军在淯水之滨拥立为皇帝,年号更始,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更始帝。但是河北还有很多州郡并未归顺朝廷,刘秀用计欺骗刘玄命自己去河北招抚叛军,结果刘秀乘机在河北大力发展和壮大自己的势力,为了壮大自己刘秀迎娶了真定王刘杨的外甥女,杀死和收编了更始帝派往的人员,扩大和稳定了自己的势力。公元25年刘秀在众将拥戴下,于河北鄗城(今河北省邢台市柏乡县固城店镇)的千秋亭即皇帝位,建元建武。为表示其兴汉室之意,刘秀建国后仍然使用“汉”朝的国号,史称后汉(因唐末五代之后也根据都城洛阳位于东方而称刘秀所建之汉朝为东汉),刘秀是为汉世祖光武皇帝。

刘秀本是汉高祖刘邦九世孙,在称帝后刘秀定都洛阳,并开始东汉统一战争,先后消灭了盘踞关中、号称百万的赤眉军,以及割据陇右称王的隗嚣与盘据西蜀的公孙述等大小数十个割据势力发动战争,经过十一年的东征西讨,刘秀终于在公元36年扫灭了最后一个割据势力成家帝公孙述。自此结束了历经新莽末年长达近十九年的纷争混战,中国再次归于统一。至此一个崭新的王朝(后汉)正式走进历史的舞台,东汉统治了中国长达214年之久。

刘秀称帝在中国历史上的名声还是很好的,不但自己能带头节俭,更知道爱惜百姓,当然光武帝刘秀也是中国历史上很少几位没有“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皇帝,用毛主席对刘秀的平价应该是相当客观。毛泽东:刘秀是最有学问、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皇帝。人常说“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刘秀是个例外。十年不鸣,一鸣惊人。他在家读书,安分守己,一旦造反,倒海翻江。轰轰烈烈,白手起家,创建了一个新的王朝。

建武中元二月刘秀在南宫前殿驾崩,享年六十二岁。遗诏说:"我无益于百姓,后事都照孝文皇帝(刘恒)制度,务必俭省。刺史、二千石长吏都不要离开自己所在的城邑,不要派官员或通过驿传邮寄唁函吊唁。"刘秀死后,其子刘庄继位,于同年三月初五日,葬刘秀于原陵,上庙号世祖、谥号光武皇帝。

由此可见东汉帝王陵墓都比较节点,封土高度较低,截面平坦,总面积较大,一旦上面长草就很难发现其为陵冢。以至于到了宋朝基本就搞不清楚东汉帝陵的位置和规制了,从此以后成为一个难解之谜。更有张冠李戴的各朝乱立碑刻,已讹传讹,将错就错直到2003年至今(2018年)都没有定论。2018至经过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东汉帝陵及其陵园遗址进行了大规模考古勘探和发掘。基本确定了东汉帝陵墓冢的基本外形特征。可以确定的是帝陵有圆形封土,直径多在130米以上,墓葬为长斜坡墓道“甲”字形明券墓,墓道为南向,长50米、宽9米以上,内收多级台阶。

这样问题就来了,中国自古建设陵墓就以高大的覆斗形封土为尊,可是东汉帝陵封土的平面则是圆形的,其外观形制是一种类似馒头或者小山丘的形状。彻底颠覆了中国西汉以前的帝陵制度,并且这样的建陵形制很彻底的影响了中国500-600年历史,直到隋唐以后才逐步恢复覆斗形封土旧制,其影响和仿效对后朝意义重大。

