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演员,姜文是《芙蓉镇》里的意念坚定的“秦书田”,也是《红高粱》里粗犷不羁的“余占鳌”,他的形象总是特点鲜明,被人称作硬汉小生。

做导演,姜文拍出了《阳光灿烂的日子》这样经典的青春时代电影,也拍出了《让子弹飞》这样的商业巨片,他的镜头总是与众不同,他也被称为鬼才导演。

但是,随着“姜郎才尽”和“亲日”的传闻曝光,姜文变成了大众口中风评暴跌的人,尤其是在各大高票房电影频出的时候,姜文直接消失了6年,他是选择躺平了吗?

在姜文没有做导演前,他就是一名很有想法的演员,他能在片场大谈角色理解,也能和合作对手互相交流,完全不惧自己只是小新人。

然而姜文的自我看法并不是故意炫耀或抬杠,当年在拍《红高粱》的时候,因为与第一次当导演的张艺谋有不同意见,愣是从开拍吵到了杀青,最后吵出了一部经典作品。

带着这种坚持自我的认知,姜文也开始了自己的导演生涯,一口气拍完了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阳光灿烂的日子》,电影明快的色彩和隐喻的镜头,都是他与众不同的奇特想法。

或许是一次又一次的成功,证明了姜文鬼马行空的主意有价值,他开始了更加随心所欲、不迎合大众口味的创作。

《鬼子来了》就是他继续证明自己的一次尝试,他用完全不同于原著的角度进行改编拍摄,希望能拍出一部完全不一样的抗日题材革命电影。

但是预想到的口碑大爆没有出现,这部电影因为没有在国内通过审核就送到戛纳国际电影节参加评选,这步违规操作导致他5年内不能再当导演。

祸不单行,电影因为讽刺抗日时期的农村人民胆小、愚昧,被当时的观众抨击时长他人志气灭自己人威风,姜文一时被打上“亲日”标签。

面对外界的负面评价,姜文并没有积极地出来解释,他一直都是那种无所谓、没干为什么要解释的态度。

随着时间的流逝,《鬼子来了》的风波逐渐过去,他的负面形象逐渐被忘记,但是他给孩子们取的名字又让这件事再次被翻出来。

姜文与第一任妻子桑德琳生了一个混血女儿,并为其取名“姜一郎”,当时大家只觉得奇怪,怎么好端端的给女孩起了这么一个怪异的名字。

然而当姜文和第二任妻子周韵的两个儿子的名字曝光后,姜文被骂得特别惨,大儿子叫“姜太郎”,二儿子叫“姜次郎”,这怎么是两个“日本名字”呢?

那时候姜文被各种批评与指责所包围,很多人认为他是在数典忘祖,作为一个军人后代,竟然给自己的取这样的名字,简直不可饶恕。

但是姜文依旧没有着急解释,只是云淡风轻地劝那些骂他的人,没事多看点书,要不会显得自己很没文化。

姜文表示,他只是出于爱意给自己的孩子们取了更亲切的名字罢了,当年的枭雄曹操不也是这样,给曹丕叫太郎,给曹子建叫次郎。

而且“郎”本就是古时人们对于男子的美称,比如父母叫孩子们“大郎、二郎”,妻子给丈夫叫“薛郎、张郎”等。

如此种种,姜文都能不在乎,他更在乎的只有能不能拍出好电影这件事,然而这时又有人说《让子弹飞》之后他再也没有佳作,怕是这辈子也就这样了。

从1993年姜文开始拍《阳光灿烂的日子》起,他已经在导演这条路上走过了30年,然而目前61岁的他交出的成绩却差强人意,一共只有6部电影。

这其中最为让人津津乐道的就只有一部《让子弹飞》,剩下的全都是两极分化,喜欢的人爱的不得了,看不懂的人觉得一坨“狗屎”。

姜文真的有这么差吗?
如果真的这么差,国师张艺谋也不会公然夸赞姜文比他自己还要有才。

在那个各国佳作井喷的年代,姜文的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拿下“国际十大优秀影片”榜首的位置,打败了《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和《霸王别姬》等。

《鬼子来了》虽然是一部被国内封杀的作品,但不妨碍它拿下了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夏威夷电影节Netpac奖、日本每日电影奖最佳外语片等多项国际荣誉。

只拍了两部电影就拿了这么多奖,可见姜文的脑子里真的想法无限、才能出众。

但是接下来的《太阳照常升起》口碑急转,因为很多人表示看不懂,这部作品也被归为了艺术片领域,因为大量的留白更被人抨击“啥也不是”。

口碑下降就表示投资血本无归,为了养家糊口姜文只能迎合大众口味又拍了商业电影《让子弹飞》,这次倒是很多人看懂了,这部电影至今都维持着高分,也让姜文赚得盆满钵满。

然而就在大众慢慢肯定姜文的鬼才导演地位时,他又执拗地转回了原来的道路,接下来拍的《一步之遥》、《邪不压正》又开始让人看不懂了。

在一次公开露面上,姜文坦白地说,拍一部让大众喜欢的商业电影很容易,《让子弹飞》就是个证明,但是对于一个导演来说,这样的作品只会让人停滞不前,是没有挑战的事。

就像现在这几年的贺岁档,各种话题、热度类的商业片票房高居不下,45.23亿的《唐人街探案3》、45.44亿的《满江红》、31亿的《热辣滚烫》等。

很明显姜文要的不是这样的成绩,他不想在浮躁的年代里拍一些只赚钱不赚口碑的作品,他要的是能把自己的想法展现出来的电影,哪怕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看懂。

在《邪不压正》之后,姜文整整消失了6年,再度归来,他带回了新作《英雄出少年》,这是一部一改之前黑白幽默又讽刺风格的新风格。

6年磨一剑,虽说不止这部新作能不能让大多数人看得懂,但至少可以感觉到,这依旧是一部展示姜文内心鬼马思想的大作。

用姜文的话说,能拍出来抗票房的电影其实很容易,这并不能显示一个导演的真正实力,而要拍一个经久不衰、引人深思的电影却很难,这才是一个导演该接受的挑战。

在这个快节奏的环境下,一个又一个的导演为了“吃饭”去选择迎合大众,这时像姜文一样的、坚持拍“好电影”的导演才更显得难能可贵。
你觉得姜文的电影怎么样,他是个什么样的导演呢?
参考资料:
【1】《圆桌派》,2018-07-09,2018-07-12.
【2】《十三邀》第二季第13期.
【3】《东方眼》2015-01-02,“对话姜文”.
【4】姜文资料百科