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行说明明是汉人,为什么却选择帮助匈奴?他又造成了什么后果?

一点儿历史事 2023-04-18 18:34:59

中行说明明是汉人,为什么却选择帮助匈奴?他又造成了什么后果?

如果没有这个汉人太监,西汉攻打匈奴真的可能没那么难。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世界上其实有许许多多的“良才”,但由于没有合适的人推荐,他们最终都成了默默无闻的存在。

后代历史学家评论:如果不是大汉埋没了太监中行说,他的成就绝对不会比陈平、张良等人低。

只可惜,历史没有假设,更没有重来的机会。

在没有科举制的年代,选官用人制度长期都受到了世家大族的把持。

虽然有“军功爵”制度,但在和平时期,想立个军功和痴人说梦没什么区别。

汉朝实行“举孝廉”的制度,想要做官,就必须有中央或者地方的人进行推荐。

这些人被称为“良家子弟”,主要看的是身份和地位。

一些很有才能但却出身贫寒或者一般的人,从一开始就没有翻身的可能。

西汉太监中行说就是这么一个人。

中行说的原生家庭应该不怎么样,甚至可能是“衣不蔽体”的程度,要不然他老人家也不至于被家人遗弃。

年幼的中行说无依无靠,最终只能进入宫中,为了混一口饭,丧失了做“男人”的能力。

正常人家不是“吃不起饭了”,不会有人愿意做这些,很无奈,中行说就是其中的一个人。

因为身份地位,也没什么后台,所以中行说在宫里的日子过的也不怎么样。

毕竟哪怕后世传颂的孔夫子他老人家也曾在陈邦吃不起饭;中国古代第一位奇人姜太公也曾经垂钓到了八十岁。

中行说也没有发迹的运气。

公元前174年,冒顿单于(就是那个发动“白登之围”,汉高祖刘邦逼到墙角的男人)病逝,他的儿子稽粥成为了新一代匈奴“最高领导人”。

稽粥本人也很喜欢汉朝的美女,于是按照老爸之前和汉族的规定,上书汉朝,要求和亲。

汉朝当时正处于“休养生息”的阶段,自然不会为了这点事“大动肝火”,于是立马同意了他的请求。

按照之前的“惯例”,大汉王朝会在远房的宗室或者美丽的女子中挑选一个苦命的女孩子,然后再从皇宫里挑选一些地位比较低、没有后台的“服侍人员”当做嫁妆,一起前往匈奴。

虽然说法很官方:“和亲”可以给“野人”带来先进单位生产方式。

但接受这份工作的“服侍人员”会和那个“公主”一起,再也没有回家的可能,只能一辈子流落他乡。

作为这些“倒霉蛋”的一员,中行说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虽然他本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在官场上混得很惨,但至少生活稳定而且收入也还不错。

而且这份工作还是用自己日后的“性福”换来的,所以中行说和大部分“服侍人员”一样,都不愿意去匈奴。

和一般人“拿钱拿物”进行贿赂不同,我们的中行说他老人家既没有贿赂,也没有哭着求情,而是选择威胁上司:“为汉患者,必中行说也”。

面对这个盛气凌人的小太监,上司并没有给他多少好脸色,反而更加坚定了送他去匈奴的想法。

毕竟谁都不待见一个选择威胁自己的人。

就这样,在汉朝无依无靠,工作还丢了的中行说只能选择落寞地离去。

他用下半辈子的“性福”换来的一切都在顷刻之间化为了乌有。

到了匈奴之后,这个对大汉心怀怨念的太监立刻投降了单于,只为报复“社会”。

“中行说既至匈奴,遂降单于,单于甚亲幸之。”——《史记》

在大汉,中行说竭尽全力想要获得“肉食者”的认可,却是什么用也没有。

那些自认正统的大汉统治者不仅鄙视这个小太监,还觉得他是个“疯子”,迫不及待地把他踢到了匈奴。

但就是这么个“疯子”却得到了匈奴最高统治者——单于的礼遇,并且对他的话十分信任。

对汉朝本来还留有一丝感情的中公公感念匈奴单于对自己的恩惠,于是选择彻底背叛了汉朝。

为了让中公公能够“大展拳脚”,稽粥单于不仅给了他很高的职位,而且还严厉处罚了那些不听中公公命令的族人。

中公公为了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不辞辛苦在匈奴开设了“大字班”,让他们系统学习文化。

