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时期有个傻书生,明明生来就是人上人,他却选择了去死

西府赵王爷 2023-04-23 14:35:25

北魏时期有个傻书生,明明生来就是人上人,荣华富贵唾手可得,但他却选择了放弃,宁死都不要这些东西。

书生出身名门,家族世代功勋,爷爷是威震一方的封疆大吏,父亲是德高望重的三朝元老。托祖宗的福,显赫的家世背景给书生带去了诸多便利。不仅年纪轻轻就承袭爵位当上了贵族,还被征召入仕成为了国家干部,当起了皇帝身边的尚书郎。

对于当时的绝大部分人来说,这是终其一生都达不到的高度。然而对于书生来讲,这仅仅只是他在人生起点刚刚跨出的第一步。

都说虎父无犬子,书生打小就聪明,文韬武略,样样精通,是个难得的人才。出众的才能,再加上显赫的背景,书生的前途怎么看都是一片光明。摆在他面前的是一条平坦的康庄大道,地上写满了升官发财,光宗耀祖。

然而很可惜,现实中书生并没有走上这样一条道路,而是充满着坎坷。停职外放、弹劾贬谪,那些为官者们最头疼的不顺利,接二连三的出现在他的生命里。没办法,书生这个人什么都好,就是爱较真,眼睛里揉不得哪怕一粒沙子。

书生虽然出身于官宦之家,各种官场处事之道从小便耳目熏陶,但他却一点都没听进去,整个人棱角分明一点儿也不圆滑。当然他不是学不会,而是不想学。因为在他的心里,圆滑从来都不是为官者应有的态度。

管他官大官小,管他卑贱权贵,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油盐不进,软硬不吃,没有什么人情利益可讲,这是书生的做人原则,也是他的为官之道。

然而在人情世故拉满的官场之上,书生这样注定是要吃亏的。因为他的每一次坚持原则,都在所难免的会损害其他人的利益,那么必然就会遭受这些人的记恨和打压。于是在官场之上,初出茅庐的书生四处碰壁,一身的本事毫无用武之地。

官场菜鸟怀才不遇,这是世界上最常见的剧本。就好比我们走出象牙塔之后,大都会遭受社会的毒打。

人类终究是一种群居动物,相比于出淤泥而不染,他们更喜欢同流合污。所以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剧本最终都会走向同一个结局。那就是放下读书人的骄傲,抛弃原有的坚持,从理想回归到现实,变成那个最讨厌的自己。

不过书生很幸运,当他因为官场险恶而迷茫不知所措的时候,一盏明灯突然帮他照亮了前方。这盏明灯姓李,乃是当时朝中的御史中尉。

御史一般都有着臭脾气,油盐不进,软硬不吃,哪怕是天王老子来了也敢骂上几句。因为古代御史是个言官儿,身负监察弹劾百官之责,专门负责和当官的作对,就和咱们今天的纪委差不多。如果不能严于律己,如何又能要求别人?

所以这个李御史,在朝堂之上是出了名的刚直不阿,而这恰好很对书生的脾气。所以不知是家里人的交情,还是自己的脾气,书生被调到李御史这里。

对于书生而言,李御史既是同事,更是老师。在跟着他当差的日子里,李御史教了他很多的东西。从基本的业务能力,到为官做人的道理,李御史没有丝毫的保留。渐渐地,原本迷茫的书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书生很喜欢御史这个官职,因为惩处贪官污吏,纠正歪风邪气,是书生最喜欢做的事情。然而御史终究是一个得罪人的差事,稍有不慎就得被罢官免职,这是老师李御史都无法避免的事情。

在李御史的晚年,由于他多年惩办官吏,得罪了门阀氏族一大批人,以至于成为了朝堂公敌。在这些人的弹劾操作下,李御史被罢免了所有官职爵位,一捋到底,一下子成了一个老百姓,最后郁郁而终。

在这场风波中,书生也一度遭受牵连,停职赋闲了一段时间。尽管后面再度被启用,但却再也不能从事御史这份职业。因为在李御史去世之后,这乌烟瘴气的朝堂之上,便再没有了书生的位置。大部分人都不愿意看到,这世间再出来一个新的“李御史”。

