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蔡小俊
说到老师,刨根溯源,历史上比较多的说法,孔子是中国第一位教师,也被后世冠以许多名号,如“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等等。据载,在汉晋时期,每逢孔子诞辰,皇帝就会率文员祭拜孔庙,还会请一些老师代表搞个团建,小聚吃吃饭什么的。到了唐代,孔子诞辰,就开始搞表彰了,国家级书院和地方成绩突出者通过选拔为“司法”,报送朝廷后,这些“教育工作者”最高可获500两白银的“大红包”。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就提出,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私人身份教了大量学生的人,是中国的第一位私学教师,独一无二,没有之一。要是说,孔子之前,没有人授业解惑,肯定说不通,但之前不尊为“师”,剥夺其“教师职称”,是有一个逻辑在里面的。
在孔子之前,不同的社会阶层,享受教育权是不一样的。农民你就种地,是不让你受机构教育的,贵族或财务自由的人,才能坐下来系统学习知识,这个带有教育歧视的传统,历史公认是被孔子打破的。孔子兴办了当时的“大众教育平台”,这是历史上一个破天荒的事情,你是农民没关系,你想学,我就教,挂一条肉在我门口作为“礼”,就当是报名费和学费,农民和其他底层社会的“素人”可以因学习逆天改命,孔子被后世敬仰或万世敬仰,在这一点上是实至名归的。孔子的伟大,用“第一位教师”直释或许存疑,尚不足明义,而关键在于他是第一位“大众之师”。
孔子打通了一个教育上的历史痛点,25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面对着一些“槽点”,聚焦的仍是“大众”和“小众”。大众之师,有一个核心逻辑,就是平等的受教育权。折射到教师团队或个体身上,领一份教育薪水,面向大众学子教书育人,理应在学校的课堂上倾囊相授,并不需要学生或学生家长挂一条肉到你家门上,开设“小众课堂”另收学费。学生家长吐槽的槽点是,老师课堂上要是“不倾囊”,产生教育焦虑后的家长只能去老师门前挂肉。社会槽点是,学生家长的这种有意识或无意识“不当围猎”,助长了“小众课堂”,更是有一些实现财务自由的家长硬是把自己当成“贵族”,理所应当地认为自己可以攫取更多受教育权。沉淀下来的问题,不是一因一果,板子也不是只打在这些补课老师屁股上,当前对此类“补课”的限制、惩罚和整治,已经让“小众课堂”“居家授课”之风好多了,但还是有很多家长犯“焦虑”病,担心别人偷偷摸摸教育不公平,想方设法托关系“安排了”,当然,前提是有少数老师还在冒这个险。
教师节这一天,我们其实真的有必要学习下孔子这个“中国第一位教师”,回头看一看他老人家的那一颗“初心”。
☆ 作者简介:蔡小俊,江苏扬中人,江苏省扬中市新闻中心副主任、《扬中日报》副总编,喜欢读书旅行,寻求认知同步,走在独立思考的路上。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