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播,中唐时期诗人、宰相,生前曾二度为相,权势显赫,享尽荣华。
然则年轻时的王播却是生活窘迫,朝不保夕,曾借住于扬州的惠昭寺木兰院。
古时家境贫寒的人寄居寺庙里读书,一般寺庙都是乐于接纳,且还免费提供食宿,这也算是一种功德。
倘若寄读的书生高中,想必也会回报寺庙,所以这也算是一种潜在投资。
也许是王播这潜力股潜伏的时间太长,以至于寺庙的和尚对他失去了信心,寺里僧人开始憎厌王播,并经常给他冷脸看,不想再给他吃白食。
寺庙里本规定开饭前要敲钟,僧人们便悄悄改了规矩,私下约定吃完饭再敲钟。
一日钟响后王播便照旧赶往去斋堂,却发现众人早已就餐完毕,只剩当值的僧人在那嗤笑道:“寺院里的规矩改了,饭后才撞钟。”
王播听后顿觉羞愤不已,便回到住所收拾行囊离开了木兰院。
临行之际,提笔在墙壁上题下两句诗:“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阇黎饭后钟。”题罢,掷笔怅然而去。
此后,王播发奋苦学,最终天不负苦心人,于三十多岁时登进士第,从此步入官场。而后20余年间,王播几经宦海沉浮,也曾一度位居百官之上,为天子元辅。
后因政治失误而被罢免宰相之位,调任淮南节度使,负责管理淮南地区的军政事务。而扬州,正好属于淮南节度使的治下。
衣锦还乡之后,也许是回想起那段不愉快的过往,他决定重游故地,想看看那座寺院是否风物依旧,再见一见当年的僧人和曾住过的房舍,还有斋堂里那道苦涩落寞的身影。
当王播再次回到木兰院,来到自己当年曾住过的僧舍。墙上的那两句诗仍在,虽有淡褪,却依旧清晰如初,还被僧人用碧纱笼仔细地保护起来。
看着眼前的情景,王播心中不由感慨万千,叹人间冷暖,世事无常。他命人拿掉纱笼,提起笔在墙上补下了该诗的后两句:“三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
回头再看众僧也都已苍颜白发,便又在旁另题了一首:“三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如今再到经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
自此之后,“饭后钟”就成了一个固定用语,专指穷困书生遭受歧视白眼被冷落。
而“碧纱笼”也由此成为形容世态炎凉、以势取人的典故。
而后人拿它来作为素材入文学作品的便极其多了。
苏轼《石塔寺》曾写道:
斋厨养若人,无益只贻患。
乃知饭后钟,阇黎盖具眼。
饥眼眩东西,诗肠忘早晏。
虽知灯是火,不悟钟非饭
杨万里:
“若爱殿前苍玉佩,断无身后碧纱笼”
孙觌:
“悬知不是唐王播 ,惭愧高僧护碧纱”
陆游:
“虽无客共俗中酒,何至僧鸣饭后钟”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王播少孤贫,尝客扬州惠昭寺木兰院,随僧斋餐,诸僧厌怠,播至已饭矣。后二纪,播自重位出镇是邦,因访旧游,向之题已皆碧纱多其上。播继以二绝句曰:‘二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而今再到经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阇黎饭后钟,二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
感谢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