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这从张国焘与孙中山的一次对话就可以看出来。
1919年的五四运动时,张国焘是北京大学的学生领袖之一,本来踌躇满志,却遭到了军阀政府的镇压,张国焘等人也被捕入狱。
等到出狱后,张国焘联合许德珩、康白情、刘清扬等人一起去了上海,请求拜见孙中山,想让他支持学生运动。
不过,此时的孙中山不是谁都能见的,大家经过好一番周折之后,才终于得到了孙中山的许可。
因此,见到孙中山后,许德珩不满地说:“我们素来敬佩孙先生,因为孙先生是平民领袖,谁知门禁森严,不肯与普通人接触。”
孙中山听后,没有表示什么,场面有些尴尬。
为了缓和尴尬,张国焘开口说:“现在国事糟到如此地步,我们今天特来向孙中山拜访求教。”
孙中山这才请他们畅所欲言,说自己很愿意听听他们的意见。
然后,张国焘和许德珩等人就开始诉说学生运动遇到的困难,希望孙中山能支持他们,说到激动的时候,有人还批评孙中山只注重上层的政治活动,对学生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不闻不问,太不重视。
孙中山耐心地听完后,对他们说了这样一番话:“你们学生反抗北京政府的行动是很好的,你们的革命精神也是可敬佩的,但你们无非是写文章、开大会、游行请愿、奔走呼号,你们最大的成绩也不过是集合几万人示威游行,罢课、罢工、罢市几天而已。北京军阀政府只要几挺机关枪就可以把几万示威的学生解决掉。现在我愿意给你们五百条枪,如果你们能找到五百个真不怕死的学生,去打北京的那些军阀,才算是真正的革命。”
这番话说完后,大家这才安静了下来,都不说话了。
确实,孙中山说的就是当时的学生运动的真实情况,虽然表面上看起来轰轰烈烈,非常振奋人心,但实际上只是表面功夫而已,对北洋军阀根本造不成什么威胁,只要出动军警把几个带头的人抓起来,其他人就都老实了。
还是孙中山看得最清楚,北洋军阀怕的不是你们这些手无寸铁、只会喊口号的学生,而是真正拿起枪来跟他们干的革命战士!
尤其是孙中山说的最后那几句话,直接击中了这些青年学生们的命门——喊口号的时候个个都不怕死,你真的让他们拿起枪来拼命的时候,就没有几个人敢上了。
不要以为这是在污蔑学生,张国焘在随后不久发生的一件事,就印证了孙中山的这段话。
1920年初,张国焘和陈独秀再次来到上海,准备领导青年学生发动一场暴动,原本计划组织一支80人的敢死队,但是让他们失望的是,动员做了不少,但最后肯来的只有几个人而已,让张国焘和陈独秀都很失望,只好放弃了这个计划。
这就是现实,喊口号的时候都很勇敢,但到了真刀真枪的时候,就都怂了。
所以,当张国焘等人去找孙中山支持学生运动的时候,孙中山根本就没有多少兴趣,因为他早就看透了。
其实,即使是孙中山这样的伟人,在早年也是吃过这个亏的。
孙中山有一次去新加坡为革命筹款,当地一个华侨问他:“你说要推翻满清,那你有多少军队?”
孙中山说:“我们的军队有百万之众。”
这个华侨问:“在哪里?我怎么没听说过?”
孙中山说:“清朝的军队就是我们的军队,清朝的士兵大多是穷苦人家的子弟,等他们明白了革命的道理后,就会掉转枪口,推翻满清王朝!”
孙中山的话说得踌躇满志,但现实却狠狠地打了他的脸,虽然辛亥革命取得了胜利,但胜利果实转眼就被手握重兵的袁世凯给抢去了。
袁世凯后来评价说:“孙氏志气高尚,见解亦超卓,但非实行家,徒居发起人之列而已。”说白了,就是说孙中山只会搞搞宣传工作,根本就不是能做事的人!
经过这件事后,也让孙中山明白了一件事:只有手里有枪,才有发言权。因此,这才有了后来的黄埔军校。在黄埔军校的开学典礼上,孙中山说了这样一段话:
“我敢讲一句话,中国在这十三年之中,没有一种军队是革命军!我们今天开这个学校,就是要从今天起,把革命事业重新来创造,要用这个学校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诸位学生,将来就是革命军的骨干,有了这种好骨干,成了革命军,我们的革命事业便可以成功!”
这就是惨痛的经历得出来的经验教训,远远不是只会喊口号的热血青年能想出来的。
(参考资料:《张国焘传》《孙中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