于是书生被赶出了朝堂,下放到一个叫冀州的地方当长史,差不多就是今天的公安局长。

冀州是个相当混乱的地方,汉人和胡人杂居的特殊环境,导致这里民风彪悍,盗匪横行。甚至还有一些胆大包天的当地官吏还和盗匪勾结在一起,占道设卡,劫掠百姓。如此的官匪勾结,让冀州变成了铁板一块,针扎不破,水泼不进。

正所谓强龙不压地头蛇,书生尽管是京城空降而来,但终究是一个外来者,没有人会觉得他能搞定这里。不说别的,单就是当地官匪之间那复杂的利益关系,都够他理上好多年。

然而书生这个人打牌从来不寻常理,在他那里没有那么多的软硬套路,一切跟着朝廷规定的律法走就行。强盗匪徒该剿便剿,贪官污吏下该抓便抓,从没有什么人情世故的考虑。

当然此时依旧没多少人看好书生,因为类似的动作在他之前也有人搞过,甚至还要更加的雷厉风行,但多半都无法坚持太久。因为惩治贪官也好,剿灭匪患也罢,那都不是简单说几句话就行,而是要有实际操作的能力。比如惩治贪腐你得能断案,拿到充足的证据;剿灭匪患你得能打仗,用拳头威服那些匪徒。

另外你还得要有坚持下去的决心和勇气,毕竟地头蛇们有着太多应对的手段。圆滑的贪官会奉上金银珠宝,蛮横的匪徒会送来恐吓信。很多人要么被腐蚀同流合污,要么被吓走另谋高就。

在大多数人眼里,书生不过是一个靠着父辈功勋入仕的世家子弟,除了满腔的热血外,其他什么都不会,哪里能把冀州治理好?

可惜他们看错了人,书生并不是普通的纨绔子弟。首先他是将门之后,行军打仗之事不说精通,但也绝对不是外行。其次他当过御史,专职打击贪官污吏,京城的那些大鱼他都能对付,更何况冀州的这些小虾米。

当然最为关键的是,这个人是个死脑筋,只要他认定了事情,那就会一定做下去。哪怕是因此丢掉性命也在所不惜。换句话讲,书生是铁了心的要还冀州一个太平,和贪官盗匪斗到底,为此他可以豁出性命。

别人都是点到为止,你却要不死不休。既然惹不起,躲总行了吧?于是地头蛇们降的降,逃的逃,冀州也越来越太平。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有能力的人终究不会被埋没。三年后,书生因为治理冀州有功,升任鲁阳郡任太守。

鲁阳郡地处北魏南部边境,和冀州一样有着很多的问题。不管是缺乏教化的蛮夷百姓,还是横行霸道的山贼盗匪,都是根深蒂固难以解决的问题。

当然在书生眼里这些都不是问题,毕竟冀州那么乱他都能拿下,更不要说鲁阳郡这么一个小地方。百姓缺乏教化,那就修学校开课慢慢教;山贼影响治安,那就派军队狠狠打。如此恩威并施,双管齐下,当地人对书生是又敬又怕,最终只能是乖乖听话。

鲁阳郡出色的政绩,为书生又一次带来了喜讯,他被调到了东荆州当刺史,差不多相当于如今的省委书记,妥妥的封疆大吏。

不过对于书生而言,这样的升迁并不能完全算好事。毕竟地方换了,官职换了,打交道的对手也就换了。东荆州不比鲁阳郡那些小地方,不乏一些背景深厚的权臣贵胄。相比于之前遇到的那些地主泼皮,这些人要更加的难以对付。因为他们不仅会在正面给你使绊子,还会在背后捅刀子。

书生来到东荆州之后,当地权贵们按照惯例出手巴结招揽,送钱送人甚至于送恐吓信,但书生继续之前激进的行事作风,油盐不进,软硬不吃,不给一点机会。

既然不能同流合污,那就是敬而远之,一纸诉状夹带着黄金珠宝,被送上了洛阳城。信中称书生是苛刑严法的酷吏,东荆州被他治理得民不聊生,所以他们强烈要求罢免书生,让书生的前任回来复任。

书生的前任姓寇,是北魏一朝有名的大贪官。史书评价其“畏避势家,承颜侯色”,通俗点讲就是势利眼,欺软怕硬,攀附权贵。对于这样一个人物,东荆州的老百姓自然是不愿意他回来的,只有那些权贵才会喜欢。所以很明显,这一次的弹劾,就是当地权贵们为了赶走书生所设下的计谋。

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书生得罪的人实在太多了。不仅仅是东荆州的权贵们不喜欢他,洛阳朝堂上也有很多人讨厌他。甚至当他们看到书生屡屡升迁时就在担心,有朝一日这个死脑筋会不会卷土重来?

