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为对付匈奴的高明手段——在边关种榆树,原因何在?

念桃说历史 2025-02-12 15:06:51

我国与匈奴之间的战争向来是客观存在的,早在奴隶制社会时期,这些游走在领土边疆的小民族就已经存在,而且在很多情况下能够获得空前发展,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原混乱,就为少数民族带来了进步的机会,但自从秦朝完成统一之后,更多的是战争。

秦始皇开创了历史的新纪元,我国从奴隶制社会过渡到了封建社会时期,大一统的中原王朝被称为正统,周边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域则是蛮夷之地,在这种极端对立的情况下,彼此之间的战争在所难免,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冲突也贯穿了一整个封建社会的全过程。

正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历史上的中原在和少数民族的不断对抗之中积累了许多经验,其中以秦汉时期最为典型,作为与游牧民族最初对峙的封建王朝,他们采取了十分高明的手段来对付匈奴等游牧民族,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边关于树的种植,这究竟是为什么?

榆树文化

温带大陆性气候显著的中国,树木种类自古开始就比较丰富,而榆树更是我国的“常客”,向前可以追溯到第三世纪时期,在我国的华北,东北和西北低山河谷地带就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余数分布,在先秦时期著作诗经之中就已经存在关于树的诗词歌赋。

从后续的文化流传来看,榆树对于我国古代社会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所以在后续的唐宋等重要王朝之中,榆树经常作为一种优秀的正面意象出现在诗句之中,比如唐朝时期著名文学家韩愈《晚春》之中所写的“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这些名句流传千古,最终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不仅是作者自己,还有榆树这个重要意象,所以早从古代开始,榆树早就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甚至可以和乡村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等相结合,当然还有必不可少的边塞文化。

秦汉时期的匈奴战争

在榆树相关的诸多文化传承之中,边塞文化无疑是最主要的存在,以秦汉时期为例,这两个朝代是匈奴最为猖狂的时刻,早在秦朝统一之后,大规模战争就已经结束,但小型的边境有限战争依旧存在,那就是与匈奴之间的冲突。

其实二者之所以成为世仇,并不只是因为中原正统王朝的桎梏,而是因为匈奴地区对生产资料和生活的需要,就这些民族所处的生活环境来看,主要以游牧为主,在农作物的供应商很难与中原地区的种植业相比,尤其是分散为诸多部落的匈奴族群。

他们不仅要面对其他族群之间的攻杀,还要对抗艰苦卓绝的自然环境,不断寻找水草丰茂之地,在迁徙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社会的发展,基于发展和进步的需要,这些少数民族会在中原边境地区掠夺有限的资源,冲突爆发之后难免会造成伤亡。

中原王朝自然不允许这种不安定因素存在,所以在秦朝的时候,大将蒙恬就曾被派遣去征讨匈奴,其主要目的是维持边疆稳定,因为双方发展的巨大差异,所以秦朝征讨匈奴的战争几乎是大获全胜。

不仅如此,秦朝为了彻底解决匈奴这种少数民族所带来的隐患,还下令修建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是用于抵御匈奴的永久性防御手段,后续历朝历代还对其不断进行加固,用于抵抗少数民族侵略,这个防御措施也成为了双方仇恨的象征。

秦朝时期所采取的举措虽然多,但毕竟是个短命王朝,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就走向了灭亡,随之而来的是长达5年的楚汉之争,项羽和刘邦的王位争夺战对中原地区造成了极大消耗,人地矛盾尖锐,生产力大幅度衰减。

这对于匈奴来说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就像当年的七雄并立之时,中原地区的混乱是他们重要的契机,所以在楚汉之争的过程中,匈奴一方趁此机会发展壮大,整个大漠草原衍生出了更多的强大部落,虽然后来刘邦取得了楚汉之争的胜利,但此时匈奴的威胁已经不复以往。

相比于秦朝时期的狼狈奔逃,现在的匈奴成为了西汉不得不重视的一个存在,尤其是政权初步建立,社会百废待兴,生产力严重挫伤,军队舟车劳顿,就更加难以和匈奴对抗。

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汉高祖刘邦在不得已之下采用了休养生息的缓兵之计,决定与匈奴示好,而后甚至采用和亲的手段将许多汉王朝宗室的公主下嫁,这种联姻的手段其实带有一定的屈辱性,但对于当时的汉朝来说却是不得已而为之。

