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也命也!朱高煦终究还是斗不过朱瞻基,但大明朝命运也就此转向

绿茵冷血 2025-04-03 09:33:22

永乐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424年,65岁的朱棣躺在榆木川的皇帝大帐中,他的眼神已经有点迷离,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

朱棣的犹豫

作为一代枭雄,朱棣尽管威风了几十年,不可一世,但是在即将油尽灯枯的时候,他还是回到普通人该有的样子,那开始想念起他的亲人,他的三个儿子,还有他的圣孙朱瞻基。

可以这么说,朱棣在选择太子这一件事上,犹豫了大半辈子,甚至在临死之前还在考虑是不是要废掉老大朱高炽,改立老二朱高煦。尽管朱棣很想很想这样,但是由于朱瞻基的横空出世,再加上杨荣和杨士奇这些人,朱棣除了闭上眼,似乎什么也做不了了……

让世人不解的是,朱棣在临死前并没有明发圣旨指定太子朱高炽继承大统,只是召见了英国公张辅,口头传达遗命传位给太子朱高炽。这里面就很有文章,毕竟只有张辅的一面之词,老二朱高煦完全可以说张辅就是“瞎说”的。

可以这么说,也就是朱棣这样模棱两可的做法让他家的三个儿子,特别是在朱高炽和朱高煦之间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因为朱高煦一直认为那个位置本来就是他的,只是老大抢了而已,如今朱棣的做法更证明了一切……

朱高煦的成长

其实早在朱棣还在北平做王爷时,他就特别喜欢二儿子朱高煦,因为这个儿子方方面面都长得都特别像自己。而对于肥胖的老大朱高炽,朱棣根本谈不上喜欢,甚至觉得他有点懦弱,不配作为老朱家的子孙。

但是光朱棣喜欢不喜欢没有用啊!那时候他的老子皇帝朱元璋还在,对于自己众多皇孙,朱元璋对于朱高煦却是最不放心的。

原因是朱高煦从小就是不务正业,一天到晚就是和下人厮混在一起,不是偷盗就是伤人,甚至还没有成年时就把驿站的官员给杀死了,因此朱元璋为了朱高煦的事没少斥责朱棣。

朱棣不得不反

不过朱元璋毕竟还是有离世的一天,由于朱棣的大哥太子爷朱标早亡,皇太孙也就是朱棣的侄儿朱允炆坐上了皇帝的宝座,大明朝也就此拉开了一番腥风血雨的争斗。

在大臣齐泰和黄子澄的建议下,朱允炆开始“削藩”,这位少年天子或许想不到的是,正是这个做法让他自己死无葬身之地(一说是自焚,另外一说是当和尚去了)。

朱棣其实开始也只是想在北平做个富贵王爷而已,但是朱允炆的“作”逼着他走上了造反的路,因为已经有前车之鉴,如果自己被削藩,那就是生不如死,不如搏一把!

朱高煦的高光时刻

当北平被十几万朝廷军队围攻时,朱棣其实自己也不自信了,毕竟自己手里只有几万人,北平告急!但枭雄就是枭雄,即使是在这样的时候,他还没有忘记给自己的二儿子朱高煦“加油”。站在危如累卵的北平城墙上,朱棣拍着朱高煦的肩膀说:儿啊!你可要努力,你大哥身体一直不好。

你还真别说,正是朱棣这样一句有意无意的话,却让朱高煦像打鸡血一样迸发出惊人的斗志,最终北平不仅守住了,而且朱棣还带着他的军队开进了南京城,坐上了皇帝的宝座。

如果在朱棣造反成功后就开始论功行赏,那么就真的没有老大朱高炽什么事了,尽管那时候他已经是世子了,但是朱棣完全可以把太子的位置送给老二朱高煦。

朱高炽最终获胜

可惜的是,这时候朱棣却开始犹豫不决了,毕竟天下初定,除了屠戮,他需要得更多的还是人心,而这方面看起来懦弱的朱高炽却有天然的优势,因为天下人都认为他有一颗宽厚仁爱之心,而不是像朱高煦那样只会打打杀杀。

在朱棣犹豫了四年之后,也就是在永乐四年,他终于下决心了,那就是把老大朱高炽立为太子,朱高煦则只是汉王,而且封地还是在遥远的云南。

朱棣的错误引导

如果历史就按照这个进程走下去,大明朝或许会少一点腥风血雨,但是没有,因为朱高煦并没有前往云南就藩,而朱棣对此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这里,或许朱棣对于太子之位还在犹豫不决,但是根据当时的情况,应该还是朱棣想利用朱高煦的能力,帮助他征服蒙古,因为他深知这一点朱高炽是指望不上的。

可以这么说,在数次征讨蒙古的路上,朱高煦的勇猛又让朱棣眼前一亮,再次产生不是错觉的错觉,这不就是自己苦苦找寻的接班人吗?当然,朱高煦也从朱棣的眼神中看到了新的希望,尽管太子爷不是自己,但是皇帝的宝座距离自己并不算遥远。

朱高煦的野心膨胀

为此,朱高煦也开始做了准备,那就是凭借着自己在靖难之役和征讨蒙古中的军功,招揽了大批将领。短短几年间,他就偷偷组建了一支多达三千人的私军。至于朱棣知道不知道这件事,已经不是很重要,因为朱高煦已经多次当面向自己的父皇讨要太子之位,谁能不清楚?