所以没有意外,书生又被整了一次。他被罢免了官职,赋闲在家,一待就是十年。

当然对于书生而言,离开官场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儿。毕竟他本身就不是一个适合做官的人,留在官场只能是吃亏受排挤,被大多数人所孤立。与其如此吃力不讨好,那还不如在家舒舒服服的养老。毕竟以他的家世背景,即便不当官也不会没饭吃。

只可惜书生没有那个享福的命,赋闲在家近十年后,他又被召回朝中任职,而且还是负责治理京城的河南尹。没办法,那时候的北魏正值多事之秋,内有六镇叛乱,外有南朝北伐,而坐镇朝堂的皇帝又是一个刚即位不久的小孩。

内忧外患,主少国疑,这是北魏前所未有的危机,朝廷需要书生这种有能力的人来主持大局。

当然朝廷没有看错人,书生到任之后很快便做出了成绩,不仅京城洛阳被他治理得井井有条,南朝人的北伐也被他成功抵挡。

凭借出色的政绩和军功,书生的仕途开始变得明朗。回到朝廷的第二年,书生便拜为安南将军兼御史中尉。兜兜转转二十多年,书生终于还是当上了御史中尉,成为了那个他最想成为的自己。不得不说,人生还真的是有趣。

“李御史”的虽迟但到,注定了北魏朝堂必将掀起一番“腥风血雨”。因为书生是李御史一手调教出来的希望,他必将像二十多年的李御史那样整治官场。别人不敢管的事,书生来管,别人不敢做的人,书生来抓;一心为公,不讲私情,这才是为官之道。

比如当时有一个丘念的人,在朝堂上公然买卖官爵,可是无人敢管,因为他的主子叫元悦,是皇帝的亲叔叔,是北魏的汝南王。然而书生才不管你丘念的背景如何,买卖官爵乃是重罪,该抓就得抓。

值得一提的是,书生抓了丘念之后,汝南王找到了太后为其求情。太后自然是听儿子的,于是便下旨赦免了丘念。不过书生更看重律法,直接来了一个先斩后奏。书生此举虽说是维护了国家爱的法度正义,但是却得罪了汝南王,为其日后的身死埋下了伏笔。

书生回朝第三年,朝堂上有传言说长安的齐王要造反,皇帝便想着派一名大臣前往查探。此时汝南王立马跑出来给书生一顿猛夸,要求皇帝被这个任务派给书生,而身后的一众大臣们也是纷纷附议,好像这事儿就只有书生才能胜任。

皇帝看着书生如此受欢迎欣然答应,殊不知这却是他们一次针对书生的阴谋。这边书生前脚离开洛阳城,后脚长安那边就收到了消息,书生这一次过来劳军安抚是假,调查叛乱才是真。

于是自知败露的齐王决定先下手为强,他撕下了伪装,扯起了造反的大旗。而此时书生和一众家眷身在长安城,自然是难以避免的遭到叛军围捕。

齐王知道书生是个才干的人,想将其招揽到自己麾下,于是便道出了汝南王等人陷害书生的真相。如果是一般人,这时候可能也就降了,毕竟是朝廷那边对自己不义在先,而且自己的家眷还在这里。

然而书生这个人就是一根筋,认的是忠君报国的死理。哪怕自己是遭人陷害,哪怕自己已经走投无路,但叛国造反的名头,他自认担不起。

于是,书生选择了去死,跟着他一起的死的还有两个兄弟和两个儿子。

很多人都说书生是个傻子,原本以他的家世背景和学识能力,只需要稍微圆滑那么一点,就可以舒舒服服的过一辈子,有数不尽的荣华富贵。但书生却偏偏要和自己过不去,最终丢掉了性命。

但这并不是书生的错,错的是这个世界,我们其实需要更多书生这样的人。

很多人可能想问这个书生是谁?书生有名字,他叫郦道元。写过一本书,叫做《水经注》!

0 阅读:65
西府赵王爷

西府赵王爷

写点通俗易懂的历史,让历史更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