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杜辉
人只能赚到自己认知范围之内的财富。同理,人也只能操作自己认知范围之内的事物,超出了自己的认知范畴而强作效仿,那最后大概率会弄巧成拙。不要艳羡别人做外版书做出了畅销书,赚了钱。人要有自知之明,如果自身能力、条件不行,而去生搬硬套、简单模仿,那最后只能是东施效颦,画虎不成反类犬。
引进外版图书是一座金矿,全世界有两百多个国家,有各自不同的文化、故事、趣事、思想、认知和新鲜事物。在这座金矿中淘金,只要有技术、有能力绝对是可以淘到金的,如果运气好也许还可以淘到金块。如果自身没技术、能力不行,那掏了半天也不过是在挖沙子玩,也许挖到了金块,你也认不出会被丢弃。
书这事物,烂书、水稿全世界那都会有,不是谁的特产。而之所以引进外版图书里畅销书、好书多,是因为我们是挑选版权引进的,这个挑选的过程就是一种沙里淘金的过程。当然很多人也会把沙粒或者沾着金箔的土块错当金子,这就是出版机构及编辑的认知、能力、水平、操作力的问题。
在我们所见畅销、优秀的引进外版图书背后,其实有非常多的失败的引进作品。这里有的是因为稿子本身就烂,终究哪里都有骗子,把丑丫头包装一下还是能骗到土财主家的傻儿子的。有的则是因为内容水土不服,终究不同国家的文化、生活环境、体制制度等有很大差异。就像豆汁儿在北京是美味小吃,但出了北京基本没人能接受。那你在别的地方开个豆汁儿店,就算你的豆汁味道再正也是没市场的。还有的则是明珠暗投,好书稿完全被出版机构、编辑的低下认知力、能力给毁了,世界名模你给弄一身村里的绿袄红裤也不会看出美来。烂稿子不会成为好书,但好书也可能被做成烂书,遇人不淑的稿子并不少见。
看书不用迷信什么,不是所有名家的作品就一定是好作品,不是所有名出版机构出版的书就一定出好书,也不是所有引进外版图书就一定选择的是精品。当然,这里有概率问题。可能优秀的作者、出版机构,出版十本书里有一本烂书。引进外版图书,在畅销和好书之下是数量非常巨大的失败品种。有的是书评差,有的是卖的差,情况不尽相同,但归根结底是出版机构和编辑在选择选题和编辑策划过程中无能与失误造成的。
首先,最大的失误是选版权时候就选择了烂书。
烂书哪里都有,只是多少和烂的角度问题。哪里都有附庸风雅、滥竽充数的作者,哪里都有出书扯虎皮忽悠韭菜的作者。当然限于各地的社会环境、文化、经济等不同,所以具体的形式、形态各异,但本质区别不大。很多出版机构或是编辑选择版权,只是凭对方出版机构或版权中介给的简单资料介绍。这个简介资料是完全可以通过技术处理放大美化的,人可以美颜,书稿也可以美化。再遇到编辑外语水平和我一样,也就是接近于文盲的,看个简介都需要借助翻译器或字典,那能看明白什么?被忽悠是很正常和经常的事情。
很多书也许在他们本国市场都没人看、评价烂,但只要会包装、操作得当,也一样可以把版权卖给凯子的。当然这个不是单向的,其实各国之间的版权贸易这类的情况很多。彼此彼此,就是利用信息差割韭菜,也没什么新鲜的。如果第选择版权时就选错了,选了烂书,那后期再如何好好翻译、努力包装,市场、销售也很难有质变。所以,这类选题是烂书最大的来源。
其次,选题内容不适合咱这需求,水土不服。
终究不同国家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经济水平、宗教信仰、政治理念都不尽相同。那很多在当地畅销、受欢迎的书稿,在咱这也许就不灵。不是内容不好,只是不符合咱这读者的阅读需求和喜好。
最常见的是内容无效或不接地气。如我看过一些关于养老话题的图书,彼此的养老体系、保障制度都不一样,那这书里的内容基本就没参考性了。就好比把水产养殖、水稻种植的书放到西北干旱、缺水的地区销售,肯定卖不动。不是内容不好,是当地不需要。同样你如果把耐旱植物种植放在江南水乡地区销售,也一样缺少受众。还有的选题内容不接地气,如我陪孩子看过几本引进的绘本,因为文化背景不同,对其历史典故也不了解,不要说孩子,我看着都需觉得晦涩需要琢磨,那这类书也很难成经典,出畅销。
再次,选题被翻译毁了。
咱这穷,所以书稿翻译的价格一直都是白菜价。翻译费按中文结算,大体在千字100到300元居多。其实能给到二三百的都不一定多,大部分也就是给个一两百,且这还是税前价格,税后到手更没多少了。所以大部分翻译工作是由在校的外语专业学生和老师接活完成的。而老师接活大部分又主要是转包派发给了学生,学生最后拿到手的翻译费又少了一大块。这种价格和环境下,还会又几个人认真仔细的给你翻译?所以很多学生干脆直接上翻译器。工具翻译后,稍微修改润色就扔给了出版机构。但你给的钱少,很多出版机构也知道一分钱一分货得道理,也就捏着鼻子要了。就算遇到好人,人家认真给你翻译,但学生本身还是在学习阶段,可能态度并不能弥补水平的不足。且学生群体接触社会少,对很多问题理解不到位,如对方书稿涉及到很多语言以外的信息也许理解会有偏差、问题。
整体来说现在的图书翻译群体兼职居多。限于价格太低,所以水平高人,大都不会接图书翻译的活。终究给企业翻译个标书、文件、资料,活少、价钱高、结算快。而书稿是活麻烦、价格低、结算遥遥无期,甚至最终会被赖账。高水平翻译者也许给企业翻译个资料,陪着开个会,参加个展览做作现场翻译就能收入几万。那干嘛去干这种费力不讨好,还没钱赚的买卖?