在中公公的不懈努力下,匈奴人终于知道了自己的兵力、牲畜以及人口的数量。

甚至他们还开始了计算:怎么和汉朝做生意才不算亏本,如何提高“性价比”等。

作为单于身边的“红人”,中公公自然也过上了更好的生活,甚至比一些匈奴大臣还要好。

白登之围结束后,按照规定,汉朝除了“和亲”之外,还要每年都给匈奴大量物资(其中包括布匹、丝绸、美酒、食物等),让匈奴的老爷们能够好好享受一下。

作为单于身边的“红人”,汉族物资中公公绝对是不缺的,但中公公对于这些却从不触碰,因为他心里有了:报复汉朝的梦想。

汉文帝时期,著名的名士贾谊提出了“文化瓦解”的理论。

用文化瓦解匈奴的彪悍民风,进而取得战争胜利。

在“贾谊理论”的领导下,汉朝和匈奴的文化以及商业交流日加增多。

匈奴人都是些大老粗,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他们看到了这些精美的丝绸以及中华宝物,一下子就移不动双眼了。

越来越多的匈奴贵族穿上了汉朝人的服饰,并且开始模仿汉族人的生活方式,以匈奴原始生活为耻。

就在“文化战略”顺利进行的时候,中公公敏锐地意识到了危险。

中公公对单于说“匈奴民众,不过汉朝一郡之数”。

PS:西汉初年,虽然中原人口凋敝,却也足足有一千四百万人,而匈奴只有不到百万人口。

在汉武帝之前,匈奴之所以在与汉朝的战争中占据上风靠的就是匈奴人彪悍的民风以及擅长骑马射箭的游牧文化。

这些文化虽然让匈奴人强大,却也给他们增加了许多负担。

为了方便生活,匈奴人只能啃着咸肉干,穿着兽皮大衣。

因此汉朝最聪明的名士贾谊又提出了针对匈奴的“五饵观”。

所谓“五饵”:赐之盛服车乘以坏其目;赐之盛食珍味以坏其口;赐之音乐、妇人以坏其耳;赐之高堂、邃宇、府库、奴婢以坏其腹;于来降者,上以召幸之,相娱乐,亲酌而手食之,以坏其心”

——《汉书》

如果没有中行说,贾谊的阴谋其实非常成功。

在这些“糖衣炮弹”的影响下,匈奴贵族出现了对自身文化的不认同感,甚至是偏离。

中公公敏锐地意识到了危险,于是告诫单于不可沉迷于享乐之中。

匈奴之所以能够实现“独立自主”,就是因为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文化上,它都是独立的。

单于对此很不在意,甚至有些不相信。

中公公无奈,只能亲自穿上汉服和身着匈奴本土服饰的士兵一起穿越荆棘。

结果中公公身上的汉服被荆棘刮的破烂不堪,甚至因为衣服拉扯之力差点把他人拽下马。

而匈奴服饰却没有丝毫的损伤。

单于饱受震撼,才终于相信了中公公的话。

对于汉朝的食物,中公公也敏锐地意识到了其中的问题。

汉朝的美食固然精美、好吃,但匈奴却并没有能够生产这些粮食的地方。

如果匈奴人习惯了吃汉朝的食物,而汉朝去不再愿意免费提供,那对于整个匈奴社会来说都是一个灭顶之灾。

为了起到带头作用,中公公这个土生土长的汉朝人竟然选择带头不吃“汉食”,而改食用匈奴的马奶和咸肉干。

但汉朝计谋失败之后,并没有气馁,又开始了“文化下乡”运动。

将汉朝的儒家理解和中原文化一起打包送给了匈奴人,让匈奴人有了“常理知识”。

作为土生土长的汉人,中公公在危难之中再一次站了出来,与大汉使者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面对汉朝使者:“匈奴人不尊重老人,让他们自生自灭;没有人伦常理,儿子可以娶后母,弟弟可以娶嫂子”的犀利言论。

