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不要把自己定位在只是挑错字、病句的苦力,记住认知力才是生产力

路边小石杜辉 2024-08-04 08:08:04

文/杜辉

说这话题不是说编校无用,而是凡事都有主次之分。好比种田,你选了干瘪的、坏的种子,你再细心呵护、勤耕细作你会有好的收成嘛?而出版行为的首要目的,或说核心本质,是把内容加工并传播出去。但你要传播什么内容?没用的、无效的、劣质的、低认识的内容,你传播出去有意义嘛?更不要说这些内容你也传播不出去。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书卖不动、没人看的本质原因,因为你出版、传播的是无效、无用的内容,人家买书干嘛?擦屁股都觉得拉肉。

其实从消费者、读者的角度来看,文字编校之于出版是重要选项,但不是必要选项。因为消费者买书的目的不是看有没有、有多少错别字、病句,而是要看你的内容。如果你的内容没有可读性、含金量,那全书没一个错字,没一句病句也不会有人买、有人看?但如果你内容含金量高、够精彩,就是有一些错字、病句,只要不影响阅读、不影响理解愿意,绝大部分读者也并不会介意。各位谁见过买书是因为书稿编校好,书里没错别字才买的?不都是为了看内容才买书的嘛?

网上的各种自媒体信息、网文,错别字很常见,病句不稀奇。其中不乏数万、数十万,甚至上百万阅读量的信息,点赞、打赏也不是小数。试问现在一年有多少品种市场书能实际销售过万册?那些所谓超级畅销书的利润,很多时候不够人家一篇文章的流量分红,网友打赏。为什么?因为你的书内容没有可读性、价值、价值观认同,而自媒体信息、网文,读者看了觉得有价值、值,所以会主动打赏、转发传播。这些年传统出版业在市场竞争中被其他阅读媒介远远的甩在后面,为什么难道大家心里没点数嘛?

一切市场行为总要从需求端去探究,有了需求才会有供给。满足了需求,供给提供者才可能实现得到利润和实现发展。如果没有需求,那你生产了半天卖给谁?消费者、读者买书、看书是为了什么?以前是为了获取信息、得到知识、开阔眼界,而现在这些需求已被其他媒介渠道极其廉价、高效的满足了。那消费者现在还去买书、看书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寻找高于自己认知的内容,是为了寻找价值观认同,是为了满足一些特定的需求(收藏、纪念、个人偏好)。

面对消费者的需求,传统出版业能提供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嘛?显然是不能的。当出版从业者整体的认知力低于社会平均认知力的时候,怎么可能提供给消费者高于大众认知力的产品。一个月薪五千的人,基本不可能有月薪万元以上人群的认知力。高认知人群,对应着是较高的消费力,但高认知群体又不会看低于社会平均认知力群体所写、所出版的图书。而低认知群体,消费力较低,购买力不足。那你的产品卖给谁?对于传统出版业这就十分尴尬了。没有形成市场的正向循环,出版业怎么生存?收书号费是能发财还是能养老?当然,由于市场资源的错配,目前还是可以赚几顿窝头钱的。但你是觉得窝头太好吃了,不想吃点别的,还是以为未来会一直有窝头吃?显然都不可能。

图书作为一种商品,虽然有所谓的双重属性,但归根结底商品。你要进入市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才会有生存力。如果这一点你做不到,那你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无用功。好比大家现在都以车代步,你使出浑身解数造了一辆精致的人力黄包车,有意义嘛?除了放街边让人拍照秀秀,还会有其他作用嘛?你去超市采购,人家开车去,你拉黄包车去,大家都会觉得你是怪物和精神病吧。

图书的编校和内容都重要,但也要分主要和次要。内容,也就是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核心属性是1。而编校、印刷、排版、设计、营销等等都是0。没有前边的1,你后面有多少个零都没半点意义。如果这个1没放在第一位,放错了位置,那你后面零的意义也将大打折扣。所以作为出版从业者,一方面是要掌握基本的文字技能,但更多的更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认知力。让自己的认知力高于社会平均值,让自己的认知力可以窥见到中产和高端人群的世界。只有如此,你才能知道这些有消费能力且有消费意愿的群体,他们想看什么、会看什么、他们的价值取向、他们的偏好。你都不知道人家需求,你怎么提供满足人家需求的产品?

低端消费群体虽然庞大,但脆弱、不稳定。且出版企业如想从这个群体分一杯羹,那就只能在价格上卷,但作为绝大部分的出版企业根本没有卷的能力和实力。活路不多,你是选择卷价格呢,还是提高认知力?

当然,对于收入还在温饱线以下水平的一个行业,这个行业的从业者是很难有高于他们收入水平的认知力的。生活环境造成了视角着眼点偏低,收入水平造成了交际范围的局限性,而各种因素又造成了很难有认知力的突破和财富的提高。在如此死循环下,传统出版业很看看到出路。

从业者们过于纠缠于旁枝末节的文字,但却放弃了出版本质的内容。但你所纠缠的事物,消费者并不买账。如果我为了看一本没有错别字的书,那我就抱着字典看就是了。但谁会去看?如不是学校要求,现在字典也没几个人用了吧?语言文字是在不断变化的,其曾经的含义和现在的含义也许会悄然改变。当大众都适应了新的内涵外展的时候,你还坚持着几百年前甚至上千年前的原意,这种所谓的对错有意义嘛?不接地气的事物,是会在社会发展中自然消亡的。像老司机、同志、小姐等等词汇,这一二十年中其内涵发生了质变。谁能拒绝和阻挡这种变化?

在出版从业者偏执、刻板的操作下,书稿质量实质是在不断的下降。写本文的时候,刚好看了一本初审的稿子,在作者按着编辑意见认真、努力的修改后,稿子土味十足。一本讲艺术设计创意的稿子,经过大家的努力加工,终于成为了一本农村扫盲班的读物。作者也是被迫修改,你不改不给出。编辑也是无奈,这三瓜两枣的工资费心思干嘛,按所谓的要求、标准改呗。改不好,但也不会改错。只要不错这三瓜两枣的工资就有了。但如此出版的书,如果走市场你让谁买?让十八线小县城的杀马特青年买,还是村头的老太太老大爷买?你觉得经常出入美术馆、艺术馆的读者会买这土味十足的“书”嘛?这种产品你让消费者花钱买,你是在侮辱消费者的智商嘛?还是在自取其辱?

市场一直在那,市场一直有,但市场不是为你开放,市场不会惯着巨婴。你可以自己逗自己玩,你也可以哄自己开心,但市场不会。市场看真材实料,消费者只会买有用、有需要、觉得好的产品。你觉得好,在消费者哪里没半点意义,消费者认同才是唯一的标准。没有了内容的1,你纠缠再多的编校、文本对这个行业也不会有半点好处,只会让自己更累,让行业挂的更快。

低端的劳动力不值钱,高端的认知力才是财富。所以既要具备基本技能,更要拥有致富的手段。编校的利润是多少?你给人审校稿件能拿几个钱?你提高了认知,知道了读者想看什么,知道消费者要买什么,你会赚到多少钱?凡事多谈钱,如果连钱都没得谈,那我们就要反思,自己还有没有活下去的可能。连活路都没有了,发展这事你就不用费心了,散了吧。

渠道不是你的,内容不是你的,甚至连经营,营销都不是你的,那你还剩下什么?如果只会挑挑错别字、找病句,那现在只能干最累的活,拿最低的收入。而未来,你连做廉价劳动力的机会都不一定有。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