总而言之,这5年的争夺,将西汉的国力衰弱到了极点,天子出行甚至都配不齐毛色一样的马车,况且国内诸侯势力太大,内忧在一时间都难以解决,如果加上外患,那么这新生的政权就很有可能崩溃。

所以从汉高祖刘邦开始,一直到汉元帝时期,西汉都采用一种主动和亲的政策,因为其名曰维持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实则为国内的发展争取时间。

终于到了汉武帝时期,在黄老思想的推崇之下,国内生产力基本恢复,在中央上,伴随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及推恩令的实施,西汉时期大一统的局面已经出现,政权进入空前强盛阶段,汉武帝刘彻不再甘心受匈奴摆布,决心通过战争征服这个少数民族。

在经过一系列的准备之后,西汉王朝对匈奴的战争再次展开,卫青和霍去病是两名著名的大将,尤其是后者,他不仅是沙漠之中的活地图,还凭借超强的实力深入漠北,大败匈奴主力,征服无数匈奴贵族,少年达成封狼居胥的伟大成就。

此时的匈奴面对强大的汉王朝已经闻风丧胆,在不断的战争之中节节败退,后来甚至分裂为两个部分,由于实力大幅度削弱,其中的一部分只能选择被迫归顺汉朝。

无论是诗人先贤所创作的边塞诗,还是实际上的边关景象,我们都不难发现,在秦汉时期,榆树是这里种植最多的树木,数量上甚至要超过后来的杨树,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其实事实表明,这种手段非常高明,榆树对于当时的秦汉而言简直是一个多边形战士。

榆树的重要作用

首先就是限制匈奴的骑兵,在和匈奴多次交战之中,秦汉政权都意识到,在广袤无垠的大漠之上,匈奴的骑兵是绝对的优势,毕竟这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手段,高超的骑术也是每个强大部落的必需品质。

但对于中原而言,因为地形太过复杂,即使有一定的骑兵和战马,这方面的技术也难以和匈奴人相匹敌,一旦在边疆地区发生冲突,骑术上的不足或许会成为我方最大的劣势,既然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提升,那么就改变现实环境,让对方处于和自己同一水平线。

此时就需要榆树来发挥作用,如果在一马平川的边关地区种植大量的榆树,那么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当地的地形,对于战马来说,或许能够实现在平原上的快速奔跑,而一旦进入榆树丛中将寸步难行。

在榆树从这样人造的复杂地形之中,匈奴不得不下马步行作战,从骑兵到步兵的转化,就意味着匈奴不得不舍弃自己的先天优势,如此一来我军获胜的几率就会更大。

第二个重要原因是对风沙的阻挡能力,中原士兵和匈奴交战,需要克服当地风沙不断的恶劣环境,很多中原士兵都是初次来到这里,相比于极端环境下的生存能力,他们远远比不上在这里土生土长的匈奴人,天气,尤其是在天气条件恶劣的情况下,秦汉士兵就会丧失作战能力。

而匈奴人已经习惯了这种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交战难免会吃亏,可如果有一大片榆树作为阻挡,那么风沙的影响将会大幅度减小,对于秦汉的士兵而言,环境的限制性也就不会那么大了。

三是重要的警示作用,榆树的生存能力极强,即使在荒漠这种极端的环境之下,也能够生长得枝繁叶茂,一旦有个风吹草动,它的树叶就会沙沙作响,可以有效避免敌军偷袭,当士兵听到这种声音时,就可以及时察觉到异常。

种植榆树的最后一点重要原因就是可以应付不时之需,战争是无情的,士兵作战过程中很有可能陷入绝境,在水源和食物都断绝的情况下,榆树的叶子和果实都可以用来充饥,如此多功能的一种植物,无疑是秦汉时期边防的最佳选择。

结语

秦汉时期尚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早期阶段,士兵在作战方面还没有后期那么成熟,所以要想取得最终的胜利,就只能尽可能利用自然环境,在削弱对手优势的同时扬长避短,才能为自己增加几分胜算。

参考文献

[1]郭向东,.秦与匈奴的关系[J].秦文化论丛,1996,(00):.

[2]汤国娜,.西汉、匈奴经营西域政策比较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0):.

[3]吴思宽,.西汉对匈奴政策的演变[J].百科知识,2022,(24):.

0 阅读:0
念桃说历史

念桃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