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火箭炮能共架发射火箭弹、导弹、巡飞弹三个弹种,比海马斯还多出一种,模块化程度更胜一筹。
共架发射三个弹种
要说共架发射,给人印象最深的就要数美国海马斯火箭炮与ATACM弹道导弹的共架发射了,但这种共架发射方式虽然解决了面杀伤与点杀伤之间的矛盾,却对付不了突然出现的移动目标,如单兵便携式导弹,对付这样的目标,一般是用察打一体无人机,但其体形太大了,且价格昂贵,如美国MQ-9造价就高达几千万美元,用来打单兵目标有点浪费。而我国推出的外贸火箭炮卫士22,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它可以共架发射火箭弹、导弹和巡飞弹三个弹种。
卫士22是我国研制的一种122毫米火箭炮,弹长3米,重73公斤,最大射程45千米,最小射程20千米,命中精度30米,加装简易制导装置之后,命中精度可以提高到15米,可对固定目标进行精准打击,同时成本又比较低。
(孟加拉国阅兵式上的卫士22火箭炮)
相比PHL16这样的大口径远程火箭炮,卫士22似乎有些平淡无奇,但它最大的亮点在于非常出色的模块化设计,可以共架发射卫士33导弹和卫士43巡飞弹。
卫士33导弹长3.3米,直径200mm,弹重约200公斤,战斗部重23公斤,射程10到70公里,采用惯性制导+“北斗”/GPS卫星制导,末段采用红外景像匹配制导,就是先用热成像导引头为目标拍照,再将其与数据库中目标的红外图像进行比对,确认无误之后再发动攻击,因此,卫士33的打击精度非常高,小于3米。
但卫士33有个缺点,就是很难攻击突然出现的移动目标,其飞完70千米的最大射程需要几分钟,但在这几分钟里,目标能跑出很远的距离。因此,卫士22的共架发射装置又兼容了卫士43巡飞弹,巡飞弹是导弹技术与无人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集二者的优点于一身,不仅具有侦察、监视及战场毁伤评估能力,而且能实时对机动目标和时间敏感目标进行快速精准打击,卫士-43巡飞弹大大缩短了目标从被发现到被摧毁所需的时间,尤其适合打击神出鬼没的单兵目标。
(卫士43巡飞弹马卫士33导弹)
通过弹上的红外或可见光导引头,卫士43可在目标上空详细侦察,能对60公里以内的目标巡飞侦察半小时以上,即在目标区域连续盘旋30分钟,只要目标一露头就能进行快速打击。从这个意义上说,卫士43的反应速度比察打一体无人机还要快,后者发现目标后,还要跟踪锁定,发射导弹,而卫士43一发现目标直接就可以发动自杀式攻击。
(卫士43发射)
更重要的是,多枚卫士43还可以互联互通,形成一个局域网,这就使得多枚卫士43探测到的信息可以实现共享,换言之,就是可以从多个角度观察目标,在这种探测网络面前,即使是既隐蔽又灵活的单兵目标也很难逃脱。一辆发射车能够轻松发射6枚卫士-43巡飞弹,而我军在演习中就曾一次发射了119枚巡飞弹,那种阵仗可以用遮天蔽日来形容。共架发射3个弹种的优势如此一来,卫士22共架发射3个弹种的优势就比较明显了,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机动灵活,能够覆盖射程范围内的各种目标,既能用火箭弹进行面杀伤,又能用导弹进行点杀伤,还能用巡飞弹打击时间敏感目标。
(卫士22可兼容多种发射架)
二,简化指挥,提高效率。共架发射3个弹种使卫士22一种火箭炮即可基本上完成各种战场打击任务,不再需要跨军兵种协调,要知道,火箭炮在编制上属于炮兵,地地导弹一般从属于火箭军,而察打一体无人机就从属于空军了。虽然现代战争强调多军兵种联合作战,但对付六七十公里以外的战术目标,还要进行跨军兵种协调,就有些不值当了。三,填补火箭炮的近界火力盲区。由于火箭炮的近界比较大,很难击中太近的目标,如卫士22的最小射程都有20公里,这就意味着,需要其它兵力对其进行保护,而共架发射巡飞弹就填补了这个火力空白,使卫士22的自主作战能力大大增强。结语总之,卫士22共架发射火箭弹、导弹、巡飞弹三个弹种,使火箭炮具备了类似察打一体无人机的功能,极大拓展了火箭炮的战场灵活性和适应能力,堪称一种很有前景的技战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