东汉时期帝陵陵园的总体布局在这次科考得以确认。东汉陵园采用内、外陵园制度,内陵园以帝后合葬墓为中心,外陵园以大规模礼制祭祀建筑为主,一般由寝殿、园省、园寺吏舍3组建筑单元组成。同西汉有着本质的改变,尤其是帝后使用一个封土,陵园不在建设外城,只设四门,墓道也由西汉的亚字型大墓改成甲字型大墓,这些都大幅度减轻了建设强度,节省了开支,相对社会是要节省不少人力和物力,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光武帝原陵(M066)早在几年前就来看过,每次前往河南走陵,当车进入洛阳服务区,回头向西北看就见一高大的土堆,这里就是光武帝刘秀的原陵(大汉冢),如果为了方便大可从服务区边的铁丝网缺口爬过就进入陵区,目前原陵并未开发,也没有做过多保护,作为河南省人多地广,也是国内的粮食大省,土地自然尤为金贵,勤劳的河南人民视每一寸土地都如家珍,自然不肯荒废,同时河南又是我国盗墓大省,尤其是在盗墓行业成绩斐然,著名的洛阳铲就是出自河南民间高人之手,对推进考古,地理勘探,盗墓等做出了重大贡献,就是平时我们生活当中也不乏使用洛阳铲,像栽种树木,挖洞埋电线杆等等也都为社会默默做着贡献。但是一说起洛阳铲之大名却名气坏极!

导航至东山头村前梁跃线继续向东直走,进入三权路过街道继续向东至一断头路原陵就到了。这里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形成一处自由市镇,道路尽头两侧是废弃的工厂厂房,在道路南侧路边立有2001年国保文保碑一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邙山陵墓群(汉安帝陵),下首是中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1年6月25号公布,这样看来最迟也是在2001年前这里还被错误的认为是孝安帝刘祜的恭陵。经过近十几年的考察和挖掘,基本推断这里就是光武帝原陵所在。

光武帝原陵又名大汉冢,目前属于河南众多汉陵中保存比较好的一座,从此也就彻底推翻了孟津县白鹤镇的原陵景区(刘秀坟)。也证实了《帝王世纪》记载,光武帝原陵“在临平亭之南,西望平阴,东南去洛阳十五里”的基本准确性。大汉冢(编号M066)封土直径约156米,高不下20米,绕陵一圈必须10分钟的样子,已经算是洛阳汉陵中的佼佼者。

顺着文保碑后工厂围墙边有小路通往陵墓南侧,在南侧居中封土下,杂草从中就隐蔽着一方清碑,是清朝洛阳知县龚松林所立,根据龚松林考证认为大汉冢是汉明帝显节陵,并置神道碑一方。近年经过考古得出结论,认为是光武帝原陵。不管怎么说,现在的论断也只能是推论,还缺乏实质性证物证明这里就是原陵。不管怎么说,是不是都得有个说法,后人才能在这个说法的论证下再去寻找证据,以数据说话,用事实证明才是最有力的论断。

原陵封土高大,四周占地广阔,尤其是南侧和北侧是高速道路和麦地,绕陵一周需要滚爬跳跃而不能完成,即使攀爬原陵封土虽有道路,但是封土之上也长满杂草灌木,加之长有高低不同的酸枣树,就更难行走。登陵道路有好几条,都是周边孩子或者陵友自然踩踏而成,每遇雨天,行走相当困难。但是登顶却视野开阔,正北孝灵帝文陵,正东孝顺帝宪陵和孝冲帝怀陵历历在目,尤其正南洛开高速宛如一条飘带绕陵东去,道路之上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好一派欣欣向荣的繁忙景色。

东汉帝陵自古就是考古者的心痛,大家都想弄清楚实际墓冢主人属于对象,但是却是相当困难,我也前后三次来到这里,除了在地里发现大量河卵石,并没有发现砖瓦等建筑材料,随着近期考古发掘的完成,也正面证实了东汉帝陵并不设置陵墙,而村民又善于种地,导致了所有东汉帝陵地面更没有留下任何遗存,包括阙门遗址的保留,那么大家也就只能和我一样站在这里,面向封土,发挥想象,用记忆来还原东汉帝陵的宏伟了。

户外有风险  出行须谨慎

0 阅读:6

何为道

简介: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