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2月16日。
车厢里暖气开得很足,往昔宽大敞亮的玻璃窗上结满了一层层厚厚的霜花。
毛泽东放下手中的铅笔,从茶缸里捞起一把浸透温软的茶叶,放到嘴里用力地咀嚼着。
毛主席
这时,他的目光凝注在厚厚的隐含着奇妙图案的窗花上。他迟疑地抬起手指,轻轻地触摸到那霜花的躯体,霜花立刻融化了,现出一个明晰的指印。有着粗大骨节的手指在结满霜花的玻璃面上急速地上下飞动,然后是一个宽大的巴掌贴了上去。
终于,霜花化做飞屑和泪滴,很快地飘落了。车窗外的景色透过还淌着水渍的玻璃,清清爽爽地映进毛泽东的眼帘。正是飘雪的好季节。
这才是北国雄浑壮阔的风光。
毛主席
天阴得很重,鹅毛般的大雪还在扑扑嗒地往下飞落。远山、近树、房屋、河流……都被白絮般的雪花覆盖了。琼花玉树、冰封雪裹、银装素被……毛泽东忽然想起早先书写的辞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写这首《沁园春》辞的时候,毛泽东尚未到过北国,陕北的冬雪实在无法同眼前的壮阔媲美,毛泽东只不过是思乌及乌,于是乎写下了那篇千古绝唱。
可现在,“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似乎是有点不够了,该有个更神奇、更博大的说法。
毛泽东立起身来,双手去提拉车窗的掀键。
陈伯达
坐在一边的陈伯达慌忙走了过来,询问道:“主席,你要开窗?”
“对嘛!伸把手,帮个忙,开窗透透气!”毛主席说。
陈伯达听后慌忙阻拦:“主席,外面很冷,车又开得这么快,会着凉的……”
毛泽东不悦地说:“开一下窗嘛,透透气,接着再关上。”
陈伯达只好帮主席将玻璃窗打开。
谁知刚启开一道窄口,一股凛冽的冷风便直灌进来,激得人精神为之一振。
霎时间,桌上的文件、报表……全被强劲的寒风掀到了地上。
高岗
这时,身材瘦长的高岗急步走了过来,他当时任东北人民政府主席,是从沈阳站上车作陪的。
“老夫子,你这是想干什么?不要命了!”高岗的语气十分峻厉。当时的陈伯达在党内没有什么明确职务,这次访苏,他是以教授身份随行的。
陈伯达欲辩无辞,表情十分狼狈。
毛泽东则笑着摇了摇手,说:“不管他的事,是我想开窗透透气的,莫想到外面的风这么大,会把文件都刮跑啰……”
高岗一听开窗是主席的主意,这才转了口气,恭谨地说:“车厢里温度太高,猛然一受凉,是要生病的……”
毛泽东点点头,随口问道:“车到什么地方了?”
高岗一边收拾着文件,一边回答说:“还有十多分钟就到满洲里车站,这是我们中国的北大门,再往前一站,就是苏联的奥特堡尔了。”
毛主席
毛泽东凝神注视着窗外,喃喃自语着:“已经到了北大门,就要出门了。对了,到满洲里车站时,我要下去走一走……”
十分钟后,专列停在了满洲里风雪凄迷的站台上。毛泽东身披一件灰呢子大衣,独自在站台边的石板道上若有所思地踱步。
天空依然阴灰,大雪依然散漫,大片大片的雪花轻盈地落在毛泽东的肩头。
毛泽东只是惜怜地瞧着它们飘落,既不用手扑打,也不用力抖动,一任它们在自己的身上聚集、凝结……
这是毛泽东第一次走出国门,踏上异国的土地。30年前,他也曾打算走出国门,到法国去勤工俭学的。可他终于未能成行,只是送走了自己的好友蔡和森。
毛主席
面对着虎狼之邦的入侵和积贫积弱的祖国,面对着饥寒交迫受人欺辱的人民,毛泽东始终不忍挪步离去。
那时出国去寻求真理,只是去寻找一个梦,一个国家富强、民族独立、人民幸福、中华崛起的强国梦。
现在,梦已成真,他走出国门,是为了让这个梦更圆满,更长久。
列车启动的铃声响了——
毛泽东回头向着西天留下了最后的一瞥,解放大西北的炮声还没有停息,百万大军盘马弯弓,正欲挺进。
毛主席
毛泽东呵了呵有些冻僵的手,迈着沉稳的步子登上了列车。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长鸣,列车跨过了奇妙的疆界,驶进了异国的领地。
这是毛泽东一生中为数不多的第一次出访。
伟大领袖毛主席,大公无私,为国为民。
为国操劳出访异国,英明领袖不畏苦寒!
毛主席年轻时候也是一直组织去国外留学,后来没去的原因是他逐渐思考后认为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法不在国外,而是在国内关键是农村,所以当年大批进步青年去国外寻找救国救民的方法时反其道而行之,去农村深入了解写出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就是伟人的不同之处!
主席一生只出访了两次,一次是这次,还有一次57年也是访苏
致敬伟人
没有毛爷爷就没有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