中公公不急不缓地说道:这都是因为残酷的生存环境导致的。

匈奴人缺衣少食,所以战争频发,为了保护好自己的生存必需品,就必须让年轻人吃好喝好。

而关于匈奴人的“继婚”模式,这也是为了保证草原的人口。

匈奴这都是为了种族的延续,大汉口口声声声称自己是礼仪之邦,实际上“偷情”、“淫乱”的事情很多。

甚至连亲戚之间,都要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大打出手。

大汉使者瞠目结舌,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于是反问中公公:“你怎么能说这种话,你不也是汉朝的人吗?”

不说还好,一说中公公更来气。

我之所以为匈奴服务,不都是你们这些“汉朝贵族逼迫的吗?”

虽然中公公仇视汉朝,却并不排斥汉朝的先进文化。

在他的努力下,匈奴人终于有了“数字概念”,而且还明白了“赋税”。

匈奴人不仅学会了汉朝的兵法,而且还能够用汉字传递情报。

为了能够不在称呼上吃汉朝的亏,中公公还给单于起了一个非常霸气的名字——天地所生、日月所制的匈奴大单于。

在与汉文帝的书信中,中公公每次都用这个称呼作为结束语,让自认为是“正统”的汉朝“大皇帝”既生气又无奈。

在中公公的不懈努力下,汉朝的所有计划都付诸东流,成为了“失败品”。

“白登之围”结束后,汉朝和匈奴之间其实有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和平。

但中公公他老人家到达匈奴之后,“和平”正式成为了过去。

作为匈奴代表的中公公不仅喜欢威胁汉朝使者,还喜欢进行军事压迫。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匈奴人年年都要南下,给汉朝的边境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公元前166年,匈奴单于“御驾亲征”,倾全国之力打了汉朝一个措手不及。

他们不仅在中原北部大肆劫掠,而且一路南下,甚至打到了长安的甘泉宫附近。

被打得昏头转向的汉朝亲贵急忙调集大军护卫首都,才终于保下了皇宫。

汉文帝大怒之下,甚至有了“御驾亲征”的想法,好在文武大臣很给力,最终劝阻他打消了想法,这才让“大明战神”朱祁镇的悲剧没有重演。

因为此时汉朝的军队战斗力以及调集速度都无法与匈奴相比,只能眼睁睁看着匈奴人抢掠完成之后,扬长而去。

之后的匈奴尝到了甜头,每年都要来中原“串串门”,给中原百姓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公元前162年,老单于因为年老体弱,所以答应了汉朝的和亲政策。

娶了新公主后,还不到三个月,老单于就一命呜呼了。

新上任的君臣单于依然对中公公言听计从。

在中公公的强烈建议下,匈奴再次南下。

公元前158年,君臣单于不愿意继续和汉朝通婚,并选择单方面撕毁协议,率军南下,给汉朝造成了许多麻烦。

估计汉朝的权贵大臣怎么也不会想明白,之前那个他们都不愿意用正眼相看的下人,怎么就能成为自己最大的敌人呢?

据野史记载:中公公老年还发现了浸泡过“尸体”的水,能让喝了它的人生病。

几十年之后,大破匈奴、威风凛凛的大将军霍去病饮马匈奴的时候,就因为喝了被污染过的水,最终不治身亡,年仅二十三岁。

欢迎大家在屏幕下方留下宝贵的意见,废青工作室与您下期不见不散,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搜集,侵删。 文:小昭 审核:梦愚编辑

文献参考:《二十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战国策》《左传》《春秋》《吕氏春秋》等。

本文为一点儿历史事作者手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3 阅读:147
评论列表
  • 2023-04-29 19:29

    這不是發话嗎

  • 2023-05-15 19:49

    还称他老人家,呸!满篇都是在夸赞一个叛国的太监,你是给汉奸树碑立传吗?

一点儿历史事

简介:山东作家协会成员,历史“中毒患者”,中国海洋大学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