还有,接翻译活的人很多只是单纯的学习过相关的语言,而并没有在对方国家长期生活的经历,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所以,很多内容只能做文字上的翻译,而涉及到社会、风土、习俗等许多延申知识和内容时,就生搬硬套、错漏百出、想当然,最后翻译得牛头不对马嘴。还有一类是外语水平很高,但中文水平有限。我接触过一些学外语专业的人,多少都有语言逻辑不适的问题,且学历越高问题越大。终究每一种语言文字的背后有其特有的逻辑方式、思维习惯。所以当你外语学的越来越好时,你脑中的思维、逻辑也会悄然改变,从而对母语的一些表达、阐述就发生了变化。很可能是外文的意思他很清楚,能精准理解,但中文他则难以准确而形象的表达出来。
除了能力之外,翻译者的工作态度也是重要且无法克服的问题。翻译费给的低,被层层盘剥,结算又慢,那自然很多人就给你糊弄,如前文所说的直接上翻译器并不鲜见。还有的人是出于兴趣或暂时闲暇接了翻译的活,但翻译了一部分后人家又工作、忙了就没空翻译了。人家也许钱都不要就不干了,这时候,就需要找其他人继续翻译。但人与人的水平、文笔、思维、理解是不同的,然后就会出现书稿中的人名、地名不一致,中文的语言风格不一致,甚至很多内在的逻辑都不完整。但又是限于没钱穷,编辑很难重新找人翻译全文,只能凑合着硬出了。
再次,翻译没毁掉的选题,出版机构和编辑接着毁。
很多选题虽然侥幸没被翻译毁了,但还有出版机构和编辑可以继续摧残呀。要知道编辑里土鳖不在少数,比如我。很多都没出过国,就是出也就是偶尔的短期旅游,对对方的社会、文化并不了解。在加上日子穷哈哈,生活视野很窄,认知力不高,所以对内容的理解差强人意。而且低收入造成了缺乏责任心,终究拿多少银子费多少心嘛,这个人之常情,不能责怪。所以在审校翻译稿时,很可能把对的内容修改成错误的。因为不理解嘛,不懂嘛,也不想费脑子嘛。
还有一些大家都懂得的因素。比如需要对原文删减,有的删减后不影响原意还好,有的则让原意扭曲,甚至逻辑不通了。删还好,就怕改。因为有些是直接改原文的,已经歪曲了作者原意。还有一种情况是信息没法衔接。如我曾接触过一本书,原书是英国版权,讲广告营销的。里边有很多案例,书中也放了案例相关视频的网址,但咱这很多网址是登录不了,那这书的内容看着还有什么意义?
过了以上几道关,最后编辑对图书的包装、设计、策划也很容易出现偏差,比如起书名。很多书名直接翻译过来很平淡或和我们的市场不适,这时候出版者一般会重起书名。水平高的能画龙点睛、升华拔高。水平不好的则是各种乱起名,为了吸引眼球没底线,最后书名和内容驴唇不对马嘴,让读者买了直呼上当。还有的是编辑根本就没不知道谁要看这书,不知道这书的读者群体在哪。然后设计、包装、发行、宣传和有需求、有兴趣的读者群体脱节。最后很好的书石沉大海,因为读者也许根本就不知道有这书,或者看了你的文案和宣传也不知道你这书是说什么,怎么会购买?就好比我喜欢吃羊肉,你用菜叶子把羊肉卷起来,名字就叫绿卷鲜,那我会买嘛?
引进外版书是一座金矿,宝藏丰富,但需要有能力、有想法、高认知力的人去操作,才能发掘宝藏。能力、实力、认知力足够高,自然可以淘金,甚至发现钻石。但如果水平差、认知力低,又没自知之明,只会傻跟风,那只能把成本打水漂。终究做外版图书成本不低,首先版税要预付,其次你还要支付翻译成本,然后版权每几年一续签,续签一般需要再次支付费用。沙里淘金,找到好选题自然是一本万利的买卖,但更多的则是猴子捞月、竹篮打水一场空。
最后说个题外话,最近看了几本非常不错的引进版图书。都是亲测,正经、仔细得全文阅读,内容含金量、认知力都是不错的,在此推荐。
1.广西师大2015年出版的《自由的基因:我们现代世界的由来》,书号978-7-5495-7015-7。
2.广西师大2017年出版的《当图书进入战争:美国利用图书赢得二战的故事》,书号978-7-5495-7146-8。
3.中资海派2013年出版的《最寒冷的冬天Ⅱ:一位韩国上将亲历的朝鲜战争》,书号978-7-229-05949-1。
4.东方出版社2023年再版的《为什么大猩猩比专家高明》,书号978-7-5207-3582-7。
5.江苏文艺2014年出版的《独裁者手册》,书号978-7-5399-73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