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在辨认黄花梨老家具时,常常因粗糙表面淹没典型特征而头痛,为找不到节节断开的麦穗纹棕眼而难以定论。
一旦上手老料新做家具,顿时就有豁然开朗的感觉。细节清晰如白纸黑字般历历在目,它们通常都有不错的表面质量。
这只海黄老料案上几,见光面打磨到千目以上,原本连续的棕眼管线被磨平,以至于大面积断开,现出光滑细腻的质感,摸起来就像婴儿皮肤一样。
取一幅山峰纹为图的独板面心上,山头附近棕眼细微稀少,直径只有针眼大小,用毛孔来形容很贴切。
迎着光拍下针孔大的小眼,屏蔽掉木纹带来的干扰,手机端受屏幕尺寸限制,建议感兴趣的木友放大观察。
右上角红圈勾勒的区域接近零棕眼,而管线较多的地方位于左上角,如下图所示。
看到这儿,突然想起中学课文《核舟记》里面描写微雕刻字的句子,“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说的就是这种感觉。
原文讲的是明代奇巧人王叔远,在长不盈寸的桃核上,雕刻人物故事等一众题材,外加三四十个纤细文字。
细若蚊足的棕眼效果,离不开海黄材质本身的细腻,下功夫的打磨同样不可或缺(上图来自互联网)。
边抹、牙条和腿足等部分的情况相同,棕眼小是海南黄花梨普遍特征之一。
回到文章开篇的这件清黄花梨双人凳,若用细砂纸将棕眼管线打磨殆尽,沟壑林立也会变得细若蚊足、笔划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