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长安,开元五年(717年)的秋风穿渭水而过,落于少年的发鬓之间,那少年一身青衣,眉眼低垂,静静地站在水岸边,有些出神地看着水面微澜,欣长的身子微微佝偻着,显得有些落寞寂寥,然而没过多久时间,微曲的身体渐渐挺直,望向远处的群山,有些黯淡的眼神变得澄澈明亮,一如空山新雨后。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字摩诘,时年十七岁,其出身于河东王氏,少年失怙,十五岁时带一身才华入长安游历。
长安帝都繁华错落,世间锦绣尽聚于此。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适逢佳节,却是举目无亲的异客,人海茫茫,茕茕游子。他想起了家乡,想起了家乡的母亲和弟弟妹妹,还有那个她。
遥寄祝福和思恋于秋水长风后,少年转身向长街走去,随着人群渐行渐远。
长风遥遥,渭水迢迢,山青卷白云。
开元九年(721年),进士科考试要在这个冬天举行,崇仁坊因靠近吏部和礼部,又与达官贵人们聚集的平康坊、胜业坊、安兴坊相邻。一入秋坊间便挤满了来自大唐各地的举子们,车马辚辚,人声沸沸,为将要进行的考试开始准备着。
唐时考试不糊名,取录进士除看试卷外,可“采名誉,观素学”。因此考试前考生都会向当势权贵或名流宿德投献自己平日的诗文作品,取得他们的吹拂造势,从而改变考官做出对自己有利的判卷倾向。
而王维也是这攘攘人群中的一位,虽说此时王维已名动京城,交游的不乏达官贵胄,甚至岐王、宁王对其亦是欣赏极至。岐王李范,唐睿宗第四子,工书好学,爱画,喜音乐,王维因四艺兼通,才学绝伦深受岐王看重,常被其以座上嘉宾待之。
王维看似平和超然的外表,内心却有某种隐而不宣的少年意气,他自幼天赋极高,做事总是力求完美,无论写诗、作画还是声乐皆为人间一流。
所以王维对此次科考的第一名很是看重,但当王维向岐王提出请他保举时,却得知京兆府解头已被玉真公主许予张九龄之弟张九皋。
少年识事浅,强学干名利。
徒闻跃马年,苦无出人智。
《赠从弟司库员外絿》
岐王是真心欣赏王维的才华,希望王维能成就功名,于是他出谋让王维准备一些从前写过的诗作,选一曲新出的琵琶曲,再扮成伶人带他入公主府献艺。
比起嘈杂的杯觥宴酬,王维其实更喜孤身一人,看云起方外无尽时,听鸟鸣春涧落花寂寂。
又或者独自游履于长安城星陈棋布的寺庙内,在钟声磬音之余,观摩佛塔粉墙间那些大家名师们留下的丹青水墨,是 “身若出壁”抑或“吴带当风”不一而足。
他甚至还遇见一位年纪相仿却痴于画马的酒肆小工,对他说着自己终有一日定当名扬天下,让这世人都听到他的故事,傲傲然如青山独远。
王维很羡慕这野火焚花般的热烈,其实画画也是王维有生以来的天赋,但他却不能就此专注于丹青之道,太多的顾忌令他在这浮华世界不能奢望太多。
自父亲早陨,家道已然中落,而家中诸弟妹年幼,长兄若父的责任一直横亘于肩,只有参加科考才能换来入仕晋身的机会,不然此生最多只如李龟年般做个伶工乐匠,唱着红豆生南国,于贵人们的浅饮低酌间弹唱助兴,然后听个抚掌叫“好”声。
当晚王维演奏一曲《郁轮袍》,转轴拨弦间清音四起,明似夏木啭黄鹂,千山响杜鹃,幽如秋雨闻疏钟,泉声咽危石,一曲终了,满座俱寂。
席间偶有风穿堂而过,轻轻摆动男子的衣裳,他就这样站在众人身前,不顾盼,却生辉,亭亭兮如玉树临风。
妙绝的声曲震撼玉真公主,同时也赢得了的青睐,她许诺为王维保荐头魁。
王维以才华获得了权力的提携,最后进士登第,吏部授王维太乐丞职位,掌管祭祀音乐。这并非王维心目理想的官位,但他没有拒绝这不合己意的官职。
作为没落的世家子,身后还有诸多年幼的弟、妹,且他已年逾二十却尚未婚取。他怕时间不等,唯恐太慢失去太多,所以他没有太多的时间浪费在选官候官之间。
