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元春暗示金玉良缘,贾母为何敢公开反对?王熙凤不小心道出实情

小涵有红楼 2025-01-07 13:17:05

[阅读提示]全文约2100字,阅读约8分钟

封建社会皇帝为大。

贾元春入宫后被赏赐为贤德妃后,成为贾府里的“第一把手”。

她过端午节前,通过赏赐礼物,暗示金玉良缘,想让薛宝钗嫁给贾宝玉,没想到遭到贾母的公开反对。

贾母是贾府名副其实的老祖宗,她和贾元春本该利益一致,为何此事两人各有分歧。

1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贾元春的赏赐大有深意。

《红楼梦》第二十八回,袭人向宝玉说起贾元春的赏赐时透露出贾元春的暗示。原文如下:

“老太太的多一个香如意,一个玛瑙枕。太太、老爷、姨太太的只多着一个如意。你的同宝姑娘的一样。林姑娘同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只单有扇子同数珠儿,别人都没了。大奶奶、二奶奶他两个是每人两匹纱,两匹罗,两个香袋,两个锭子药。”

贾元春选中薛宝钗,是人之常情。

在封建家族的婚姻观念里,家族的利益往往是首要考虑因素。四大家族本来就互相联姻,薛家虽不如往昔那般鼎盛,但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仍有一定的家底和势力。贾宝玉作为贾府的嫡孙,其婚姻对于贾府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贾元春身处宫廷,见过了太多的风云变幻,深知婚姻于世家大族而言,绝非仅仅是儿女情长,更是利益的纽带、家族延续的桥梁,在她看来薛宝钗的稳重、端庄以及薛家的资源,能够成为贾宝玉的助力,从而稳固贾府的地位。

2

对于贾元春的暗示,贾母自然不会视而不见。

她不仅让贾宝玉借进宫谢恩之际表明自己的立场,还在清虚观打平安醮时直接否认贾宝玉年纪太小,不能娶妻。

贾母的举动绝非一时冲动之举。贾母疼爱贾宝玉,自幼将他带在身边,对于宝玉的婚姻,她有着自己的想法。在贾母心中,林黛玉才是宝玉的良配。林黛玉虽体弱多病,但与宝玉青梅竹马,情投意合。两人自幼一同长大,有着深厚的感情基础,这种感情在贾母看来是婚姻中不可或缺的因素。而且,贾母对于林黛玉的才情、聪慧也是欣赏有加。

从家族利益角度来看,贾母或许认为,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结合,更有利于贾府内部的和谐稳定。林黛玉虽无雄厚的家势,但她与贾府的血缘关系更为亲近,其父亲林如海也曾是朝廷官员,有着一定的人脉资源。贾母深知,婚姻并非仅仅是两个人的结合,更是两个家族的联合,她需要从长远的角度考虑贾府的未来。

3

感情是婚姻的基础,身体更是婚姻的基石。

贾母拒绝薛宝钗,还有一个根本原因,薛宝钗身体有问题。

薛宝钗出生时带了一股热毒,需要服用“冷香丸”压制。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病情开始加重。

《红楼梦》第二十八回,王夫人当众问起林黛玉的病情,透露出她给林黛玉请过鲍太医。

这种不写之写的背后,其实透露出鲍太医也给薛宝钗看过病。

因为王夫人记不清鲍太医给林黛玉开出的“天王补心丹”时,薛宝钗及时提醒。

更为重要的是,贾宝玉当众提起,自己给林黛玉找到一味偏方药,自己无钱可配,薛蟠却成功配成。贾宝玉当众向薛宝钗求证时,她笑而不语。

无奈之时,王熙凤出面道出实情,证明薛蟠配药之事。原文如下:

上日薛大哥亲自和我来寻珍珠,我问他作什么,他说配药……只是定要头上带过的,所以来和我寻。”(《红楼梦》第二十八回)

这些细节透露,薛宝钗的病情加重了。虽然她才德出众,但健康问题却可能影响家族的长远发展。

贾府作为世家大族,子嗣的繁衍与传承至关重要,而一个身体欠佳的媳妇或许会被视为家族的负担。

贾母作为大家长,不可能不考虑到这一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坚定了她拒绝金玉良缘的决心,即使面对元春的暗示,也不愿妥协于一份可能存在隐患的婚姻安排。所以在清虚观,她让张道士给贾宝玉选对象,将薛宝钗排在宝玉婚姻之外。

4

贾元春选上薛宝钗,贾母力挺林黛玉。

虽然最终贾母反对成功,但为后续的故事发展埋下了伏笔。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的纷争并未就此结束,反而愈演愈烈。随着贾府的逐渐衰败,各种矛盾不断激化,宝玉的婚姻问题也成为了家族命运的一个缩影。

薛宝钗病情的加重,或许也预示着她未来命运的坎坷。而贾母的决策,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贾府众人的命运走向。这场关于爱情与婚姻、情感与利益的较量,最终在贾府的衰落中走向了一个令人唏嘘的结局,让人不禁感叹命运的无常和封建家族制度下人性的挣扎与无奈。

其实,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来看,封建时代的婚姻制度犹如一张无形的大网,将无数男女困于其中。婚姻往往是家族之间的交易,是权力、财富与地位的重新分配。

贾府作为世家大族,更是深陷于这张网中难以自拔。在这样的环境下,个人的情感与意愿被无情地践踏。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在家族利益面前显得如此渺小与脆弱。但也正是这份爱情的挣扎与抗争,让我们看到了人性在封建礼教压迫下的不屈光芒。他们用眼泪、用诗句、用生命去捍卫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意,成为了那个黑暗时代中一抹绚烂而悲壮的色彩。

写在后面:

阅读《红楼梦》的过程,本身是一个常读常新的过程。随着个人的思考,对社会认知的不断深入,以及对生活本质的深刻理解。对《红楼梦》文本中的人和事,也就有了不断地认知。甚至对以往自己个人观点也会有颠覆性的再认识。因此,敬请各位在阅读中,保持个人独立思考,疑问精神,批判思维。短文若能引发您的思考,乃是一大幸事。若是有不妥之处,也请海涵,毕竟只是一家之言,权当贻笑大方了。(本文依据《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80回本/《红楼梦》程乙本/《红楼梦》相关内容整理推测而成。)

0 阅读:1
小涵有红楼

小涵有红楼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