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中最具争议的一位人物,有人说袁世凯是“窃国大盗”也有人说他对中国改革优化做出了贡献。
然而,就是这位仅仅在位83天的“假皇帝”在位期间却真正的做出了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那就是袁世凯推动发行的“袁大头”银币。
这种银币从袁世凯在位时就开始发行流通,一直流通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在这期间总共铸造了11亿枚。
银币影响程度之广,一直到现在还有人在收藏交易,可为什么“袁大头”留下这么深远的影响,这枚普通的银元在当时又有什么意义呢?
诞生的意义
民国时期可以说是中国近代最混乱的一个时代,军阀割据各个省份,各路枭雄占山为王。
而一个在动荡的年代,最受苦受累的还是普通老百姓,当时的社会上层每天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而老百姓则每天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
然而在政治的剧变之外,还有一个最为棘手的问题,那就是混乱不堪的货币体系。
试想一下一个市场上,有人拿着光绪年间的龙洋,有人拿着碎银,还有人拿着各式各样的铜钱,甚至还有外国的货币掺杂其中,这样的场景并非虚构,而是清朝灭亡后中国民间的真实写照。
上百种货币规格各异,价值参差不齐,小贩们需要练就火眼金睛,辨别各种货币的真伪和成色,老百姓则更需要时刻提防受骗。
统一货币的呼声,在社会各个阶层越来越强烈,而当时还未登基的临时大总统袁世凯,也注意到了这一点。
甲午战争后,袁世凯积极参与新军建设,这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北洋新军,也成为了他日后掌控政局的重要砝码。
慈禧太后对袁世凯的赏识,更让他平步青云,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权倾一时。
然而权力如同双刃剑,既能成就英雄,也能滋生野心,在武昌起义的浪潮中,袁世凯看清了时事,选择站在了革命派的一边,他逼迫清帝退位,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自己则成为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随后,袁世凯通过各种手段巩固自己的权力,镇压二次革命,最终将大总统的头衔正式收入囊中。
掌握了国家最高权力后,袁世凯内心的野心又开始膨胀,俗话说“狗改不了吃屎”从小接受封建思想的袁世凯,面对至高无上的皇位诱惑,他怎么能抵挡的住。
1915年,袁世凯在各方势力的推动下称帝,改国号为“洪宪”,将自己推上了皇帝的宝座。
可这场闹剧就同昙花一现般短暂,仅仅83天后,在全国人民的反对声浪中,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不得不黯然退场。
袁世凯也以“窃国贼”的骂名,被永远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虽然袁世凯的政治生涯虽然充满了争议,但他执政期间推出的一项政策,却意外地获得了广泛的认可,那就是铸造统一的货币“袁大头”。
其实当时袁世凯要统一货币是有私心的,因为当时袁他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来填补军费的空虚。
同时袁世凯也想借此机会提升个人威望,所以他把自己的头像印到了银元之上,因为大多数老百姓都没见过袁世凯本尊,所以看到银元上的大头就会想起袁世凯的样子,久而久之,“袁大头”的名声就传开了。
“袁大头的含金量”
在选择货币材质时,袁世凯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决定采用以银为主的金属货币,当时有人提议发行纸币,但遭到各方反对。
原因很简单,新生的北洋政府信誉不足,纸币难以取信于民,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只有金属类的资产才能给人们带来安全感和信任感。
为了确保“袁大头”的价值,袁世凯对它的含银量做了严格的规定,最低也要超过80%,其余则为铜和锡,铜占10%,其中锡的含量最少,大约只有1%。
可为什么不直接用纯银铸造呢,根本原因在于,加入少量的铜和锡可以提高货币的硬度和耐磨性,更便于钱币能够长时间流通。
在设计上,“袁大头”也颇具特色,正面刻有袁世凯的侧面头像,以及铸造的年份,背面则是象征丰收的嘉禾图案和币值。
1914年2月,袁世凯正式颁布了铸币法令,规定了“袁大头”的种类和面值。其中,银币有壹圆、中圆(伍角)、贰角、壹角四种面值,镍币只有五分一种面值而铜币则有二分、一分、五厘、二厘、一厘五种面值。
首批“袁大头”由天津造币厂铸造,主要为面值壹圆的银币。
这种新货币一经发行,便迅速得到了民众的认可,人们纷纷将手中的旧货币兑换成“袁大头”,各大造币厂也开始加紧生产。
令人意外的是,即使在袁世凯倒台之后,“袁大头”的发行并没有停止,这枚印有“窃国贼”头像的银币,却成为了民国时期流通时间最长、发行数量最多、流通范围最广的货币。
据统计,“袁大头”的发行量达到了惊人的近11亿枚,其中仅壹圆的“袁大头”就铸造了7.5亿枚。
如今“袁大头”早已经不再是流通货币,而是成为了收藏品市场上的热门藏品,其价值也因版本、品相、稀有程度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普通的“袁大头”价值在虽然比较便宜,而一些稀有版本,例如带有设计师名字“L.GIORGI”的“袁大头”,其价值则可以高达数万甚至数十万元。
结语
时至今日网络上还能一直看到有人收藏“袁大头”不过,大家购买时一定要擦亮眼睛,谨防上当受骗。
一枚小小的银元,见证了一个大时代的起起起伏伏,袁世凯可能自己都没想到,复辟登基被骂了上百年,可发行一个货币竟然让全国人受到了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