事实上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朱棣也知道老朱家有可能再次面临骨肉相残,尽管他还是很舍不得,但是最终还是下圣旨要求朱高煦到云南就藩。

知道老爹的态度后,如果朱高煦就此打住,或许还有挽回的余地,但是从小就顽劣习惯的他这时候已经被利欲冲昏头脑,哪里还听得进朱棣的话。不仅赖在京城不走,而且还变本加厉地培植起自己的势力。

抗旨不遵!这点的确很要命!朱棣这次的确是生气了,他甚至已经开始准备诏书要废掉自己这个不听话的儿子,但是关键时候还是老大朱高炽苦苦哀求自己的父亲,朱高煦才算逃过一劫。

死不悔改,阴谋再起

可惜的是,大哥的一片好意还是被朱高煦当成驴肝肺,在朱棣即将油尽灯枯的时候,朱高煦就开始密谋造反,甚至在朱高炽已经登上皇帝宝座之后,他还是没有死心。

这时候历史又和老朱家开了个大大的玩笑,朱高炽身体本来就不好,又在自己好弟弟的折腾下,仅在位十个月就病逝了。

朱高炽驾崩的消息很快就被远在云南的朱高煦探听到,他认为自己的机会又来了,由于开始新一轮的谋划,那就是要在自己侄儿朱瞻基从南京赶到北京奔丧的路上进行狙击,在杀死这位新太子爷后再到北京城夺权接班!

不过朱瞻基在朱棣多年的教导下,也不是省油的灯,他最终还是避开朱高煦的围追堵截,安全回到北京城,成为大明新的主人。

朱瞻基一忍再忍

值得注意的是,朱瞻基上位后并没有对于自己的这位叔叔进行打压,反而既往不咎,甚至还加大了朱高煦的俸禄。

没有用的!朱高煦要的不是官,更不是金银财宝,他要的还是朱瞻基屁股底下的宝座。

洪熙元年,朱高煦终于忍不住了,他在封地云南发动了叛乱,打着很老套的“清君侧”旗号,声称要铲除所谓的奸臣夏原吉等人,率军向北京进发。

不过朱高煦显然还是低估自己的这位侄儿皇帝,后者可不是优容寡断的朱允炆,而朱高煦自己也不是当年发起“靖难之役”的朱棣。当然,朱瞻基也根本就不怕自己叔叔的刀兵相见,很快就集结兵马打败了叛军,并在乐安城活抓了朱高煦。

按照大明律法,这样的公然谋反,不仅朱高煦本人要人头落地,诛灭九族也是可能的,但是他毕竟还是朱瞻基的亲叔叔,灭族是不可能的,但是杀他本人是一点问题都没有。

让世人意外的是,朱瞻基并没有这样做,他不顾群臣的反对,只是把朱高煦废为庶人,软禁在北京的一座宅子里。

朱高煦变成“烤乳猪”

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朱瞻基似乎还是有点菩萨心肠,时常也会想起自己这位二叔的好,终于有一天还是忍不住前往拘禁地看望朱高煦,应该也是没有别的意思,只是想拉拉家常而已。

但是,这时候的朱高煦已经开始心态彻底失衡了,他已经没有任何翻盘的希望了,一心求死而已。

因此,在朱瞻基跨进宅院的时候,朱高煦趁其不注意,竟然伸出脚绊倒朱瞻基。可以想象得到,朱高煦的这个举动彻底激怒了年轻的皇帝,他立即命人取来一个重达三百斤的大缸,将朱高煦罩住。

如果朱高煦就此打住,或许还有转还的余地,但是他既然求死,也一定要拉上自己的侄儿垫背,在他的挣扎下,三百斤的大缸也快要被掀翻了。

恼羞成怒的朱瞻基这下也顾不上许多了,命人在大缸上堆满柴火,然后用火油点燃。就此,朱高煦在缸内被活活烧成“烤肉猪”,他的人生终于走完了。

帝国的遗憾,大明朝命运就此转向

当然朱高煦不寻常的死还是留下很大后遗症的,朱瞻基由于多年征战,本身就是伤病频繁,再加上朱高煦留下的抹不去的阴影,他很快也病倒了,驾崩时年仅38岁,不得不说这是大明王朝最大的遗憾之一。

如果朱棣在地下有知,估计他的肠子也要悔青,有个短命的儿子朱高炽估计是在他的预料之中,但是万万想不到自己的圣孙朱瞻基也如此短命。

更为不靠谱的是,朱瞻基还给大明留下了一个更草包的皇帝朱祁镇,一个“土木堡之变”就把老朱家三代人辛苦积累的家底败个精光,大明朝再也回不到辉煌岁月了。

0 阅读:13

评论列表

祝锋(祝博奥的爸爸)

祝锋(祝博奥的爸爸)

4
2025-04-04 04:36

小编,你把年号弄错了,朱瞻基的年号应该是宣德,洪熙是他老爹朱高炽的年号

绿茵冷血

绿茵冷血

欢迎大家关注我,给我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