太乐丞虽只是从八品下的浊官,但每年有禄米五十石,还有二倾多职田,每月还有各种用人、车马杂费等俸料的补助。(各种俸料相加折合人民币差不多有二十来万,还算是个体面的职位。)且官吏每三年考核一次,业绩突出者可以升迁或加俸。而又有岐王等贵人相携相助,前程自当锦绣,一切都会水到渠成。
一切尘埃落地后,王维在元日假期时与自小有青梅之约的妻子完婚。妻子崔氏,出生于世家大族,知书达礼,是王维母亲的远房亲戚,自幼与王维相熟。
夜空如绸,万点白星倾下攒攒流光,映亮了满院初雪素素,烛光透过绮窗,落在窗前疏梅间,枝影斑驳。
有风自园中来,吹起梅枝上素雪轻飞如絮,纷纷扬扬间有并蒂新梅迎风初绽,花枝轻摇,幽香随风溢满庭院。
远处新年的烟花绽放空中,夜幕里星河疏疏,人世间灯火万家,小窗内红烛高照,洞房花烛,金榜题名,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可惜,世事无常,人在宦海身如棋子。王维做太乐丞不过数月,岐王李范因与驸马都尉裴虚己私言谶纬,被人告发,皇帝震怒,迁岐王离京任华州刺史,且禁诸王与大臣交游,与岐王交好的诸位臣子也相继被贬。
王维曾是岐王的座上宾客,陪伴岐王在九成宫避暑。他曾写诗赞颂岐王的礼贤下士,而岐王也为他的功名提携相助,长安城的人都知道王维是岐王的密友。
座客香貂满,宫娃绮幔张。
还将歌舞出,归路莫愁长。
《从岐王夜宴卫家山池应教》
帝子远辞丹凤阙,天书遥借翠微宫。仙家未必能胜此,何事吹笙向碧空。
《敕借岐王九成宫避暑应教》
不久,王维便因手下“伶人舞黄狮”触律令,成为了受害者之一,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勒令出京,不得停留。
官员四年一任,期满后调任,然而王维却因贬官之故,不获恩赦,不能离任,归期难测下,还未就任,他就开始想象着双鬓发白时方能重返长安的情景,而这年,他才二十一岁。
微官易得罪,谪去济川阴。
纵有归来日,各愁年鬓侵。
《初出济州别城中故人》
济州地处偏远,所管也皆为地头陇间之事,曾是出入世家王府,玉勒乘骢马,金盘脍鲤鱼的王维,现在却是闲门高柳疏,荷锄修药圃,中厨馈野蔬。
日复一日,繁杂事务侵扰之下,也许就是在这时期归隐之意在王维心中暗生,只是想到家中良妻,才放下心中之念。
倾倒强行行,酣歌归五柳。
生事不曾问,肯愧家中妇。
《偶然作六首·其四》
开元十三年(725年)皇帝封禅泰山,下诏大赦天下,王维也在此列。获赦回到长安后,吏部判补他去淇县任官,又是一个事杂俸微的小官,做了一段时间后,王维聊赖之下,辞官与妻子隐居淇河之滨。只是念及“小妹日成长,兄弟未有娶。家贫禄既薄,储蓄非有素。”遂回长安,再于官场辗转。
日月轮序,世事无常,开元十九年(731年)王维妻子因难产,母子双双去世,这一年,王维三十一岁。
庭院寂寂,暮色长凝,昏黄灯光轻轻摇曳着,绝望的阴影吞没了男子,直灌心底。
风雪中有朵梅花黯然凋零,摇摇坠坠似断翅孤蝶,在沉沉暮色中挣扎滑落,原来,众生皆苦。
天路来兮双黄鹄,云上飞兮水上宿,抚翼和鸣整羽族,不得已,忽分飞
《双黄鹄歌送别》
“有的时候,文人的深情只是一种美学,是用文字装饰的风景,他们能够认真地爱一个人,却很难只爱一个人。”
而王维只是将对妻子的感情深深埋在心里,没有留下任何的诗篇。其实有些人心里感情从不道与人知,他爱她就够了。
此后余生三十年常伴青灯,素衣渡华年。
“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摒绝尘累。”--《旧唐书·王维传》
妻子去世后,王维闲居长安三年,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张九龄执政期间,王维被拔擢为右拾遗,后又为监察御史,远赴凉州为河西节度使幕府,写下了孤寂苍凉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次年王维自安西回长安,见过了大漠里人如蓬草,命随风起,此后几年,虽是宦海浮沉,可名利之心却已褪尽。他在蓝田辋川购置了一处别墅,自此半仕半隐,寄情于山水之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
以为就这样清风明月,岁月静好,但命运的风卷过江山万里,吹落大唐的盛世繁花,也吹散了王维的山色湖光,安史之乱来临。
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十三日,王维像往常一样上朝进宫,却得知皇帝已携亲信数百人出逃,整座长安城都在崩析离乱中。王维混在逃难的人群中,却在出逃的路上被叛军抓住,又被押往洛阳,拘禁在离宫苑不远处的菩提寺中。
为了不做叛军伪官,他服药毒哑自己的嗓子,药饮不进,又服泻药,自处秽溺十月。安禄山常在凝碧池的开宴作乐,杯觥交错,丝竹声声,随风传入菩提寺被王维听见。
期间,好友裴迪来相看,王维写下一首《凝碧池》: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僚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至德二年(757年),官军相继收复长安、洛阳,王维与其他陷贼之官,均被押回长安接受处置。
“谋叛者,谓欲背国投伪,始谋未行事发者,首处绞,从者流。已上道者斩,谓协同谋计乃坐,被驱率者非。” 《唐律疏议·贼盗律》
朝廷决定以“六等罪”处罚这些人,重则刑于市,次之赐自尽,再次之杖责流放。但王维却不在此列之内,仅仅从给事中贬为太子中允,却还是一样的五品上。
当其他被处置官员的亲友对王维从“六等罪”内安然逃脱,开始愤愤不平甚至冷嘲热讽他的失节折志。
却不知,王维的弟弟王缙原为太原少尹,在平定安史之乱里一路立功,官至三品,最后甘愿放弃快到手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消减自己的官职,替兄长赎罪。
且拥立肃宗有功的中书令崔圆,入长安后修缮府邸想要新画一副壁画,找的就是当时的画坛宗师王维,所以对于王维的赦免自是出了力气。
更有说法是王维的《凝碧池》曾“时闻行在所”,指的是唐肃宗在灵武被拥立为帝时就听到了这首诗,深受感动下决定从轻发落王维。
世界对他残忍不公,他却从不为自己辩解,一如既往的温柔以待命运之赐。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辛夷坞》
从此幽静的辋川与繁杂的长安城内,多了一个孤寂的漫游者,他写诗,参佛,作画,论道,在“草堂烟雾”里与大德高僧参禅论佛,于“雁塔晨钟”间为荐福寺画壁题诗,慢行在山林幽泉间,蝉鸣鸟叫,落花青溪。
但他却没有就此舍身成僧,遁入佛门,他知道僧与俗之间,他都没有同路人。他只是个失渡人,三十年前被遗在人世,忘喝孟婆之水,自锁樊笼,只求修得来世相逢。
人生如渡,你我夫妻结伴相行,本欲共赴白头之约,奈何时命不予,去路漫漫,风景依旧无数,望君珍重,勿改前行,待来世相逢之时,道尽沿途种种风光,长毋相忘。
上元二年(761年)七月王维卒,时年六十一岁。临终之时,索笔作书,与亲友一一诀别后安然辞世。
初春,日光穿过云层落在小院,满院红梅间站着一位男子,山水明媚的脸上略有风霜,似乎刚经过漫长的旅程而来。他静静地看着梅间绮窗,春风随目光入窗,拂过窗前书页,也拂过窗前女子的鬓发。女子似在看书,又像似在轻睡。阳光绕过窗沿,落在她秀雅的脸上,通透如玉。
春风微作,吹动书页轻响,女子睁开眼睛,见眼前花开如绯,又见故人玉立庭前,先是惘然,最后喜不自胜。
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
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
愁心视春草,畏向阶前生。
《杂诗三首》
谢谢点赞关注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